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的骗局!

艺术需要阵地!

————————————



来源:国馆文化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  

“读书改变命运”。

小时候被夸奖会“会读书”,

要比“很漂亮”“很能干”更高级。

即使踏入社会,

一个博士学位的实习生,

还是会让经验丰富的前辈礼让三分。

家庭、学校所有声音都在告诉你:

会读书就是真理,

有文凭才是王道。

但其实,

文凭有时也很危险。




说文凭危险,

不是文凭这件东西危险,

而是有失偏颇的混文凭观念会毁掉你。

 

—为面子而混文凭

我有个同学,

高中时就不是读书这块料,

高考分数就勉强能上个二本B类,

就是那种四年下来光学费就得花个十万块的。

依照这种情况,

读个专科选个好专业,

学到的东西不亚于读个吊车尾的贵族二本。

她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她一直秉承亦舒师太的教诲

“文凭是女人最好的嫁妆”。

“上专科,难听死了。

哪里能找到有钱男朋友。”

大学四年,

也没见她认真读书,

快毕业了,

QQ上找我:

“你有没有还没发表的论文?”

我问她要干嘛,

她说:“老同学,

借用一下,

我想申请澳门那边的研究生,

不会影响你在内地的学术记录。”

没理她,

后来听说她如法炮制,

把本科同学的论文“加工”了一番,

搞了个小额贷款交学费,

“如愿”成了澳门某大学的研究生。

后来有没有成功进阶文化人,

进而嫁给有钱人,就不知道了,

只是早已成了朋友圈买玉的微商,

估计为了还那些年读书欠下的债。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好面子读书,可以,

但装逼也得有实力,

没实力,可是要随时啪啪啪打脸的。



—为逃避社会而混文凭

思为读博的原因很简单:

不想工作。

反正本硕连读读习惯了,

学校的套路门儿清,

花五六千块,

买几个版面发论文,

这就有申请本校直博的资本。

没人愿意赖着继续读个鸡肋的博士,

思为自然如愿。

从申请成功那天起,

他就开始过上糜烂的生活:

睡觉、吃饭、打机、拼凑论文。

拿着父母在老乡种田的血汗钱,

心安理得地胡吃海喝、约会妹子。

每次问家里拿钱,

还特牛逼哄哄:

“我们家十代以内,

就我一个博士,

我这是光宗耀祖。”

说的好像要把读书发展成终身事业,

博士一读读了七年,

明明是论文质量不过关,

一直连哄带骗跟父母说是准备留校。

每到毕业论文审核阶段就生不如死,

写不出来,拼拼凑凑也难,

这才知道读博也有读博的压力,

逃得了社会和工作,

逃不了论文和精神压力。

结果,一毕业就反口:“想回老家考公务员”。

一个月领着三千块的工资,

还有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八百块。

父母也不好说什么:

“十年前本科毕业让你考公务员你不考?”

思为说:“那时除了名利,还想要点别的。

现在就想要平平淡淡的生活。”

说得好听,

你都快30岁了还在读书,

60多岁的父母在供你读书、生活,

每天盼着你毕业,愁着你找对象,

把你当祖宗供着,每顿只吃青菜也要为你攒首付和月供。

你以为读书就是天然正义,

其实只不过是变相啃老。



—以为高学历就能出人头地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

楼主研究生毕业出来工作,

发现那些本科不如自己的同学,

纷纷去做药物代表,

个个身家百万,有房有车,

迎娶白富美或者嫁给高富帅,

走上人生巅峰。

愤愤不平找博士闺蜜吃饭吐槽:

“我早干嘛去了,

脑子进水读了三年研究生,

现在拿着那五六块钱死工资。”

闺蜜叹了口气:

“我更惨,

靠着每个月两千块的博士补贴过活。

至少还有四年要煎熬,

哎,你别点那个木瓜雪蛤,

太贵了,点个普通甜品就好。”

两人一起痛骂了整个教育制度和学术链条:

既然读书厉害的,不能挣多点钱,

还不如早点鼓励我们去工作。

我觉得他们又可怜又可笑,

“读书——仕途——升官——发财”

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谁承诺你好好读书就会有挣多钱的?

想读书就去读书,想工作就去工作,

反正迟早你们都会这山望着那山高。

但读书的人,别整天秀一副优越感,

觉得自己就应该一毕业飞黄腾达,

急速超越早些出来工作的同龄人。

不然就怨天尤人,

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学校是一个培养读书人的地方,

但不是一个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地方。

读书好的优越感,不一定能在别处得到兑换,这很正常。




中国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国度,

有人做过调查,

中国人平均每年读4.7本,每天五分钟不到。

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

日本人40本、以色列人64本。

但特别奇怪的是,

大多数中国恩又有超乎想象的学历崇拜情结。

想要扭转这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要明确:

 

—高学历不比会挣钱高尚

我的大学同学苇婷说过她爸妈的故事:

她妈妈是北师大的英语硕士,院花,

当年选择她爸爸,

是因为别人追她都是靠脚、靠嘴、靠鲜花,

她爸爸不一样,

直接骑着自行车载她出去吃大餐、买项链。

80年代,有自行车,比现在有奥迪还牛。

她妈妈说爱她爸爸的不一样,

说得太文艺,其实就是爱有钱人。

但她妈妈很快就“后悔”:

数落她爸爸只是专科毕业,

除了会挣钱,其他都不懂,

没文化,没品位,没情趣。

苇婷说:“妈妈一辈子,

一边花着爸爸的钱,

一边瞧不起爸爸只会挣钱,

她很矛盾,

觉得自己会读书很高级,

但没有通过文凭去施展才华,

反而是通过打压爸爸来证明自己。”

对大多数人来说,

除了基础教育,

读书是奢侈品,挣钱是必需品。

你竟然那么喜欢读书,就去读书好了,

不要一边贪财,一边嫌弃别人读书少,

读书让人明理,

但不应该让它成为你人生的负荷,

成为阻碍你幸福的绊脚石。



—浪费时间混文凭,不如做喜欢的事情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曹宝麟,

现在非常出名,因为他的书法。

他是全中国米芾研究第一人。

其实这,跟他当年勇敢承认自己不想混文凭有很大关系。

二十来岁,曹宝麟学的不是书法,

是古代汉语。

在北大念硕士,

跟随古代汉语顶尖研究学者王力先生。

王力很看好曹宝麟,

希望他往古代汉语的路子一直往下走,

接过自己的衣钵,成为北大首屈一指的学者。

曹宝麟为了研究古代汉语,

开始临习古人书法,

却发现比起古代汉语,

书法更是自己的心头之爱。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

诗文书画,是有等级的。

很多人会觉得,

从读书写文的高学历人才变成一个弄墨写字的人,

自甘堕落,太掉档次。

快毕业时,曹宝麟想了很久,

还是对王力坦白:

“老师,我不想读博了,只想写字。”

王力痛心但也只能说:“好的,你去吧。”

曹宝麟不喜欢读书就勇敢说出来,

半分钟没耽误,

就沉迷于真正喜欢的事情上去,

后来,他成为第一个获得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人,

也是为数不多的多次获得兰亭奖的人,

后来,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后来,他成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后来,他成为米学研究专家。

不对的路,停下来就是前进。

不喜欢的事情,放开手就是进步。

停下来才有时间去思考对的方向,

放开手才有空间去接住新的一切。


曹宝麟和他的书法作品


—不要把一生的梦想放在文凭上

读书不一定致富。

我们会八卦一个清华学生卖猪肉,

一个北大学生卖烧饼,

一个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无论什么学校,

每年的就业率总不会达到100%

这就意味着一定有人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其他的不会受到关注,

就盯着那些顶尖级的985学校看?

中国人潜意识里还是觉得你读书厉害,

你就应该找到好工作,

就应该升官发财,

走上人生巅峰。

但这逻辑,不对!

还是欣赏陈嘉映说的:

不要完全把读书当作多么纯粹、

崇高的事情。

不是说宋朝人、明朝人多么爱读书,

比我们当代人厉害多少,

而是他们那时没电视看,

不读书也不知道做什么,

而是他们那时靠读书考取功名,

不读书也没办法改变命运。

这不是人的倒退与否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情况、风气问题。

我们应该感激这个时代,

会拍视频,能成网红。

会时尚秀,能开网店。

会写文章,能做自媒体。

时代给我们太多渠道,

做到极致都能绽放走红。

文凭、学历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路,

是历史进步,

不再固执迷信文凭、学历的价值,

才是人的进步。




中国人常常把“文凭”和“读书”等同起来。

其实未然,

“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在学校里读书,即我们上面说的拼文凭。

二是平时的读书、阅读,即我们常说的终身学习。

拼文凭很重要,

有没有接受过高等学府的系统性学习,

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同样是卖猪肉,

清华学生卖猪肉,

也可以卖出文化来,

卖出特色来,

卖得写出一本研究专著来。

但拼文凭,是一个消费活动。

既然如此,这种读书的前提就有了限制。

读书,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要充分考虑你的家庭能承担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什么是财力,

你家里条件允许,

你读书不会成为一个毁灭性的拖累。

家里条件不允许,

但你又非读书不可,

怎么办?量力而行地创造条件。

我同事阿举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哥哥上大学已经花光父母所有的积蓄,

父亲为了阿举要上大学的事情,

焦虑得得了抑郁症,

甚至劝阿举不要高考。

阿举很明确自己就是要读大学的,

他自己打欠条,

问舅舅借了五千块交了第一笔学费,

大一开始做兼职还债、负担自己生活费。

尽自己所能,支持自己读书,

这才叫量力而行。



—什么是物力,

你的时间允许,

你读书不会让整个家庭分工乱套。

有些人明明家里有儿有女等着他管,

儿子满地跑,

女儿还嗷嗷待哺,

负担重得不得了,

他说我要去读博,

真的是脑残。

他老婆没当即一口盐汽水喷过去,

让他清醒清醒算有修养了。

 

—什么是人力,

你的智商真的跟得上,

而不是纯粹虚荣或者贪图文凭。

扪心自问,

真的热爱学术,才去读研,

而不是因为硕士学历加身,

感觉自己更加牛逼哄哄了。

用三年的黄金时期,

去混一张纸,实在太傻。

还不如,

喜欢创业的就尽早去创业,

喜欢就业的就尽早去就业。

正如那句名言说的:

“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源。”

请尊重你的能力和兴趣偏好,

读书或者不读,

做自己最重要。



—终生学习式的读书,比拼文凭更重要

说汪涵是个有文化底蕴的主持人,

应该没人会反对,

但其实汪涵只有中专学历。

他如今信手拈来的文化典故和融通的聊天方式,

不过是来源于他十多年来工作之余的阅读。

汪涵通过自己的阅读,

对方言特别感兴趣,

前两年,还萌生了去考个方言学博士的想法,

“去读个博士,快的话三年毕业,

慢的话六年,那六年以后呢?

我的方言梦想用什么方式继续?”

不过他后来觉得获得文凭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断地保持学习方言、挖掘方言的兴趣和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他自己耗资500万,

开创了一个方言计划:

“自己能干,何必求人。”

这才是终生学习式的读书呀。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吃到美味的东西时,

不仅仅会说“好好吃”,而是粗茶淡饭,

也能像苏轼一样“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遇到烦心事时,

不仅仅会吐槽负能量,而是环境再差,

也能像杨绛一样“世界与别人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读书很重要,重要在于,

当你遇到各种奇葩时,

不仅仅会背后说三道四,而是他们怎样都好,

你明白“参差多态,才是世间幸福之源。”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在学校里读,

还是在大街上读,或者在自家马桶上读,

而是你真正喜欢读。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18岁时读,

还是25岁时读,或者是60岁时读,

而是你有兴趣读。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你读完能拿到好成绩,

还是能进个好学校,或者是混个高学历,

而是你享受这个过程。




艺术需要阵地!

————————————

打造最具艺术立场的公众平台!



推荐精品公众号:


国民艺术导航(GMYSDH2016)


中国书画交流交易中心(ZGSHJLJY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