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SCI论文怎么写?国家出大招帮你忙

大数据在社会各行各业已经掀起了一股革命的浪潮,势不可挡。在临床医学领域,其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临床大数据是研究者及临床医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用于数据分析,发表SCI论文,进而指导临床实践。而且此类基于现实世界的数据能够提供研究者无限的想象与假说,克服传统RCT的一些不足之处,为临床诊疗提供证据支持。有鉴于此,西方国家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临床大数据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了许多成熟的数据库,比如有危重症数据MIMIC,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三版,包含了多于5万个ICU患者信息;还有肿瘤方面的SEER数据,这个笔者未有涉足,只是听说过而已。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着样本量的先天性优势。因此建立和共享我国的人口与健康大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人口与健康大数据资源正式向社会公布,本次发布的数据量高达49.1TB,包括了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公共卫生、中医药学、药学、人口与生殖健康七大类。”也就是说,大量的中国人口与健康数据将开放提供给研究者。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的一次革命,。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为中国的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避免了数据收集上的重复投入。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笔者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国家人口与健康数据共享平台(www.ncmi.cn/1),根据上面的说明,只要进行注册,就能获得海量的数据信息,应用与相关的研究。


目前应用该数据库已经发表了很多的SCI论文,比如研究青少年腰围与呼吸功能的相关性(Respirology. 2012 Oct;17(7):1114-8),还有研究北方人群前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而只有政府层面上给予支持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研究。以前这些数据都是不公开的,独享的,因此这样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就成了少数大型单位的“特权”,但今后有了数据共享平台后,局面将会改变,任何单位个人如果有好的研究切入点,都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疾病的探索和发现,从而更为有效地利用了数据,也就是说能使数据挖掘更为充分。


但目前该数据尚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汶川地震的数据集,收集的变量十分有限,大约不足百来个,各种检查治疗,医嘱信息都是缺的,这对开展危重症方面的研究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从这点上看,该数据集和正真的大数据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笔者推测,这些数据应该是手工采集而来,而不是通过与医院电子病历整合自动采集而来,而后者应该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另外里面的一些临床数据集并不是多中心的,而仅仅局限于北京几个大医院,这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人口数据特征。


万事开头难,在数据共享方面这次国家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于广大民间屌丝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从此大样本的临床科研不再是北上广大医院的专属特权,数据的获取已不再是一个壁垒,中国的临床研究也将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群雄逐鹿,而竞争的核心就在于谁掌握了大数据分析能力。不管怎么说,国家这次出了一个大招,中国的临床研究会不会进入一个井喷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