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发布】孟彦 洪成文: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基于1995-2014年论文发表的数据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请点击上方蓝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孟彦 洪成文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域特殊,拥有的优质高教资源最为集中,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且率先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不仅研究数量不足,而且研究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学术引领作用不强。首都高等教育赶不上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既定的事实。

要提升研究水平,须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主题上要更加平衡;研究力量上要扩大和凝聚;重大研究课题上有追求持续性;有重大价值的研究应获得重视和奖励。


进入新世纪以来,首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首都高等教育建设成为开放通融的,为首都和国家提供高端人才和科研服务的高教新体系。首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域特殊,拥有的优质高教资源最为集中,发展水平领先全国,且率先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其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与其他省(市)相比,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首都高等教育,无论有多大的意见分歧,正在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头羊”,研究首都高等教育,不仅具有政策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什么是首都高等教育研究呢,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基本的界定。

所谓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本文采用狭义的解释,指的是任何有关于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问题的学术研究。一句话,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是旨在瞄准和服务首都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任何学术研究行为和活动。首都高等教育现状如何,能否配合好首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我们的研究主旨。事实上,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不仅研究数量不足,而且研究方法仍然相对落后,学术引领作用不强。首都高等教育赶不上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既定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走在事业发展的前边,这不仅仅是研究水平的问题,而且也事关让首都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因为没有基于科学研究的事业发展,必然潜在着风险。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基于科学和系统的科学研究之上。

本文通过对20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一个侧面系统展现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加强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有基于证据基础之上的参考和借鉴。

一、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特点

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1995年至2014年间关于首都高等教育的发表论文。为了确保涵盖的广泛性和准确性,通过题名检索,选择题名中包含“首都高等教育”、“首都高校”、“北京高等教育”、“北京高校”等关键词,加以检索。检索过程中,我们将关于首都高等教育或首都高校的新闻简讯、活动总结、讲话报告、会议召开和结束通知等非学术性的论文,加以手工剔除,最终确定有效论文741篇,即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当然,我们的检索仍然不很完整,一是没有检索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二是没有检索以某一高校为名称的案例研究,尽管首都地区的高校发表了不少高等院校研究成果。

本研究运用Note Express软件分析。基于该软件,我们分别对文章发表数量、文献来源、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检索论文总共741篇。

1.文章数量


2.文献来源

通过统计,关于首都高等教育的741235种文献源,以5篇为统计标准,刊载量在5篇及以上的文献源共有12种,详见表1


由表1所示,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文献源主要集中在发表《北京教育》(高教版)等12种学术刊物上,占总量的38.3%中,具有相对集中性和地方性。其中,《北京高等教育》、《北京教育》(高教)、《北京教育》(德育)分别占到了10.9%8.4%7.3%,成为了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综合类的核心期刊占比相对较小,如《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仅占1.4%0.9%0.7%。由此可知,由北京市教委主管的核心期刊和综合类核心期刊仍是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信息源。正因为论文发表的地方性,全国性的核心期刊发表量不够,也是影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总体水平的原因之一。

3.研究机构及人员。统计显示,对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贡献率最大的单位分别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教委,分别占到了4.43%4.29%。高等教育研究传统名校仍然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产出最多的单位之一,例如北师大、、北大和北航等。一些大学特定时期内,可能因为某些课题研究的原因而集中产出一批论文。2011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承接了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托课题“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由此产生一批关于首都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本文统计的16篇文献中,有9篇论文都为此项目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来源覆盖面较为广泛,既有高教研究学者和教授,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内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但两者相比,后者多于前者。也就是说,来自高教研究机构的专职学者和教授产出的论文相对较少,尽管近两年有所增加。

4.研究篇名主题。在统计中,我们研究主题细分为三,即学术论文、硕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具体反映研究内容的所指。具体分析如下。


2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分布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偏重于工作经验总结及相关研究,体现了很强的时效性和工作针对性。最为集中的主题分别为辅导员工作与学生事务管理(113篇)、79)篇、高校领导与管理(73篇),三个项目占全部发表论文总数的近一半。第二,也正是过度关注高校工作经验,作者们对全局性、战略性和理论性的研究关注不够,研究尤其不足。在全部论文中,能够算得上理论探索的论文只有两三篇,数量极为有限。即使主题“高教改革与发展”共有61篇论文,似乎表明很多学者关注了首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发展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中约半数的论文为领导讲话稿,或者是在讲话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第三,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统计之前设定的很多主题选项,竟然无人涉足,诸如高校院系层面的管理和服务、高校与政府关系、大学治理、高校招生考试等。

硕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教师管理、辅导员工作、安全与稳定、,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体育事业发展得到了最为集中的关注,不少论文涉及的是奥运相关问题,比如训练问题,场馆建设问题,以及奥运后场馆的经营管理等,这可能与奥运北京相关,同样体现了较强的时效性,也有可能是作者本身就是修读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到,很多问题少有涉及,甚至研究不具体,不深入,不系统。就未曾涉猎的主题而言,主要有高教理论探索,高校领导与管理,院系管理和服务,高校社会服务,高校与政府关系,高教质量与评估,大学治理,招生与考试,投资体制,区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校区和新校区建设,揭示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硕士生博士生论文选题,如果具体到首都高等教育研究,还是有很大空间有待大家去开发。最后,一些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未能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首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规模,持续性发展,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发展等,以及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辅导、自主就业、就业跟踪调查以及就业歧视问题等现实课题。

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会议论文体现了与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主题分布的相似性。注重工作经验和现实工作的针对新,与管理者本质工作联系较为直接,这是会议论文主题分布的主要特点。此外,体育相关论文占会议论文的近三分之一,说明高校体育事业研究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是会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当然,政策研究、大学治理和战略发展研究以及有深度的理论研究依然是个空白。

二、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分析

为简要分析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我们须对分析和评估的具体指标加以提炼。围绕本文研究主题,我们将分析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什么,重点研究在哪些领域,哪些研究领域需要加强,以及如何加强。二是研究的方法问题:方法与研究内容是否匹配,如果要深化研究,提高研究质量,需要加强哪些,重视那些方法。三是首都高等教育研究如何做好两个服务,也就是发挥研究的价值作用,既要服务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也要服务首都高等学校各个领域的实践需求。四是看,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有一支相对稳定、研究能力过得硬的研究团队。当然,所有这四点分析,都是服务一个研究目的,那就是探索如何快速提升研究能力,更好地为首都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1.关于研究主题的内容分析

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二十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问题和偏向也很明显。首先,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未能提供系统性的有价值的政策咨询。由统计可看出,关注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宏观政策架构和战略思考的论文,不仅篇数较少,而且主题分散,且很少有持续的关注。其次,囿于本学校本部门就事论事的研究占比较大,对全局性普遍性的高等教育问题以及部门间、学校间协同攻关问题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基本没有逃脱“我做什么工作,我写什么论文”的阶段。约1/3的文章是工作经验的提炼,少有系统的理论探讨,少有全局性的研究。其三,本土研究仍占主导地位,国际比较研究仍然不足。例如,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殊理念与路径,都没有做系统研究。就统计的文献主题而言,涉及首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章只有6篇,从学生海外学习、留学生教育,到外籍教师适应性问题、学科国际化等,不仅篇目少,而且内容分散。因此,没有比较,我们不仅不知道首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国际位置,而且无法建立自信的首都高等教育。

2.研究方法显得单调

统计结果表明,多数作者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而进行的思考和反思。尽管最近几年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是系统性、协同性、持续性的实证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可喜的是,近几年,实证研究还是有所增加的,尽管比例增加不大。如“首都高等教育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等,在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和新的统计方法的应用方面,有了比较好的探索。相信,随着更多方法在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上的应用,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3.服务首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研成果有待增加

高教研究的价值是什么?主要有三大目的,一是服务于政策咨询,为决策提供服务是科学研究的宗旨之一;二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是服务于高教研究的学术逻辑。如果以此作为标准,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不仅很少有持续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基于证据基础之上的研究也不多见。就政策咨询而言,研究成果能否得到采信和采纳,看的是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系统性以及研究结论是否是基于证据的研究。就服务高校而言,无论是院校层面上的战略研究,还是院系层面上的管理和服务,都需要有科学研究和结论来提供支撑。就服务学术研究的逻辑而言,我们非常也学理性的系统研究,高教要改革和发展,就要研究出改革背后的深刻逻辑,要研究一项政策之所有效以及为什么没有产生效益等问题,然而,在诸多方面,首都高等教育研究还显得嫩弱、缺乏深度,引领高教实践的重大研究成果更是少见。

4.研究队伍不太稳定,研究能力还不过硬

首都高等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只相对稳定、研究能力过硬、持续关注首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队伍。第一,集中在央属院校的高教研究队伍尚没有得到有效的动员和开发。尽管他们也开始关注首都高等教育研究,但是持续时间补偿,某项课题来了,出现突击式的研究,课题结束,兴趣又都转移开了。第二,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职队伍规模太小。由统计可以看出,如果将从事辅导员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高校公共体育办公室以及行政部门管理者从作者中扣除,那么从事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职人员的规模将大幅减小。尽管也有不少市属高校建立起来了高教研究所(中心),但为本学校领导和行政提供服务的现实也削弱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精力。第三,课题的培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研究者和课题委托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提供研究咨询,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靠委托课题培育自己的科研能力。就目前的课题委托中,我们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是应景的应急的课题比较多。比如奥运来了研究奥运,国际城市提出来了研究国际城市的教育,等等。第二是高教相关的理论研究项目很少,越来越少的“理论探讨”项目,必然造成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这一明显的倾向,值得关注。

三、提升研究能力,促进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要提升研究水平,须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主题上要更加平衡;研究力量上要扩大和凝聚;重大研究课题上有追求持续性;对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研究,理应获得重视和奖励。

1.研究内容上,要最大程度地贴近首都高教发展与改革上

首都高教研究核心主题的选择原则应该是,基于政策需求,基于改革需要,基于学术逻辑。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扭转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上述偏向。基于以上三原则,我们拟提出十大研究方向:即学术自主与大学治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首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路径、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参与管理中的诸多角色不同定位及其程序化路径设计、高校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有效性、多主体问责制下的高校职责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方针、首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及周边地区辐射功能的拓展与实施、首都高等学校引进海内外智力的政策及其有效性、首都成为世界重要留学之目的地的城市功能及其政策配套。这份清单,固然不完整,但至少是基于我们对于20年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的分析之基础上而得出来的。反过来说,如果忽视了上述这些选题的研究,首都高等教育研究,将难以上台阶,也难以服务好首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研究队伍建设上,注重培育引导、激励和为我所用的机制

首都高教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服务好首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的基础。然而,如何快速的提升其研究能力,队伍建设是核心。根据前文的统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首都高等教育研究这支队伍并不算小。由内核到外围看,分别有市属高校和相关研究所(中心)的研究人员;央属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及其他学者;来京访问的海内外高教研究界的学者和教授。然而,这支相对庞杂的队伍,因为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呈现出了分散性和战斗力不强等特点。因此抓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新建多少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问题,而是要集中科研队伍的研究方向,凝聚队伍,让专家们集中到首都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的研究上。然而,仅仅这样的集中,只是避免了研究力量的分散而已,还不能发挥快速提升研究能力的效果。因此,须建设一定的培育机制,让不同的机构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只要做到了术业有专功,研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有利资源就是拥有全国最多的央属高校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何动员好这一批研究队伍,挖掘好其资源,也是首都高教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3.研究成果上,注重对首都高教改革和发展有特殊贡献的成果给予重奖

运用行政机制和学术杠杆,对重大成果予以针对性的奖励。这个机制的发挥,不仅是提供简单的“你做好,我奖励”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有所引导,对于长期从事首都高教某一专题研究,且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就应该奖励;对于吸纳海外智力共同研究首都高等教育重大现实问题的学者,也应该奖励;对于重大研究成果应用于首都地区的高校且取得了重大实际效益的成果,更需要鼓励。

奖励的目的就是一种导向,这种导向不是强迫的,而是引导性的。引导的价值就是让高教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首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最急需的课题中。20年来,北京市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于高教研究成果给予了奖励,但是问题也是明显的,一是奖项影响力不足,二是奖励的力度不够,三是没有将导向和方向面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向高教研究人员公开。要将首都高等教育研究最为缺乏又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需求告知社会,让更多的学者了解它,让更多的学者参与,让更多的优秀成果产生于此。如此,一个欣欣向荣的首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局面才可以最终出现。

本文刊登于《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7



中国高等教育

订阅我们:

请点击文章上方蓝字“中国高等教育”

或点击屏幕右上方“…”选择“查看公众号”

分享文章:

请点击屏幕右上方“…”选择“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