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被宠坏的孩子难成熟

史湘云是个豁达天真,又带男儿英气的女孩子,书中说她“英豪阔达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足见曹雪芹对这个角色,颇多偏爱。

史湘云可爱的地方确实不少,读者都有体会,笔者就不累述了。

但是,她也并非那么一览无余。以曹雪芹九曲十八弯的笔法,以贾宝玉的三个表姐妹之一的重要身份,这个角色身上当然藏着很多隐喻。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才是透露作者真意的地方。

湘云因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叔婶婶生活。书中有一段宝钗跟袭人的对话:

{“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上面这段话,一直被视为史湘云生存状态的白描。也就是说,她叔婶涉嫌苛待她。

湘云曾劝黛玉说:“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像你那么心窄。”

这似乎是对前面的印证,被普遍理解为,湘云比黛玉更善于适应环境。

但是,仔细去品味史湘云,却压根找不到她被苛待的证据。

若以当时社会对大家闺秀的要求,史湘云简直是叛逆到了极致。即便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她也有很多熊孩子的特征。

第三十一回,她到贾府做客,因是午间,贾母建议她把外衣脱了,湘云不耐烦的说:“都是二婶子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二婶子让她多穿一点,正是长辈职责所在。湘云不理解无妨,但语带抱怨,又是在外人家,这个作风,既无礼仪,又缺教养,还没心没肺。

莺儿把邢岫烟棉衣当票夹在了书里,湘云等大家都出去了,偷偷拿了出来,还得意的说“只当我没看见”。

莺儿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才夹在书里。湘云这一咋呼,让莺儿失职、宝钗失信,岫烟面上无光,迎春也连带被人指责。所以当她要去打抱不平时,被宝钗、黛玉一起给拦了下来。

乱翻别人的东西,岂是大家闺秀所为?不考虑任何人的立场和处境,对现实环境完全感知不到、也认识不清,在礼教森严、规矩繁多的时代里,竟然妄想以武力解决问题,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这里固然有豪爽、可爱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她任性妄为。得有多娇生惯养,才能形成这样的性格呢?

02 她并没被史家苛待

“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既然“娘儿们”一起动手,说明湘云的婶婶们也是要做活的,这是个集体行为啊。

第四十五回,宝钗帮惜春弄齐绘画的东西后,“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做……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你看,宝钗也要做活到三更啊!而且是自己主动的。

在那个时代,女工是大家闺秀的必修课,尤其是订婚少女。无论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出于女德的要求,还是出于备嫁妆的需要,这件事都很正常,不能成为苛待的证据。

我们都知道,迎春因为有个冷漠的嫡母邢夫人,就活成了二木头;惜春因为在荣国府边缘化,就孤介难言。她们还都没被苛待呢!若真被苛待长大,该是什么样?

03 被史家和贾母共同娇宠坏的孩子

湘云之所以觉得很累,是因为她太喜欢待在贾府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从来得不到爱的孩子,会活的小心翼翼,甚至都不敢向往爱。越得到很多爱的孩子,越不断的奢求爱,而且总会抱怨得到的少。

湘云在史家,确实不如在贾府自在。这里边不仅有客人的因素,还有一层更重要的――

在贾敏去世前,贾母原本预备培养湘云为孙媳妇的。所以,湘云才得以跟宝玉从小厮混到大。

一个袭人,先后给了湘云和宝玉使唤,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可以想见,湘云小时候,贾母会有多么疼爱她,那时候她的日子该有多快乐!

贾母对黛玉固然是捧在手心上,但黛玉进府后,四大家族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家势力独盛,王夫人已具备跟贾母抗衡的力量。加上黛玉已无家可归,寄人篱下,就难免暗受王夫人爪牙的排挤迫害。

而湘云不同,贾母在她小时候,还是贾府绝对的权威,湘云又不是寄人篱下,她享受的是真正侯门千金的待遇,集千宠万爱于一身。

贾母本人喜欢真性情,她讨厌用礼教去约束孩子。在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幼年的史湘云无忧无虑的野蛮成长,这才有了她大玩大笑的性情,有了那些偷穿表哥衣服、生啖鹿肉、醉卧花丛等典故。

在“男女大防”重于天的时代,史湘云这种生存状态,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爱是分层次的。最好的爱不是宠,是良好的教养,是助其成长。

湘云没心没肺、不解人情、缺乏教养,说明没有人真正尽职尽责的教管她。贾母年纪大了缺少心力,叔婶则是能少一事是一事,不想落下苛待她的罪名。

所以,湘云是空有宠爱,却缺乏正确的人生引导,也缺乏适当的磨砺,以至于心智始终活在不成熟中。

这种不成熟,必然影响了她婚后的生活,与她最终的悲剧命运,有直接关联性。

这部书中有不少孤儿,非湘云一个,生存处境远不如湘云的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在湘云的判词里强调“襁褓之间父母违”?

因为史湘云的悲剧,就在富贵(娇纵)和父母违(缺少理性约束和引导)之间藏着。

湘云和黛玉,两人都是真性情的女子。所不同的是,黛玉心神通明,慧眼如炬,看待问题一针见血。湘云却懵懂无知,对人虽一片赤诚,但好坏不分,是非不明。

这样傻大憨咧的活着,只适用于婚前!对女性而言,婚姻是分水岭,进入婚姻才算进入社会,考验智商的时刻,就来临了。

湘云在一群姑娘里,年龄偏小,但是她却最早订婚。

实际上,这个情节从侧面证明了她受宠爱的事实,反驳了被苛待的误解。

因为在那个时代,长辈对女儿最大的爱,就是操心她的婚姻大事,为她尽早选定一门好亲事。

比如:傅秋芳被家里待价而估,为了攀高枝而久久嫁不出去。这个小插曲,是影射薛家。宝钗便是如此,一心要嫁宝玉,因为贾母拦路,只好等待(等贾母去世)。

迎春嫁的也比较晚,因为爹不疼娘不爱。

黛玉是被王夫人蹩了马腿。贾母明知二玉情深,怎能将其另嫁?

这些人,不是命不好就是运不济。只有史湘云婚事顺利,还“厮配得才貌仙郎”,这般好命,难道不是史家给予的吗?

七十一回贾母生日时,南安太妃见了湘云说“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账。”

湘云跟太妃这么熟,说明这些隆重的场合,她能经常出席,黛玉、探春、宝钗都未有这种待遇。足见史家对这姑娘有多重视。

曹雪芹的每一笔都不白写,都在透露真相。

书中还有一个类似好命的女孩,是薛宝琴。

她幼年时就订婚了,以商人家庭能联姻梅翰林家,她父亲不知费了多少心力。为了培养他,带着她走遍大江南北,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有多不容易,大家知道吗?

即便没了父亲,梅家悔婚,还有哥哥千里迢迢送她来京,动用各种贵族关系。为了保其完婚,薛蝌宁愿暂时不娶(以免被梅家看穿败落的实情)。为了她的幸福,全家倾其所有!

史湘云和薛宝琴,这两个被富养的女孩子,果然有很多相似处,都那么天真浪漫,格外招人爱。

她们俩,从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对比黛、钗、元迎探惜这些人的。从中让你看到真相:

贾府的环境,要比别人家复杂的多,跟这个家族挂钩的女孩子,可没那么好命!

只不过,好命也只是一时。人生之路何其长,坎坷艰难何其多,没有足够的智慧,怎能笑到最后呢?

本篇着重解读了湘云的幸运,而她悲剧的一面,将在下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