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与应用 工作坊 (Ⅰ) 论文摘要

1


黄宗昊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讲师)

摘要:,强调权力、。,以及欠缺分析上的理论指引而逐渐式微。,,,在美国很多主要大学都有开设相关课程。如何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指引,,,将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课题。

2

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发展与问题

刘城晨

(安徽大学 讲师)

摘要: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之一的历史制度主义在近期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开始崭露头角,倡导这一流派的国际关系研究者逐渐明确了历史制度主义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历史制度主义能够解释哪些国际关系现象,以及这一流派在解释国际问题时的概念工具、机制与方法。尽管历史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仍然没有明确这些发展为何出现,以及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历史制度主义都处于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边缘位置。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发展入手,尝试回答历史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中得以发展的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制度研究的发展需要、。历史制度主义自身的缺陷、国际制度研究的特性以及经验研究的问题,是制约历史制度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历史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前景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改进自身解释缺陷、在实证研究中接受检验、在理论与方法上采取折中与补充,是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者需要在未来研究中审慎对待的内容。

3

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层叠

释启鹏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博士生)

摘要:作为我国基本行政制度,。以改革开放为界,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两个特征迥然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1956至1958年作为历史关节点确立了户籍制度的核心特征,即限制自由迁徙的城乡二元模式,这些特征通过制度重置在之后发展中得以巩固,此阶段制度变迁模式体现为 “自我强化序列”;,在市场逻辑的推动下,户籍制度通过“层叠”的方式逐步向自由迁徙、城乡一体化的方向迈进。总体而言,国家的发展目标与治理手段的变化为两个阶段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面对制度规范的模糊性以及特定时空下的结构变化,地方政府作为能动者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实现区域性的户籍改革。

4

间断均衡还是渐进变迁——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中的推荐免试制度

陆屹洲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生)

摘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野,对“推荐免试”工作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推荐免试”工作的各个历史阶段,其制度变迁的动力、范式和逻辑都不尽相同。在教育环境较为动荡、能动者较为统一的早期阶段,“推荐免试”工作的制度变迁较为符合“间断均衡”范式,其变迁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冲击。而当教育环境逐渐稳定、能动者分化加剧时,能动者之间的博弈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变迁动力,“推荐免试”工作的制度变迁则体现出越来越多“渐进变迁”的要素。研究结果初步说明,。

5

产业政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兼论历史制度主义的运用

白玉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博士生)

摘要:产业政策最早出现于对战后东亚经济奇迹的探讨,由约翰逊开启的“发展型国家”学派成为盛极一时的理论流派。虽然产业政策最初是与“发展型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发展型国家”面临理论时限等问题,产业政策研究逐渐脱离其制度框架,开始重视产业政策得以有效运作的政商关系网络。这与“发展型国家”理论的最新动态,即对“社会”的重视和“政策网络”的强调殊途同归。本文认为,如果将产业政策理解为一系列的治理规则的话,威廉姆森的层次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各种不同的产业政策定义,且更好地理解产业政策如何受限于其所处的制度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制度主义可以为未来产业政策研究提供方向。

6

改革开放后中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变迁

王烨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积累的社会观念变化、权力关系改变、经济条件变化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变迁。我国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发生变化,这也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动力。在央地关系的权力关系上,预算管理制度看与财税制度变化保持一致,;在预算民主的取向上,社会观念的变化推动了预算监督从形式走向实质,也推动了民间力量对预算问题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这也反映了社会力量的加强,。

7

信念、结构与制度变迁:基于法、俄、中三国通奸行为除罪化的历史比较

刘庆乐

政府管理学院 副教授)

摘要:在通奸行为除罪化的进程中,,,长期弱化直至最终废除通奸罪。本文认为,共享信念是制度及其演进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奸行为除罪化的本质是两性平等与婚姻自由共享信念的工具性表达。通奸行为入罪的传统与早期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相契合。指导法国大革命的早期自由主义基于婚姻自由、两性有限平等的核心理念,主要捍卫妻子对丈夫的忠诚,因而在革命后的立法中保留了通奸罪。马克思主义既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又强调平等、自由的经济条件,对通奸行为采取“悬置”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显示出更强国家自主性的俄国十月革命迅速废除了通奸罪。中国革命带有大众动员型特点,而中国社会长期存在通奸有罪的传统观念,革命者只有贴近社会传统与民众的共享信念,才能获取动员的力量。法、俄、中通奸除罪化的不同进程表明,共享信念变革是制度变革的必要条件,其推动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则取决于环境、制度的宏观结构与行为者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