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超 陈庆庆:教育学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现状及趋势分析 ——以2013—2015年的数据为例

▲李祖超

作者简介:李祖超,男,博士,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陈庆庆,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  

 要:对教育学CSSCI期刊20132015年刊载的学术论文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载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篇均占版逐年递增;实证类学术论文逐渐增多;引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发文作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博士生成为新生的中坚力量;发文单位最多的是本科高校;期刊的学术规范性与严谨性有待加强;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关键词:教育学;学术论文;计量分析;CSSCI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期刊蓬勃发展,学术水平日益提高,在促进学科发展、培育研究队伍、繁荣学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规范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开放性逐步提升。

本文对36种教育学 CSSCI期刊2013—2015 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在研究某些关键指标,从而发现隐含的问题及趋势,以期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繁荣及期刊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资料和对象

为了使统计结果更能反映客观现实,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CSSCI来源刊(2014—2015年)36种教育学期刊为统计源,检索时间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检索对象为教育学学术论文。按照文献计量统计的惯例,本文相关数据的搜集均以第一作者的资料为统计对象,仅对有效数据进行计量学分析,部分缺失、不规范以及错误的信息均计为不详或无,最终计入统计的学术论文共18550篇,增刊上刊载的学术论文未计入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文章的认定分类标准不太好把握,统计结果不可能十分精确,难免存在误差。

(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本研究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的具体方法为文献计量法、引文分析法,包括统计分析法和数据挖掘法等。研究借助EXCEL、SPSS22.0等工具,从期刊中统计提取大量的实际应用数据,对期刊的载文量、版面分布、实证文章数量、引文情况、发文作者职称、地缘因素、年龄分布、外籍作者情况等诸多指标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

二、计量结果分析

(一)刊载的学术论文的基本情况分析

1.载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载文量是指期刊在某一刊期内所刊载的论文数量,是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1]我国教育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及投稿数量日益增多,而载文量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统计显示,教育学 CSSCI 期刊三年的载文量分别为6431篇、6148篇和5971篇。在统计年限内载文量最多的是《中国高等教育》(1338篇),较多的依次是《教育发展研究》(970篇)、《江苏高教》(923篇)、《中国电化教育》(811篇)、《中国高教研究》(788篇)、《中国教育学刊》(776篇)和《教育研究》(761 篇)(见表1)。一方面,随着学科高度分化,专业化水平和学术水准日益提升,期刊间不断加剧的竞争要求刊载的学术论文应颇具学术性与创新性,发文难度也随即增大。另一方面,受内容时效性的影响,部分学术论文因滞后于新政策或新热点而遭埋没,也表明学术论文的发表愈加不易。从另一角度说这也有所裨益,那些低层次、重复性的学术论文逐步减少,映射出期刊由求“量”到求“质”的发展走向。总的来说,我国教育学核心期刊已迈上优中选优的高端发展道路。

2.多数期刊的期均载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篇均占版逐渐递增

就我国教育学 CSSCI 期刊的刊期看,双月刊有17种,月刊有15种,其构成比分别为47.22%和41.67%。其次为季刊和半月刊,各2 种,其构成比均为5.56%,季刊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半月刊为《教育发展研究》和《中国高等教育》。三年期均载文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03 篇、18.19 篇和17.36 篇。由表1统计数据可知,大于期均载文量平均值(18.49篇)的期刊有14种。教育学 CSSCI期刊因日益重视学术规范,力求形成特色,避免同质化,在发展中对栏目设置、征稿专题和选稿要求等适时做出了调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单篇容量增大,因此多数期刊期均载文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由期刊版面的统计数据可知,《教育研究》和《教育发展研究》总版面居前两位,有17种期刊年均版面超过了1000版。篇均占版逐年递增,三年篇均占版平均值分别为6.25版、6.63版和6.86版。最小篇均占版为2.96版的《中国高等教育》,每版约1980字,《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以15.10版居首,每版约1150字。期刊的版面也是期刊风格 的体现,期刊风格的形成正是基于对办刊宗旨的长期坚持。不同期刊的理念、特色、重点及读者对象会有所差异,如《教育研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教育理论权威学术刊物,权威性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成为引领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的主要平台,在教育界思想解放中发挥了积极的先导作用。《高等教育研究》系国内高教研究类综合性权威学术理论刊物,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特色鲜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交流,特别注重教育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开启了国内教育期刊的学术化与学院化,并始终强调对教育现实和实践进行学理化研究。

3.实证类学术论文逐渐增多

由表1统计数据可知,刊载的文章中26.47%为实证类学术论文,2013年为1474篇 ,刊均40.94篇,2014年为1794篇,刊均49.83篇,2015年为1642篇,刊均45.61篇。实证类学术论文年均占比高于40%的期刊有9种。《高等教育研究》主编刘献君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问题偏大、理论偏多、资料偏虚、方法偏乱。[2]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学术研究是定性研究占主流。由表1数据可知,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注重对既有的客观事实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并非停留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姚计海等从2001—2011年《教育研究》等五种综合类教育期刊中抽取1073篇学术论文为样本,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发现,思辨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其使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也很小。[3]近年来,教育研究学术论文的选题逐渐聚焦,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尤其注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这既是受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也是受国际上SSCI教育学学术论文的影响。

4.引用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引文是作者情报能力的重要标志,较全面地引用参考文献是提高论文信息量的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参考文献的范围可以决定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引文的权威、新颖、全面表明作者使用文献资料的深度、新度、广度和作者论文本身的起点。[4]本文对教育学 CSSCI 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引用文献数量进行统计,通过对载文量和引用文献量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即载文量越大,引文量也就越大。统计数据显示出三年载文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引文量却不降反增,表明篇均引文量在增加,教育研究者日益注重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统计学术论文18550篇,其中有引文的学术论文17194篇,引用参考文献223778次,每篇有引文的学术论文平均引用13.02次,引文率为92.69%。无引文的学术论文共 1356篇,无引文率为7.31%。

(二)发文作者的职称情况分析

在本研究统计的1855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正高级职称作者共4363人,占23.52%;副高级职称作者共4460人,占24.04%;中级职称作者共2561人,占13.81%;初级职称作者共392人,占2.11%;博士生共2148人,占11.58%;硕士生共565人,占 3.05%。需要说明的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并不属于职称之列,由于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变量,故将其列入职称分析中。学术研究竞争日益加剧,初级职称作者相比之下获批课题、取得科研成果的难度较大;硕士研究生经扩招后数量增多,且多忙于上课和求职,学术训练不够,研究能力偏弱。因此,这两类作者群发文量较低。

从作者的职称结构分布看,副高级职称的占比最大,其次是正高级职称。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占比仅次于中级职称,其发文势头不容小视。正高级职称作者占比较大的期刊是《教育研究》(50.72%)、《大学教育科学》(45.13%)和《高等教育研究》(42.16%)。副高级职称作者占比较大的期刊是《课程·教材·教法》(33.66%)、《江苏高教》(33.48%)和《电化教育研究》(33.08%)。中级职称作者占比较大的期刊是《现代教育技术》(33.06%)、《电化教育研究》(27.25% )和《教育学报》(24.53%)。初级职称作者占比较大的期刊是《江苏高教》(8.1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7.72%)和《高教探索》(7.66%)。博士生占比较大的期刊是《外国教育研究》(27.87%)、《教育科学》(22.07%)和《教育与 经济》(19.37%)。硕士生占比较大的期刊是《现代教育技术》(15.21%)、《远程教育杂志》(12.24%)和《中国特殊教育》(10.42%)。期刊是教育学研究者学术晋升的阶梯,在青睐高级别职称作者的同时,能注重提携和扶持新人,为职称偏低和无职称的初学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表明期刊在发文时不是以“貌”(职称)取文,而是以质取文。

(三)地缘因素分析

1.发文量在区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

2数据显示出我国教育学 CSSCI 期刊发文量在地理区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将我国大陆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发表的教育学学术论文共计 12292篇,占66.26%;中部地区为3689篇,占20.86%;西部地区为2016篇,占10.87%。发文量前10名的地区包括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广东、湖南、重庆、吉林和山东,其中东部占6个,中西部仅4个。此外,香港、澳门和台湾共发文111篇,仅占0.60%。

经济和文化发达的东部地区发文量较多,其中以北京、江苏、上海、浙江为代表。其发文量依次为3850篇、2253篇、1685篇以及1538篇,平均发文量高达2331篇,占发文总量的50.27%。发文量位居后四位的地区共发文47篇,仅占发文总量的0.27%,平均发文量仅12篇,不同地区间发文量的差距悬殊较大。,高等学校分布多的地区发文量也相对较多,如江苏、广东和湖北等。但也不乏高等学校数量相对较少,发文量却又较多的“黑马”,如重庆、上海和吉林等。不可否认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术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教育学 CSSCI 期刊的学术论文区域分布不均衡,且较集中于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

2.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的作者单位在发文方面占一定优势

本部分主要统计分析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与作者单位所在地相同的发文情况。统计发现,出版地在北京的期刊最多,共15种,占总数的41.67%。出版地在上海的期刊有5种,其次为湖北和湖南,各4种。这些地区高校众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学领域的科研平台多样,期刊数量在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是位居前列的。作者单位与期刊出版地相同的占比居前五位的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58.22%)、《江苏高教》(57.4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55.00%)、《教育学报》(50.19%)和《大学教育科学》(46.67%)。占比居后五位的是《学前教育研究》(12.1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03%)、《电化教育研究》(10.78%)、《现代远距离教育》(9.09%)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74%)。发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与出版地相同的比例多在30%左右徘徊,即地缘优势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有教育学期刊的情况下,投本地区期刊的学术论文被刊载的概率会更高。这样既有利于整合利用资源,为学术论文的发表搭建了便捷的平台,又带动了本地区的教育学研究,使学术研究产生由近及远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不同类型单位发文情况分析

18550篇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文作者所在的单位分布较广,将其划分为本科高校、高职高专、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外国机构和其他六类分别研究。表3反映了2013-2015年教育学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不同类型单位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情况。本科高校发文最推我国教育学发展与国际接轨。多高达16420篇,占发文总数88.52%;科研院所居第二位,共发文518篇,占2.79%;高职高专共发文504篇,占2.72%;中小学校共发文313篇,占1.69%;外国机构共发文144篇,占0.78%,在144所外国机构中包含了125所大学,其中美国高校的数量居首。这反映出教育学研究者广泛丰富的教育背景和期刊的国际化。稿件来源的多样化,有助于及时了解国际研究动态,获取新的研究成果信息,助推我国教育学发展与国际接轨。

本科高校系发表教育学学术论文的领头羊。发文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全部是本科高校,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均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1247篇独占鳌头,华东师范大学排名第二位,华中师范大学排名第三位。排名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为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统计结果表明,科研院所也颇具发文实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130篇居科研院所发文之首,、上海教科院、北京教科院和天津教科院等。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与科研院所旗鼓相当,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院校表现相对突出。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名列高职高专发文第一名,排在后面的依次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中小学发文居首位的为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50篇),北京十一学校和江苏泰州中学并列第二位。

(五)作者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凯韦克通过对挪威多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年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研究得出,年龄与成果产出之间有着曲线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成果数逐渐增加,在35~45 岁这个峰值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之后呈负相关关系。另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第二个顶峰为60岁左右。[5]这些有关年龄的研究结果都与本文对作者年龄的统计分析结果不谋而合。

本文剔除年龄缺省的作者,最终统计出作者总数为5426人次。数据显示,年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偏态分布。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94岁,并将作者的年龄划分为八段:年龄处在29岁以下的有498人;3039岁的作者共2069人次,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中流砥柱;40~49岁的作者共1735人次;50~59岁的作者共854人次;60~69岁的作者共152人次;70~79岁的作者共101人次;80~89岁的作者共14人次;90岁以上的作者共3人次。整体来说,教育学论文作者队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活力。教育研究相比其他职业要具备更多的能力,例如记忆力、洞察力、逻辑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并且学术论文是长期坚持积累的学术结晶,需要时间、精力及高强度创造性劳动等的投入,因此处在29岁以下的低年龄层队伍的人数较少。统计发现,从50~59岁年龄区间起,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数呈递减趋势,这是由于教育学发展历史的局限并未积累出较多高龄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处在60岁以后较高年龄层的作者数达270人次,占所有年龄作者总人数的5%,也反映出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学者队伍中仍有一批早期研究人员一直坚守,他们利用长期的积累发挥余热,厚积薄发。

(六)外籍作者发文量分析

外籍作者的发文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及国际学术交流状况。本文在统计过程中剔除了国内作者翻译且署名第一作者的文献,仅仅选取外籍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特约稿件或主动投稿的学术论文。此外,还有部分期刊刊登有国际会议的综述及外籍专家学者的访谈,体现了期刊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统计年限内,有外籍作者发文的期刊共24种。外籍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96篇,仅占三年期刊统计值的0.52%。外籍作者发文量较多的分别是《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6 篇、《开放教育研究》12 篇、《比较教育研究》10 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7 篇、《教育研究》6 篇、《教育学报》6 篇、《大学教育科学》5 篇。可见,教育学 CSSCI 期刊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需采取有力措施,以促进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对我国36种教育学CSSCI期刊2013—2015年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教育学 CSSCI 期刊的载文量呈逐年递减趋势,篇均占版逐年递增

学术规范要求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致使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日益增大。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学术期刊界逐渐改变了以量取胜的取向,改走以质、以专、以优见长的发展道路。这表明,载文量的多少已不是衡量期刊质量和教育学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陈洪捷认为,如果要求学术研究和创新必须服从量化管理的原则,其结果往往不是学术创新和学术质量提高,反而可能是学术水平的降低。因为以量化为基础的激励手段通常导致重视量而忽视 质。[6]欲实现教育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最关键的还是靠特色鲜明、富于创新的论文支撑引领。

(二)教育学学术论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者逐渐增多

统计发现,教育研究对过程和方法的规范性要求日益增强,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证类学术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准确化,学术严谨性逐渐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统计法等实证研究方法逐步引入,为高等教育研究注入了活力。但总体来说,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格局仍未改变,实证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尚未广泛应用。[7]应大力提倡实证研究,提升我国教育实证研究的水平,努力缩小与国际学术论文水平和方法的差距。教育研究今后在研究范式上不能一成不变,也应有所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张应强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教育-人”研究框架,即由“社会-教育-人”研究框架,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教育-人”研究框架。[8]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将带来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教育学CSSCI期刊的引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教育研究》总编高宝立认为:开展教育研究,一是要对学科知识框架有整体把握,二是要对相关教育资讯及时了解,三是要对教育问题的本质有深刻体会。既要有广泛的涉猎,同时要有个性化的表达,还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研究者要更多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其他学者的观点。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拓展研究视野。[9]这即是对当前教育研究现状的高度概括。引文量的增多表明教育学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作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研水平日益增强。教育学 CSSCI 期刊应更加注重参考引用外文文献。本次虽未对其作具体统计,但发现刊载的学术论文整体上外文参考文献相对少。研究者引用外文文献有助于较为迅速地把握国际教育界最新的研究动向,及时地解读并借鉴国际教育界的研究成果。[10]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在积极了解国外教育研究发展与改革动向的同时,应相互交流借鉴其最新的科研成果,博采众长,迸发出新思想,以提升自身学术水准,走在学科发展前沿。

(四)教育学CSSCI 期刊发文作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作者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发文作者中正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作者占绝对优势,博士生显示出强劲的发文势头,其发文量仅次于中级职称作者,成为新生的中坚力量。欲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为教育学的学术繁荣做出较大贡献,必须大力培育和吸纳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的教育学研究者。教育学期刊在秉承学术公平的原则下,应重视较低职称、博士生和硕士生来稿,多扶持新秀和发现青年才俊。作者年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作者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为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发表学术论文的青年作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处在 30~39 岁年龄区间的人数最多,成为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还有一批资深学者坚守教育科研,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笔耕不辍,精品迭出,实在是难能可贵。各年龄阶段作者均未出现断层,教育研究队伍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和活力,其研究能力在逐步提高。

(五)不同类型单位发文情况差异偏大,中小学校发文情况不乐观

教育学CSSCI期刊发文作者所在的单位分布虽然较广,但分布不均,从本科高校、高职高专、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四类主要发文机构来看,本科高校发文最多,占比高达88.52%,中小学校发文很少,占比仅1.69%。中小学校所发文章多为经验总结、学校宣传、教育短评等,学术性有待加强。中小学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发表学术论文积极性不高。我国现有高职高专院校1341所,数量比本科高校还多,但高职高专发文占比仅2.7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高职高专应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注重教育科研。

(六)期刊的学术规范性与严谨性有待加强

刘献君教授认为,教育研究要抓住问题、资料、理论、方法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来回穿梭式互动。只有在动态中科学把握这四个基本要素,教育研究才能取得成效。[11]四要素能来回穿梭式互动的论文固然不少,但穿梭互动不够甚至四要素不全的论文也还不少。部分期刊出现英文摘要缺失,中文摘要流于形式且字数过少,论文的学术性及话语体系不规范,参考文献、引文、注释欠规范,作者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不全等问题。摘要是整篇学术论文的高度概括,鉴于部分学术论文的摘要有用信息含量少、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情况,期刊选稿应对摘要空洞不实、与主题呈松散关系的文章严格把关。严谨性、影响力、可信度等是衡量学术出版物的关键质量指标。[12]教育学CSSCI期刊出版单位应按照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有关通知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努力维护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与整体办刊质量。

(七)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要用国际化的视野来加强期刊的规范性建设,追求学术出版的高品质。对于期刊出版单位来说,征稿要求、选稿评价标准、编辑出版、传播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打造出受众广、水准高、实力强的一流教育学学术期刊。以期刊为桥梁,为中外教育学学者提供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成功经验,将其优秀成果“移植”到我国的“土壤”中,又能使我国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我国要尽快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教育研究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订阅中国期刊,同时也实施“引进来”策略,吸引更多的外国学者投稿,发表更多的海外优秀学术论文,使我国的教育学 CSSCI 期刊在国内外的影响更大更广,并能及时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颜志森.期刊载文量及其变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4).

[2]刘献君.论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3]姚计海,王喜雪.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3(3).

[4]张静.引文、引文分析与学术论文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1).

[5]Svein Kyvik. Age and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Fields of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1990(1).

[6]陈洪捷.学术创新与大学的科层制管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

[7]钟秉林,等.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近三年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量化分析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7).

[8]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

[9]高宝立.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5).

[10]龚放,邓三鸿.2000年—2004年中国教育期刊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2006(9).

[11]刘献君.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2]Patricia Hardré. Education Journals:Two Decades ofChang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ield[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1).



宣小红,薛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本平台所选文章均选自公开出版物,只做学习之用。转载时注明了文章出处和作者姓名,并未征得作者及出版机构的意见。如不同意本平台转载,请及时与平台管理员取得联系并及时予以删除。



欢迎关注《现代教育科学》(月刊)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微信号xdjykxgjyj


编辑部电话:043185386524

官方QQ群:284744331;二群:157456471

编辑部投稿邮箱:lyyang0213@sina.com;xiandaijiaoyukexue@163.com


网站:http://xdjykx.jled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