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中国翻译》2017年第3期主要论文摘要

理论研究
 

后霍姆斯时期翻译研究的发展:范畴与途径
张美芳  澳门大学

 
摘要:自霍姆斯提出翻译研究的构想以来,四十余年已经过去。本文仅就后霍姆斯时期翻译学在所涉范畴及研究途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梳理。调查发现,在过去四十多年翻译研究整体上有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的特征不断刷新纪录,高科技工具辅助使得翻译研究获得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及方法;同时也指出,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应用和描写分支,在纯理论研究、尤其是通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还相当滞后;从相关学科引进的理论与方法或是新提出的理论也需要进一步验证,才能有助翻译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平衡地发展。
关键词:后霍姆斯时期;翻译研究;发展;范畴;途径

 

从博士生培养看翻译学的理论建设
穆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翻译学的理论建设既需要成熟的学者,更需要成长中的博士和年轻学者。作为翻译领域的后备力量和未来理论发展的主力军,博士生宜先掌握问题驱动的研究模式,掌握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先从原有理论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逐步验证假说、修正理论,力争从学位论文写作开始就推动理论一点一滴向前发展。本文从理论建设的方法入手,讨论理论研究的队伍建设;从博士学位论文的规范,看翻译学博士论文理论框架的构建、选题与研究方法对理论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学;理论建设;博士生培养;问题驱动

 

译史纵横


理查兹的修辞思想与钱锺书翻译观的衍变

秦亚勋  杨雯琴 长安大学

 
摘要:英国学者I.A.理查兹以现代主义观念为底蕴的修辞思想对早期钱锺书的翻译观影响甚巨。主要由于理氏的影响,早期钱锺书认为译文应在风格上向原作无限靠拢,严复因戕害原作风格而受到严厉批评;,在为同样背离原作风格的林纾百般回护中发表了一系列全新的翻译观念。这些观念极大地突破了理查兹的束缚,充分肯定译者“策略性使用翻译”的历史文化功用,从而与当代西方修辞主流思潮深度契合。
关键词:理查兹;钱锺书;翻译;修辞;策略
 

澳门圣保禄学院传教士对早期葡汉翻译的贡献研究
宋灏岩  澳门科技大学

 
摘要:自葡萄牙人在16世纪取得澳门的永驻管理权后,。为了促进对当地华人的布道,会决定依照葡萄牙学院体系,在澳门建立圣保禄学院,除教授传统的西方科学文化外,传教士们也将习得中国语言及文化,这也标志着西方高等教育在中华甚至远东地区的起航。值得一提的是,圣保禄学院的传教士们不但将诸多欧洲典籍译成中文,同时也将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译成葡萄牙语等西方语言,此举为中国的翻译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以文化的视角来探讨澳门圣保禄学院的西方传教士在早期葡汉翻译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澳门研究;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
 
译介研究

译者宗教意识形态与《西游记》译介中的文本重塑
刘珍珍  南京大学

 
摘要:在清末民初的翻译高潮中,西学东渐虽然是译界的主流话语,但是中学西传也乘势而行。在这一阶段中,传教士李提摩太译介了首部《西游记》英文单行本,然而,在宗教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译者对《西游记》原本进行了重塑,极大地扭曲了《西游记》的文本形象,使之成为在宗教意识形态竞争中的宣传工具。本文从宗教意识形态的概念出发,以《西游记》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在译本中的重塑为切入点,探讨了译者的意识形态对译本重构的影响,进而说明文化外译过程中秉持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
关键词:宗教意识形态;《西游记》;文本重塑;文化身份;翻译
 
翻译教学

口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语言技能强化
——广外口译专业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之四)
詹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口译教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口译教学理念、原则、模式和方法的探讨也有不少成果。基于对国内口译教学的考察,本文认为,汉外组合的语言特殊性和差异,以及学员的语言水平尤其外语水平相对比较薄弱是我国口译教学存在的显著特点。为此,应准确认识语言强化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在这方面,“广外模式”之语言辅线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广外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口译教学中语言强化的定位和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口译教学;外语教学;语言强化;广外模式
 
书刊评介

译学研究的科学化:人机互动与认知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新方向:探索CRITTTPR-DB》评介
张静 广西民族大学

 
摘要:现代技术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了对人机互动和翻译认知心理的研究和探索。2015年出版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新方向:探索CRITT TPR-DB》这部论文集分为翻译过程实证研究概述、CASMACAT的译后编辑研究和翻译行为建模研究三大部分,既包括旨在促进翻译技术研发的翻译过程中人机互动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包括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研究,为破解翻译心理认知“黑匣子”的密码提供了经验依据。
关键词:翻译过程研究;人机互动;认知
 
学术访谈
 

英诗汉译的原则、策略及其他
——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访谈录
丁振琴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此次访谈中,屠岸先生主要阐述了自己英诗汉译的原则、策略、目的及原作选择的标准等问题。先生始终信奉“信达雅”原则,但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首次将诗学概念negative capability引入翻译领域,丰富了诗歌翻译理论;同时,他在英诗汉译过程中也深受classical restraint这一诗学原则的影响。他英诗汉译的主要策略为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尽力保留原诗意象;努力传递原诗面貌。他英诗汉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文学文化交流、传递真善美精神。他在原作选择方面有严格的标准,一定要选文学史上优秀的、经典的、同时又能打动自己的作品。
关键词:英诗汉译;原则;策略;目的;原作选择
 
行业研究
 

对外文化贸易视域下的语言服务现状分析
邵张旻子 孙海琴  柴明熲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然而学界对于行业发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依然较低。本文以上海自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对外文化贸易中的语言服务发展现状、市场需求以及语言服务用户的语言服务意识。调查发现,语言服务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用户的语言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本文认为,提升用户的语言服务意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加强行业研究,是促进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语言服务;文化贸易;市场需求;用户意识;人才培养
 
译家谈译


曹明伦 四川大学

 
摘要:、读者和青年学子就莎诗翻译的通信交流内容,让公众窥视一眼翻译活动的幕后工作,了解一下译者的决策过程:剖毫析芒的考证、小心翼翼的推敲、颇费思量的取舍、殚思竭虑的修订,从而说明一次翻译活动就犹如一座冰山,读者所读到的译本仅仅是可以看见的冰山一角,而译者所做的绝大部分工作则是不为公众所见的水下部分。
关键词:;汉译;幕后工作;决策过程
 
翻译评论

汤显祖名剧《南柯记》西行东归的文化翻译
杨陇 王斌华 英国利兹大学

 
摘要:2016年,。本文分析了从汤显祖名剧《南柯记》到其英译本、从英译本到英文改编剧本DREAMING Under the Southern Bough(《梦南柯》)、以及英剧本汉译这三个过程中的文化翻译现象,发现:在《南柯记》这部中国文化名著英译的西行过程中,原作的文化因素有一定程度的省略和简化;在英译本到英剧本的改编过程中,主创及编剧进行了跨文化的重塑;在英剧本汉译的过程中,译者进行了跨文化的协调。本文的分析或可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
关键词:汤显祖;《南柯记》;英文剧DREAMINGUnder the Southern Bough;文化翻译

 

从《雁南飞》翻译的对话模式看自译活动的动态平衡机制
李文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本研究借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将翻译活动视为实现动态平衡的活动,将译本视为动态平衡状态,将对话视为达成动态平衡的基本途径。在阐述这一看待翻译活动本质的基本观点后,本研究选取叶君健自译《雁南飞》这一翻译事件作为例证,深入分析了叶君健自译活动中存在的几类对话关系。同时本文通过对源文本、译文以及副文本的分析展示了这些对话关系可能给翻译策略及技巧的选择带来的影响。结合对翻译事件的分析与总结,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从阐述作者/译者辩证统一关系入手,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自译活动中的特殊对话机制——自我对话模式。希望本文能为探究不同类型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模式,同时为自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译;自我对话;动态平衡;作者/译者辩证统一
 
学术争鸣
 

林译序跋:注解原作,抑或注解译者?
——兼与朱志瑜先生商榷
朱灵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朱志瑜在《林译副文本研究:爱国还是爱文学?》一文中提出“林纾不谈翻译”和“林纾既爱国又爱文学,但他翻译的目的却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的观点。本文是与朱志瑜一文的商榷。通过对林纾译作序跋的统计和分析,提出:1)林纾藉由序跋谈论翻译,但多关涉翻译目的;2)爱国与文学是林译序跋的两大主题,二者交织,但听其言辨其行,前者更重;3)译作序跋注解原作,更注解译者,林译序跋尤其如此。
关键词:林译序跋;爱国;文学;译者思想
 
实践探索
 


——再谈《求是》英译
贾毓玲

 
摘要:。话语创建的国际适用度越高,话语翻译的有效性就越好;话语创建的中国特色越浓,话语翻译的异化倾向就会越重,译文与受众的距离就会越远。,往往会产生信息迷失与空白,需要话语体系的翻译单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本文通过对《求是》英文版中文原文的剖析和英文翻译过程中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话语构建和话语翻译两个角度阐明,如何通过提高原文的外宣适应性和译文的连贯可读性,来构建国际社会能听得懂、。
关键词:;信息迷失;翻译对策
 

深化·浅化·删减:《洗冤集录》翻译中的中医文化过滤
王彬 淮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世界首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的英译为对象,探究了其中医文化过滤的缘起,从深化、浅化和删减三方面探讨了译者的中医文化过滤策略,简要评述了其中医文化过滤策略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以期对中医翻译、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和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关键词:《洗冤集录》;中医;翻译;文化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