17级研究生优秀论文(一)

弘扬中国文化 壮大民族力量


  学生姓名: 费靖淇                                                    

  学院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摘要: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建设这有利于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能够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效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关键词:文化;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文化建设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越来越需要文化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新阶段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文化建设主题

      (一)城镇文化建设主题

      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新要求,人文城市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人文美成为城市之美的浓墨一笔。

      创造城市的历史要呵护文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传统建筑被肆意拆改的报道不绝于耳。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传统文化,更令城市丧失了历史记忆。长此以往,城市的灵魂将荡然无存。上海依靠现代文化铸就商业之城,而北京依靠传统文明打造文化古都。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继承,扶持产业发展,修缮历史建筑,以文化传承之笔书写城市发展的历史。

      塑造城市的艺术要依靠文化。当前,城市建设发展中过度重视现代文化,虽然符合社会生活的需求,体现了对称美、统一美,但却丧失了自然美、独特美。其实,建设一座艺术之城需要以文化建筑与文化氛围为基石,单单依靠政府工作人员规划很难实现这一梦想。所以,我们在推进城市建设时,要遵循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号召,积极吸收专家学者的文化建议,以城市文化建设营造艺术气息,使区域文化的艺术美感借城市建设而得到展现。

      (二)民俗文化主题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国家软实力。然而民俗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意义丧失,内涵空洞,甚至成为“恶俗”的代名词—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为避免民俗文化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传统社会的狡猾手段是从典籍熏陶到社庙说书,从戏曲故事到宗教仪式,而民俗文化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种文化培养了民族的独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的解体伴随着民间文化的衰落,致使很多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传统文化观念日渐匮乏。要想在新的时代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导入传统精神内涵,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唤醒公正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精髓。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有效遏制民俗文化的恶俗化,还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研究和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政策,是民俗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正本清源,清除恶俗,弘扬传统,在扶持力度上加大投入,重视民俗文化传人保护和继承问题,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三)和谐网络文化主题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这一深刻论述,不仅彰显了我们适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高度文化自觉,也指出了发展网络文化、推动网络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持正确发展导向。发展网络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真善美。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传播。要实施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广大网络文化企业和从业者,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网络文化精品力作。

      搭建网络文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大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扶持,艺术人才培训等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实施力度,为青年创意人才在网络文化领域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优化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紧紧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创新发展规划,鼓励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拓宽网络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和落地空间,扩大和引导网络文化消费。

      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治理,,严禁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不断净化和规范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

      (四)传统文化教育主题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转化。在他看来,必须“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传统文化需要流行,但不需要误读。博物馆里的文物、历史长河的人物、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通过现代手段“活”起来,重新被现代人所熟悉。然而,一窝蜂地开办“少儿读经班”,博人眼球的“开笔破蒙”,甚至借“复兴”之名行“复古”之实,纯为牟利或者宣传封建迷信,则可以休矣。当传统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文化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文化发展迅速,网络语言也是日新月异;二是山寨文化发展很快;三是各地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这些特点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发光发热的同时也隐藏着种种问题。因此,我们要以规范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保证文化合理健康地发展,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

      规范文化发展,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文化的发展打造了很好的平台,以网络为依托,网络新词也是发展迅猛。我们一方面要鼓励网络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三俗现象”要加以抵制。对于网络词语的使用,我们要加以引导,保障在网络新词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汉语的语言规范性。

      规范文化发展,山寨文化需做出创意和特色。山寨文化近几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从最初的山寨电子产品到现在某些地区的山寨建筑,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不过对于这种“山寨版”建筑的行为,地方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应该看它是否能够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不是一概吸收或完全排斥。有的“山寨建筑”短时间内扩大了地方名气,却劳民伤财,遭受各方非议;有的“山寨建筑”却依托自身优势发展出自身特色的风景,如深圳和长沙的“世界之窗”都是浓缩的“山寨版”世界建筑,却做出了创意和特色,备受热捧。

      规范文化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前我国各地都采取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开展道德教育,因为传统文化尤其是四书五经中包含着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沉淀出来的精华。

        三、总结

       “学为化园,法为治本”。法律、,二教育、道德、风俗等也是社会形成道德高尚与民风淳厚的文化来源。正如的报告指出:,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