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规范与学士学位论文写作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本科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拼凑、剽窃、抄袭等学术失范问题,基于对学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和意义、学术规范的内涵及其与学术论文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建构科学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和论文管理制度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水平的可行性选择,这也为各级各类高校中文学科的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能够推动良好学术风气的培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学士学位论文;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教育



,在迎评促建工作中,笔者深为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感到忧虑:1、论文选题因循守旧,毫无新意;2、论文内容东拼西凑,缺少思考;3、论文格式华而不实,不合规范。至于照搬、剪贴、剽窃、抄袭等等恶劣行径更是不一而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弥漫学界的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浮躁而粗鄙的学风也渗透到包括学士论文在内的学位论文写作中。当然,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如学术环境的恶劣、学术体制的弊端、学术道德的沦丧、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行政化教学体制的保守、高等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学政或学商的利益结合等等,但这些早已众所周知的社会文化原因只是分析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认识基础,而不应成为夸大问题进而回避问题、推脱责任的借口。

面对日益浮华的学术风气,面对倍受质疑的高等教育质量,面对境内外高校的生源竞争,面对低水平的学位论文现状,仅靠针对性的学术批评来指正、靠标准化的教学水平评估来督促,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以为,真正有用而有效的建设性工作还在于:学界的有识之士在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在开明民主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地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改革,尤其是本科阶段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建设性的姿态和精神来建构科学系统的论文写作训练教学体系,通过强化论文写作尤其是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教育来培育良好学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树立严谨务实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勤奋创新的学术研究精神。本文拟从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角度,探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关系以及如何围绕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来建构本科论文写作训练的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训练和指导工作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思路。


 

一、学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当前本科学士学位论文质量下滑,剽袭、作假现象严重的现状,有的专家提出了“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绝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与其坐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严重的倾向,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种观点得到一些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和响应,本科毕业论文成为人们眼中的“鸡肋”和“阑尾”。应当说,抛开这种“取消论”中掺杂的愤激情绪和功利诉求的成分,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可行性和学理性,可以发现,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恢复高考至今,本科学士学位论文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它是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的总结与延伸,是科学研究的规范与起步,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提升[1]P3-6,曾经而且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基本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创办一流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所以,“掺水”、做假的学士学位论文的泛滥只是问题的枝节和表象,其根源在于现行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问题,舍本逐末、因噎废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学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学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高等教育的宗旨看,学士学位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应该说,高等教育的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论文写作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中各学科、各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和内容,学士学位论文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从高等教育的管理看,学士学位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授课、考试与学士学位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本科生学位论文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科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很难设想,连论文都写不好的本科生能够达到本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样的本科教学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本科院校而言,学士学位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从高等教育的实践看,学士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个通过不断“摹写”循序渐进地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和方法的过程,而学士学位论文是本科阶段必须重点完成的论文写作任务,是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水平的总结,也是必须要经历的基本学术训练。通过学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综上所述,学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没有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之前,在没有找到更好地替代性检验手段之前,取消学士学位论文是不可取的;恰恰相反,取消论者所追寻的正是本科阶段论文写作能够回归体现学术精神的本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这也是目前本科教学所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恢复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价值和应有地位。所以,针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实事求是、科学系统地革新学士学位论文的教学训练体系,重新调整乃至重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指标系统[2],恢复论文写作在本科阶段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二、学士学位论文与学术规范

 

要认识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的关系,首先应明确一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学术”是一个现代科学研究意义上的概念,指专门的、深入的、系统的知识或学问,包括实体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前者为“学”,以知识为目的,后者为“术”,以能力为目的,前者指通过自我学习、积累、师承与感悟所获取的具有历史累积性和传承性的特定的知识系统,后者指为学、治学的基本规定性及其境界,就是为学、治学要具有学理性、独创性与解说力,亦即“学术”理应具有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的机制与能力[3]P146151。因而,学术研究就是发现、探讨、处理并解决各种学术问题的过程及结果,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生产,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科学性等特点。学术论文则是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和表达,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写作者对某一学科的问题进行专门、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之后,展开地表达其独创性见解的文章,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的特点[2]。学术论文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应掌握的记录、发表和交流学术观点、见解和成果的基本方式,而学士学位论文是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训练的初级论文,是本科生学术水平的总结和体现,也是本科生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志性成果。

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是与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密切相关的,也是与“学术打假”、学术批评活动的展开紧密联系的。“学术规范”这一概念正是在批判学术研究中不良风气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和明晰的,如近年出版的《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月版)、《学术规范通论》(叶继元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版)总结和体现了学术研究者对学术规范问题的长期深入而系统的思考过程和成果。自本世纪初以来,,如200220042005年北京大学推行的《北京大学本科考试工作与学术规范条例》,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推行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20072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等等,学术规范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普遍认同的学术研究活动应当恪守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

一般而言,学术规范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守的相对的、多层次的准则和要求,是学术界大致认同的“游戏规则”,是学术共同体的一部“联邦宪法”,也是学术共同体得以确认的基本条件[4]P8196。学术规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所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论文的格式规范,而是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如杨春忠教授认为学术规范具有道德规范形态、形式规范形态、学理规范形态、学科规范形态与评价规范形态五个相关层面[2],《学术规范通论》一书把学术规范分为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等方面。应该说,已有的研究已经包含了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只是由于表述的角度和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结合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学术规范可以分为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格式规范、评价规范和制度规范五个层面的内容。其中,道德规范指学术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科学研究精神和需要遵循的科研伦理准则,是学术研究者应当首先确立的学术伦理意识和观念,是精神层面的规范要求,如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颁布的《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了从事学术活动应自觉遵守的四项基本道德要求,中国科学院2007年初颁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提出了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相互尊重和公开性等四个方面的科学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指学术研究者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研究规律、行文准则和活动要求等,包括研究规范、行文规范和活动规范三个方面,是行为层面的规范要求,其中研究规范包括学理规范和学科规范两个方面,即研究者应当遵循学术研究的原理和特定学科的专业特点,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行文规范指研究者在材料的组织、文献的征引、观点的论证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要求,活动规范指研究者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如前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中的“(八)不得利用职务便利或学术地位、学术评议、评审权力,为个人或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九)不参加与本人专业领域不相干的成果鉴定、论文评阅或学位论文答辩等活动;(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的规定”等内容。格式规范指论文写作的格式标准和要求,是基于文章形式规律和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适应信息管理和交流的便利而制定的研究成果形式层面的规范要求,这是众所熟知的内容,兹不赘述。以上三种规范形态都属于自律层面的规范要求。评价规范指对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成果的评判应当遵循的准则,包括学术监督、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是他律层面的规范要求。制度规范实际上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学术性而以制度的形式明文确定下来的上述几个方面的规范要求,具有制约性和可操作性,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具体内容。现代的科学研究活动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合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原则,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规律,从而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贴甚至于买卖论文等不端行为。“学生作为‘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者和研究者’,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2]因此,学术规范教育理应成为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训练的核心。



 

三、学术规范教育与学士学位论文写作

 

本科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化来实现的,也即我们上面谈及的制度规范。关于学术规范制度化问题,杨春忠教授在《论学术规范制度化与学位论文写作》一文中有详细而系统的探讨,笔者在其启发下,试就中文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学术规范制度化和学术规范训练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应当说,随着近几年人们对学术规范的强调和重视,高校中已建立了以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管理为核心的制度化规范,强化了论文写作中行文的规范性和格式的标准性,但这些制度化的规范缺少具体明确的针对性、系统全面的周密性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因而往往沦为一纸空文,达不到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论文指导的水平依然有赖于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这是需要反思和变革的。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制度化的学术规范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为中心的学术规范教育制度。

学术规范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行,不仅是针对当前本科生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大量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而作的权宜之计,更是基于本科教学的目标和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而行的长久之策,能够体现和强化本科教学的学术性,也能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现有的学术规范教育或者贯穿于各科老师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实践中,不免经验化和个体化;或者出现在写作课程的论文文体训练中,不免表面化和抽象化;或者体现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免形式化和零散化。各种教育模式间缺少沟通和互补,形不成有机而有效的教学体系,这正是要通过学术规范教育制度的体系化建构来解决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学术规范手册》,入学时学生人手一册,并作为新生教育的一项内容。这样既可以培育高校的学术风气,又可以让学生随时翻检,了然于心。

2、开设以“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为中心课程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系统地讲述学术规范的内涵和不同学科论文写作的特定要求,将写作课程中论文写作部分扩展为一系列有机的选修课程,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互补。这些课程包括:

1)基础写作:其文体写作中有论文写作的内容,一般在第二学期下半学期,时间较短,可以简要介绍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概念、类型、特点、作用等)、写作的基本步骤(选题、制定写作计划、资料搜集、研究、行文、修改等)和写作要求等。

2)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①系统讲述学术规范的概念、演变、价值、形态和要求等;

②中文专业不同学科的特定学科规范,包括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规范;③论文写作的程序规范,包括选题的要求、文献调研的要求、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应用研究方法的要求、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精选和分析研究资料的要求、行文的要求等。

3)学术论文阅读[5]:以典范的学术文章或著作为例来讲解学术研究的传统和规范,并讲述学术文章研读的目的、独特规律、要求及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等。

4)学术史:以著作、学术大师或学术问题为纲,讲授中国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史,可由各学科积淀深厚的老师共同承担,讲清各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资料、著名研究者、前沿学术问题等。该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固定的学术讲座的形式来讲授。

5)文献检索与利用:围绕论文写作系统讲述如何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途径搜集所需要的各类文献资料,以及如何记录和整理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等。

(二)健全以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为核心、以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写作为辅助的三级论文管理制度。

目前,本科教学中通行的是课程论文(或称小论文)、学年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三级论文写作管理模式,而尤以学士学位论文为重。但由于忽视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写作要求以及彼此的有机联系,以致学士学位论文成为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众矢之的,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理应健全三级论文管理制度,突现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在学术规范训练中的作用,这样,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才有良好的基础,才有可能避免流弊、提升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课程论文考试条例》,规范课程论文的写作标准、格式、要求和评阅标准等,强化任课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2、建立学年论文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写作学年论文,并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成立论文指导专家小组,负责学年论文的写作指导和监督,把学年论文的评定成绩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完善学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制度。选派有经验的、负责的老师成立学士学位论文指导专家组,在专家组领导下,各指导老师开展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以学科为单位建立论文写作资料库,将最新、最权威的专业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免去学生重复翻检之劳;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到第八学期期中的36个月内,应充分考虑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就业等工作的合理安排,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加强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监督,严格遵循论文写作的程序规范,避免抄袭、剽窃、作假、掺水等现象的出现;学位与学历分开,学分达到要求即可颁发毕业证书,但论文不合格者不予学士学位,何时写出符合标准的学士论文并通过评审答辩再发放学士学位证书等。

4、建立学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选派有经验的、负责的老师成立学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组,在专家组领导下开展学士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专家组具有最终否决权;切实推行匿名评审制;进行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等。

5、制定学士学位论文的处罚制度。根据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作假行为制定出对应的处罚措施,如不予答辩、延期答辩等。

根据以上粗略的设想,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规范教育的制度化实际上是以学士学位论文为核心的论文写作教学体系的制度化建构,从而恢复并强化了现代学术研究中学术规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当然,这种理论上的制度设计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任课老师的共识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合力的作用下,这种制度才能得到切实的推行和实施,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应该看到,很多具体的制度和工作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推动来实现的,也是可以通过诸如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性改革来逐步推进的。


 

四、学术规范与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

 

由于学术研究中的种种失范、不端乃至腐败等现象的泛滥,也由于不乏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学者挺身而出对于这些不良学术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学术规范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这体现出中国现代学术在走向成熟、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理性反思与自觉意识。随着学术界开始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推行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行为准则、规范和制度等,学术规范必将对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概而言之,学术规范的价值体现在现代学术规范的建构、学术精神的培育和学术传统的延续等方面,尤其是在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活动中,学术规范必将是学术史研究的新视角和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基础。这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需要另文详加探讨,此不赘述。

作为写作教学者,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学术规范对于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和影响,在这一点上,北京大学的有些课程设计和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温儒敏主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参编者多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各学科学养深厚的专家和学者,虽然北大中文系不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这本教材也不是基于写作教学的专门教材,但是其基于中文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设计思路,与我们基于写作教学实践和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所进行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而且,参编的专家和学者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和学术现状反思而表现出来的学术规范意识也与前文强调的学术规范教育殊途同归。另外,陈平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现代中国学术”课程,并在《“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现代中国学术”开场白》一文中强调了学术史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对于学术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开列了详细的阅读文选目录,这种强调学术传承和学术规范的努力固然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文化方面和学理方面的思想背景,但在实践层面,这对于从事写作教学与研究而困惑于课程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高校教师来说具有极为积极的启示意义。从现代学术史和学术规范的角度而言,作为本科生学术训练的论文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我们形成了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坚持阅读与写作并重互动的原则,坚持讲授与自学互补共生的思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设以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为核心的选修课程,积极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训练体系的建构,推动学术规范教育的制度化,提升论文写作水平,培育良好的学风。

以上种种表明:写作学研究和写作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因为学科和课程本身的边缘地位和综合特性,反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能够与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命题进行充分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并能与学术规范研究、学术史研究等一起,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切实的成绩,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风气的培育、学术传统的延续和现代学术的发展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参阅毛飞.本科毕业论文究竟是不是“阑尾”[ J ].观察与思考,2004( 8 ).陆士桢,沈健平.谈加强文科学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1314 ).黄春梅.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不能取消——对武汉三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 J ]理工高教研究,2006( 12 )等相关讨论文章。

参阅谢天振.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规范训练[ J ].中国比较文学,2005( 2 ).陈心颖.谈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J ].山东电大学报,2005( 1 ).董瑞美,杨春忠.略论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及文献检索问题[ J ].山东社会科学,2004( 4 )等相关文章。

需分别编写《自然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手册》,并在这两大类统属下分别编制详细的专业学术规范手册,可先试行,并根据实际不断作出调整、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希祥,王一力.大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规范·方法·范例[ 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杨春忠.论学术规范制度化与学位论文写作[ A ] / /[ 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正平.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上)基本文体写作[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玉圣.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J ].社会科学论坛,2005( 8 )

[5]陈平原.“学术文”的研习和追摹——“现代中国学术”开场白[ J ].云梦学刊,2007( 1 )

 

 

 

(本文已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4—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