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男神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论文!

“你们等很久了吧?随便坐,不要拘束。” 瘦瘦高高两人推门进来,见到站在办公室内等待的记者,一边搬来的凳子,一边热情的打了声招呼。与大家印象中的沉默寡言、专注研究“工科男”形象不同,脸上始终挂着笑的周浩伟和余正锟倒像是邻家大男孩。


周浩伟

余正锟

△摄影:张诗雨


可正是这样两个看起来笑容阳光、温文尔雅的男生,不久前,研究生入学一个学期撰写的论文《Multi-criteria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n 5kW PEMFC based residential CCHP system》就被国际能源领域权威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录用并发表。


论文发表截图

权威期刊封面


马德曾经说过:“不是日子的重复导致了枯燥和无聊,而是你枯燥无聊,把气撒在了日子的重复上。”总有人会囿于生活重复的泥潭,忽视触手可及的快乐与幸福,但也有人会在一次次重复的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周浩伟和余正锟或许恰是这第二种人。科研不易,他们却在其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微型燃料电池这个项目呢?你们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又是什么?”


“微型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在日本已经逐渐上市,而我们国家对它的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除了本身具有的环保性,微型燃料电池系统方便携带、可独立运转的优点,使得它可以在环境复杂、艰苦、不易通电的地区,满足供电需求。这些优点对我们做燃料电池研究的可是魅力不小!不过最主要的吸引力还是因为国内外将燃料电池和冷热电联供系统等部件进行耦合的研究还不多。这篇论文其实是我们从热力学、经济学、环境学等角度对我们的导师陈曦博士在《Performance study of a dual power source residential CCHP system based on PEMFC and PTSC》一文中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优化,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更好地熟悉与适应我们现在所在的领域。”

微型燃料电池使用的是清洁能源,对环境零污染,且这种燃料电池转换速率较快,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手机电池、玩具电池等不一样,微型燃料电池本身并不能储电,而是采用氢气发电,体型如书柜般大小。

微型燃料电池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电源系统,类似于小型发电站,能够通过氢气与水的反应实现供电、供热和供冷,以满足家庭等小范围的需求。但因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为铂金,故成本较高。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火力供能成本低,所以这种高成本的微型燃料电池在我国一时难以推广。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这层壁垒终将被打破。


“不知这个领域目前的概况是什么样子呢?”


“从文献综述来看,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于燃料电池和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较多,但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稀少。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深度挖掘各自的优势。”余正锟说道。


余正锟在办公桌前

△摄影:张诗雨


“这片文章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多少遍呢?”


“不下五遍吧。”谈及改稿次数,余正锟回忆道,“我们的写稿流程大概是,自己写完初稿交由指导老师修改,修改完后交于期刊方,再从期刊方获取修改意见,然后返稿再改、再审、再投递。”说的是五遍,却只是大概讲述了一下投稿流程,熟悉论文投稿的人应该都知道,论文投稿往往是:来来回回修改,反复订正,最终定稿时也数不清改了多少遍了。


“这个研究过程想来也肯定是不容易,不知道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些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我们首先得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进化算法,对这个系统从热力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优化,也就是俗称的多目标优化,以得到优化后的能量效率、㶲效率、年成本和年温室气体减排等多个指标,然后才能开始撰稿。可能事情说起来永远没有做起来多吧,我们当时做的时候一直感觉事情挺多的。如果说困难的话,我想最难越过的关卡的就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偏重于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的很少,知识面不够宽阔。其次就是研究期限比较短,我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研究学习,这在时间上就限制了我们的研究很难做到系统并且深入。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我们当时放弃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看了很多相关的SCI文章来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也从中明白了这类文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逻辑性与层次性,这或许就是俗称的‘开卷有益’吧。”余正锟的话让记者感触十分深刻。

事实上,此前二人大学所学专业与该项目并不完全对口,就像余正锟所说的,“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学”,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资料文献了解前人对微型燃料电池的研究的同时,两人还需要不断自学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从热力学到经济学,再从环境学到遗传算法等等,一句话带过的“从头开始”却横跨了很多个学科。这样的坚持与努力,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是奢侈。


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都是一条深入持久、冥思苦索的道路,期间的艰苦坎坷不言而喻,半途而废的人不占少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可以一直坚持做微型燃料电池的研究呢?”


“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是一样。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往目的地。它们都在做着本职的工作,我们也是一样,在做我们的本职工作,尽到我们自己的职责而已。”周浩伟如是说。


周浩伟

△摄影:张诗雨


“为什么这么多人做这个项目,却只有你们出类拔萃?对于这份成功,不知你们自己有什么看法呢?”


“因为老师指导的好,再就是我们的运气还不错!”在这个问题上,二人都把这份成绩归功于老师的正确指导和上天赐予的好运气。而陈曦博士却说:“浩伟、正锟能取得这样一份成绩最主要的是他们专业基础都很扎实,也非常努力,对科研抱有极大的热情,如果不是这样,是很难坚持下来并且取得好的成绩的。”

作为机械学院第一批研究生的指导老师,陈曦博士针对二人的特性,因材施教。从二人入校以来,就观察他们各自的特点,指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就好比说正锟这个孩子,认真谨慎,钻研精神较强,所以他就适合进行微观领域的研究,而浩伟的性格则更适合在系统级层面展开研究。” 除此之外,这师徒三人每周三晚自习都会聚在一起“聊聊天”,徒弟各自对上个礼拜的工作进行情况做汇报,而师父则根据二人的汇报进行相应的指导,做好进一步的工作安排。

陈曦博士非常注重对他们在独立完成研究与独立思考方面能力的培养,他通过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给周浩伟和余正锟设立了不同的目标。而完成这篇论文则是陈博士给二人在第一阶段设立的目标,以熟悉各自的小方向的知识和技巧。


余正锟、周浩伟合照

△摄影:张诗雨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取得成功所需具备的品质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或许,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总有一腔敢拼敢闯敢尝试的热血,“如果说成功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是什么的话,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要敢于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还有就是要有梦想有目标,并且努力朝着目标迈进,也不要去想会不会失败,跌倒了再爬起来就好了。”

湖南理工学院

文章来源:原创

编辑:陈远容

排版:陈远容

图片:张诗雨 网络

投稿邮箱:2950970197@qq.com

湖南理工学院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