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需要些仪式感——硕士学位论文小记

生活总需要些仪式感,否则,如果不是天天记日记,若干年后回忆过往可能会是一片空白。虽然自己隔几天会写次日记,但不是天天;虽然自己每天开着电脑码字,但自从关了QQ空间,已经很久没有打过科研以外的文字了,哪怕是篇短短的还原生活的“小学生日记”。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送审及答辩,显然要算作硕士阶段具有需要仪式感的必要性的事件之一了,因而思来想去,还是需要用一点文字记录一下。

愚笨的自己一向喜欢手写笔记,硕士论文相关文献的笔记是手写的......

开题之后,在原先题目的范围内重新缩小切入点找了个题,从重新找题到写好初稿,除去中间完成其他工作的时间,大概用了四十多天。自己似乎总是那个不走寻常路的人,硕士论文的篇幅和本科论文大致相当,写的时候又推翻了写本科论文时形成的学位论文套路的思维定势,更像是用写期刊论文的思路在写,选了一个目前争议很大的问题来写就算外审前申请回避了两个专家还是收到一个大修。写的时候焦虑到去玉泉心理咨询,其实咨询完过了四天就写完了;论文送审后两天内收到了那个大修,晚上十一点多,第二天要做助教案子还没看,情绪控制不住在寝室里哭了起来,大概很久没有当着众人这样失控了,一直到二十天后复审通过,中间还有个考博复试,真的不知道这二十天是怎么过来的。如果真的延毕了,就没有机会换那个盼望已久的118开头的学号了。大概自己就是在玩儿火,差点把自己烧了。

答辩前几天仍然情绪很不好,整个研二一年好像什么都没有,除了吃老本地评过几个荣誉,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学生工作上都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成果,自认为比较用心地写了一篇毕业论文还曾被判了“死缓”。最后的答辩,陈述准备得不够充分,毕竟很久没有看过了,因为大修自己在潜意识里也会回避去回忆那篇曾经自认为写得还算用心的论文。不过还好风平浪静,也侥幸论文为答辩组的老师们所看好而评了优秀论文,大概让我结束了对这篇论文的挣扎与恐慌,也算是让自己结束了对于科研的自我怀疑。

答辩的时候,按照程序叶老师要回避。我陈述完论文后,李老师提到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高老师留意到了我最后两页个人简历里列的论文。尽管现在的一点点成果对于将来要走的道路来讲,太微不足道,不过当前学习阶段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够被认可,一点欣慰还是会有的。研究生阶段,总的来说命运对我还是眷顾的,侥幸拿过一些从院级到国奖不同级别的荣誉,但是这一堆中感觉还是这个盖了刑法所印章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证书承载了更多的分量,也真的是有泪水和欢笑。其他的,大概都缺了泪这个要素而缺少些故事了吧。

不知道一个月后硕士毕业典礼还会不会有新的想写的东西,到时候再说。写下这个,就像当时司法考试通关后写的那篇小记,来增加一下硕士论文对于我的仪式感。


感谢佩樨学妹送的花花~

另外,附上我的硕士论文致谢,谨致硕士阶段帮助过我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致谢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在求是园中求学已将近六度春秋。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仿佛刚刚以篇幅与本文相仿的本科毕业论文为本科四年的学习交上最后的答卷,转眼便要接近两年硕士阶段的尾声。我渐渐地适应了之江校区深处幽山的环境,学会了妥善处理科研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培养了在刑法学和犯罪学领域的科研兴趣,却留不住奔流而去的时间。从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到刑事法方向的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点滴成长融合了太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养育我25年,他们不计回报地爱着我。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予我自由的成长空间,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给予我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无论走到哪里,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要感谢我的导师叶良芳教授。大四保研以来,近三年的时间里,叶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自己想要懈怠的时候,想想自己导师的兢兢业业,也便不敢再懈怠。叶老师在论文写作上对我的指导和鼓励,在课题参与上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渐渐地燃起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信心。虽然在学术研究上我还有很多短板要克服,有太多太多未知的东西要探索,但是至少在叶老师的引导下,我找到了自己应有的努力方向。还要感谢我尊敬的老师李华副教授。正是本科时李老师的刑法总论、犯罪学课程让我萌生了对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兴趣,并且逐渐坚定了将来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研究的信念。感谢李老师对我本科阶段的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硕士阶段犯罪学专题课上实证研究论文写作的指导,更感谢李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同时要感谢刑法所的阮方民教授、高艳东副教授、王钰老师、李世阳老师,感谢各位老师在我本科和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和预答辩等方面的帮助。

学院行政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助力我的全面发展。特别感谢我的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李冬雪老师,感谢李老师在学生工作方面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学会高效利用时间,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吴卫华老师、王书剑老师、吴竹群老师、孙晓红老师、陈思均老师等亦在我的学习和成长中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

身边的同学在我的成长中亦给予了很多帮助。硕士阶段,特别要感谢李芳芳、苗一路、申屠晓莉、应家贇、张勤、武鑫等学姐以及肖洒、孙琪、陆涵缘、毕汝仙、张依雨、许梦姣、沈佳丽等同学在科研和学业上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硕士阶段随着这篇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将画上句号,但是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这份感恩,向着梦想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