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女博士因论文抄袭被撤学位

北大历史学博士因论文抄袭被撤学位

人一毕业,学位一到手,因为论文抄袭一事,已经戴在头顶的学位帽依然会被摘下。
去年八月,“抄袭门”事件将北大历史系博士于艳茹推向了风暴中心。今年1月北大通报了此事件的处理结果,撤销其博士学位作为惩戒。


于艳茹被指责抄袭,源于2013年《国际新闻界》上发表的《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一文,,随后《国际新闻界》发表公告称,经过核实,于艳茹在其论文中大部分翻译Gelbart的论文,直接引用作为注释,已经构成抄袭。随后因于艳茹北大博士的身份此事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谴责其为学术界的“混混”,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北大宣称将对该校历史学博士于艳茹的博士毕业论文进行审查。而经过审核其博士论文完全符合规范,但因为毕业后发表的文章存在抄袭而被撤销学位。于艳茹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我绝对没有抄袭的主观故意,错误是因为我对杂志和文章定位有误以及写作经验不足导致的技术失误,其次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抄袭,。因此决不能接受北大的处理决定,。



惩戒是手段,但绝不是方法
《国际新闻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事有特殊的因素,媒体报道了,逼迫着学校去做出相关处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是不是会有那么严重的处罚,就不好讲了”在网络调查有七成网友表示惩罚过重,虽然学术抄袭不容小视,但惩戒的重量也不宜过高。现年已经36岁的于艳茹因异常紧张的学习导致个人错过了最佳的恋爱、结婚、生子的时机,也因此事件取消了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无家无业。这场风暴对她的身心健康、个人名誉、未来发展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也是咎由自取的,在《国际新闻界》做出处罚后,北大的做法确实有些过界。如果不是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就不能撤销博士学位。只能《国际新闻界》作出其他恰如其分的处罚。


别侥幸,诚信是本分

从整个事件中不难看出,整顿学术诚信只需从三个方面下手。“于艳茹”、“《国际新闻界》”、“北大”也就是论文作者、期刊平台、学术院校分别采取对策。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在培养博士的过程中,未能将学术规范完整而正确的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失职的,这同样不能归结于学术大环境不好,如果因为于艳茹被发现了,就撤销于艳茹的博士学位,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于事无补。回到当下的中国学术环境,进行学术体制改革是一方面,学术机构和研究者“各司其职”是另一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