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科教学评估的视角论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

[摘要]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高校本科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培养本科学生的基本能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因而学士学位论文也就成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指标之一。但在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却存在着拼贴、抄袭、剽窃等等严重失范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强化学术规范教育、建构完恰的论文指标体系、合理安排写作时间、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来解决。可以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士学位论文;教学评估;学术规范;论文指标体系;制度化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大学本科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病态的一种症候与痛点。亦正是基于学士学位论文在写作、管理与评价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所存在着的诸多问题,所以一时之间,是放弃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维持现状,还是在重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管理,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话题。2004年,,将评估结果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在这一“方案”中,即将学位论文(或称毕业论文)当作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显性指标。这样,本科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评改与管理必然引起极大的重视。也正是在这一情势之下,本文将就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评改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意在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研讨。

 

一、学位论文写作的必要性及其定位

 

近年来,,各高校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应对。应该说,本科教学评估对高校教学环境的治理、对高等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建构、对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完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大作用即在于:通过评估,本科学位论文教学与写作中所存在的大量问题被凸现出来;高校教师与本科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位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各高校的管理层也充分认识到强化学术规范教育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所说的本科学位论文是指本科学生为取得学士学位而写作的学士学位论文,它与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一同构成了国家明确认可的三级学位论文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毕业论文”与“学位论文”虽在语义上具有重合之处,但二者在概念上却具有不同的性质,理应把二者分界开来:学生一旦修满学分,达到本科教学的各项指标要求,学生即可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但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达不到相关要求,或学位论文存在着拼贴、抄袭、剽窃、侵占、造假乃至下载等不规范现象,学生则不能取得学位证书。在扩招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宽进严出,将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的功能加以分界,对高等教育管理而言,不失为一个颇具操作性的方法。

通过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这样几方面的能力,亦即提出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与解读学术性文本的能力、梳理问题并形成观点的能力、观点论证的能力、话语表述能力与论文组织能力等。从这里我们即可看到,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并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同时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中,既涉及到学生的学术兴趣与问题意识,涉及到学生的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问题,也涉及到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感悟能力与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和坚守的问题。亦正基于此,,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因为这是本科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同时也具有实践导向性(因为在教学评估中,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多,既有学术规范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一直在思考并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必要性问题。本科毕业生是否应该写作学士学位论文,在学术失范严重而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问题多多的语境之中,一度成为了问题,许多论者主张要取消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以此来消除学位论文写作中大量存在的抄袭、剽窃、拼贴、造假乃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论文等失范现象。这种认知,从表面上看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忽视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亦即高等教育的意向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与最为基本的方式就是学业论文的写作(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等),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写作。需要指出的是,在基础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并开设相关课程的当下,而高等教育却要取消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无疑是不合乎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的。所以,不加辨析与分析的“取消论”是不可取的。(在我们看来,较为完恰的提法理应是:强化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而取消毕业论文。之于此,我们将另文论述,此不赘述。)在近年来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一直将学位论文的教学与写作当作重要的一环并设置了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不仅使“取消论”不攻自破,而且可以预计,在以后高校本科教学过程及相关工作中,各高校一定会更加重视学位论文的教学与写作,加强相关制度与学风的建设,加大力度治理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出现的各种失范现象与问题。在笔者看来,抓住学位论文的教学与写作这一环节,对于健全高等教育制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强化高校学风建设等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意义。

“本科教育,特别是文科教育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掌握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将问题阐释清楚,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载体就是毕业论文。”[1]应该说,在这里,较为完恰的提法应为“学位论文”。在我们看来,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目的即在于:其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学术研究的能力。其三,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与论文组织能力。其四,学位论文的写作所体现出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既相关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现实感,也相关于学生对学术及其研究的领悟;这样,只有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成人文教育和学术教育。亦正基于此,可以说,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大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在学士学位论文的教学与管理中,我们理应给予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以准确的定位,并设计既具有学理依据而又符合实际的学位论文写作的指标体系。其中,最为基本的是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所谓“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学位论文写作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创新要求论文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观点。……创新首先要求研究者站在学科前沿,具有长期而又深厚的学术积累,而这种基本要求,学生就很难达到。”[2]因而,在对学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反思与重构时,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并界定“创新”。在笔者看来,所谓学术创新,有三种基本含义,亦即其一,对学术史的发展而言的“创新”,在这一意义上,学术创新意味着要提出对学术史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开创性的新知与新见;其二,对当下学术构成而言的“创新”,在这一意义上,学术创新意味着要引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论题,并在某种程度上改换着当下的学术构成及其流变;其三,对自我的学习与研究而言的“创新”,在这一意义上,创新意味着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与探讨,得出了对于自我而言全新的认识、见解与观点。在笔者看来,学士学位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三层面上,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其也有可能在第一、第二层面上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但无疑那仅仅是少数。也正基于此,我们不能在第一、第二种意义上来要求学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对学士学位论文性质的理解及其定位,还涉及到一个对其学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等的理解问题。应该说,现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对以上问题皆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反思。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探讨与研究学士学位论文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学理依据与现实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士学位论文评价–评估指标体系。

 

二、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带有特定程序性、规范性与综合性的过程,其体现着高等教育在教与学诸维度上所存在的问题。此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一篇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主要反映的是学生的专业基础、思维水平、实验操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但同时也能反映导师所花的工夫及指导方法得当与否,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3]这里所指出的亦正是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学士学位论文的检查与评估,我们大致可以发现这样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的基本功存在着欠缺,如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文字功底差,论文篇章组织能力低等。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学生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功能及其规范缺乏最为基本的了解,论文大多为应付之作、拼贴之作,整体水平与质量不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士学位论文初稿的拼贴率在60%以上,下载率也接近10%,可见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的低劣程度。

其二,学位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将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安排在本科第四学年第1学期后半段,也就是11月份左右。具体的时间安排大致为:选题、调研、收集资料仅1个月,论证、开题仅1个月,而写作初稿则仅3个半月。实际上,在这一时间段中,本科生的现实事务十分繁忙,如作考研准备、忙于联系工作、准备毕业考试等等,根本无暇顾及学位论文的写作。况且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学生很难独立完成一篇合乎规范化要求的学位论文。  

其三,对论题缺少相应的文献检索、解读与评价。论文写作是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明确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是展开学术研究的前提,这是学术研究训练的入门;缺少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论文的题目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题,而且也达不到进行自我学术训练的目的。

其四,学位论文写作的指标系统存有着严重的不足。学士学位论文的指标体系基本上套用学术论文或硕士学位论文的标准,并没有做相关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而既缺乏现实依据与针对性,也缺少学理依据,这也体现出教学管理者对学位论文写作不够重视,缺少相应的制度建设与规范化建设。

其五,论文指导者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乃至连一些指导教师本身对学位论文的规范化要求都缺乏相应的了解。

应该说,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失范的问题在高等本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着的。只不过是,在一些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由于其学生的素质较高、学校重视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化建设较为完备等,所以情况要好一些。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新上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学士学位论文失范的现象要远为严重得多,理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以上各种问题与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浮躁学风、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学术训练,未能把握住一系列的自我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的环节,如做读书笔记,写作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等。即使有的学生注意到了这些环节,但由于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其所做工作也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学生的潜能得不到较为充分地开掘,其综合能力也得不到较为完善的培养,其学业水平也就自然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另一方面,论文指导教师理应承担严格要求学生、杜绝学术不良现象的责任,但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拼贴、抄袭、剽窃之风盛行的当下,让在课堂教学之余指导近十篇乃至十数篇论文的教师,在短短的一个月乃至一、两个星期之内完全查证出学生论文是否存在拼贴、抄袭、剽窃或侵占等问题,的确是有点勉为其难了。在笔者看来,对于这样的学风,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综合治理,这不仅是一个拯救学风与汉语的问题,更是一个拯救灵魂与德性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使论文的拼贴、剽窃、抄袭、侵占与下载等变得十分便捷。事实上,学士学位论文也的确存在着严重的抄袭与拼贴之风,乃至使学位论文的辨识变得十分必要。有人曾称“拯救作文,也是拯救汉语”[4],这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的;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套用这一表述,即为“拯救学位论文,不仅是拯救汉语,而且也是拯救学风与学术事业”。

当下的高等教育在其教学操作中,往往忽视最为基本的学术话语表述、学术观点论证、学术论文组织与学术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相关训练,考试似乎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而非考试性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与学位论文等的写作却并未引起教育决策者、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这样,学生整天忙于各类考试,如四六级英语考试、思政考试、专业课考试、为就业作准备的各种证书考试、毕业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此等等,几乎无暇对自我进行最为基本的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训练。亦正基于此,学生的各类论文的写作水平与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在考试中,好一点的学生所满足的是死记硬背,话语表述是照本宣科;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在答题时则是文不对题、语无伦次,缺乏最为基本的话语表达与组织能力。这种状况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这样的高等教育是无法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功能的。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有序而有效的工作是提高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最为有力的保证。指导教师要全程关注、指导、检查学生的论文写作,并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出评价,其指导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与阶段:其一,指导学生选择论文写作的问题域;在相关的问题域中,收集、整理、解读并反思相关文献资料;写出文献评述,形成基本观点。其二,指导学生在形成自我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列出论文写作提纲,做开题报告,确定论题。其三,指导学生进行观点的深化与初稿的写作。应该说,在第一、二、三阶段中,对原始文本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反思这一环节无疑具有贯通性,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其四,指导学生进行初稿的修改与定稿,审核论文是否合乎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应该说,以上这四个环节或阶段,理应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安排,这是保证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一大基础与条件。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指导教师的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这离不开教育体制、教学管理者、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尤其是制度上的保证。一般来说,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一方面要告知学生有关学位论文写作的惯例性、规范性的东西;另一方面,教师的指导工作又必须具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真实的学养出发,更要围绕学生所选择的论题来进行。

 


三、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管理及其规范化要求

 

学士学位论文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也能够避免的。或者说,只要我们采取断然而得当的措施,当下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失范现象,可以也能够得到抑制。这种抑制机制,首先即是一个观念和态度的转换问题。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整体性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受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与“扩招”的影响,无论是教育决策者、教学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皆忽视了学士学位论文的功能及其写作过程,学位论文写作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观念和态度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理应也必须加以改变。其次,制度的建设要完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与论文写作实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分界之所在,因而更值得重视。再次,理应将学生学术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应该说,学生的学术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乃至可以说是其最核心的部分。在当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理应重视学术文化的建设,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界,提升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

在我们看来,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与管理理应把握住以下相关侧面的问题,亦即其一,要让学生形成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位论文的态度,这即理应在本科生入学教育中加以明确。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教育并非是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而是要达成自我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自我综合能力、完善自我能力结构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其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自我训练,并且存有着一套指标体系与规范化要求。学生只有严肃认真地加以对待,才能保证自己顺利而完满地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其二,建构完恰的指标体系。时下各大学有关学士学位论文指标体系的最大欠缺即是对所谓创新性与学术性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学士学位论文教学与写作的最为根本的目的。在我们看来,这种对所谓创新性与学术性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是造成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出现大量拼贴、抄袭、剽窃、造假乃至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现象的一大原因,并进而导致一部分论者主张取消学士学位论文。亦正基于此,理应重构一种较为完善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指标体系,使其既符合本科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的目的,又符合本科生学术水平与能力的实际。基于评估的相关统计资料与相关研究,在我们看来,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基本点:1、学士学位论文必须是自我思考、探讨、研究与写作的成果;2、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必须拥有与其论题相关的、较为完备的学术文献资料并能够做出相应的评述,这可在注释与参考文献中体现出来;3、学士学位论文要观点明确、概念准确、术语规范、思路清晰、论证充分;4、学士学位论文应在10000字左右,合于学士学位论文的形式规范与格式要求。当然,这一指标系统宜于简略而不应过于繁难。

其三,充分的时间保证。充分而允当的时间安排,是保证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首要条件之一。与此相反,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学生只能仓促而就,论文根本无质量可言;一是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我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只能抄袭、剽窃、拼贴乃至从网络上直接下载了。一般言之,论文选题安排得较为完恰的时间应为第2学年的第2学期。这种时间安排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术兴趣的培养,推动学科的专业教学,有利于学位论文保质、保量地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这是高等教育目标与任务完成的有效支撑,同时也是教育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其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训练学生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与规范化的治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任课教师(同时大部分也是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必须拥有对学生进行相关学术训练的意识,自觉地将相关问题的讲授、学术研究概况与源流的评述、学术资料的发放与解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的写作等相关环节结合起来。在我们看来,任课教师只要有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较为精心的设计,以上的这种“结合”是完全可以达成的。无疑,这是解决学士学位论文失范现象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其五,完善的制度建设与规范化操作。在我们看来,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不仅关涉到一代人的学风,更为重要的是关涉到一代人做人的标准及其德性。当在学位论文写作中,拼贴、抄袭、剽窃、侵占、造假之风流行,学生的人文精神构成及其素质必然出现了危机,这无疑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中总有部分学生将来要成为学者、专家、教师,总要进入学术共同体,大学时期的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与“积极性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无疑是基础性的。假如当下的高等教育面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无动于衷、拿不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那就不仅会败坏一代学生的学风,更会贻误中国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亦正鉴于此,我们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的相关体制,强化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的有效操作程序,以使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得以有序、有效而规范化地进行。关于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制度建设与规范化操作,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等问题,我们曾在相关论文中提出过一些建议。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如下相关侧面的问题及其措施,亦即其一,要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开设“学术规范与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的学术必修课,并且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落实到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并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士学位论文以及其他科研教学训练来强化实践[5]。其二,在第1学年第1学期开设“学术规范与学位论文写作”课程的基础上,最晚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要进行论文的开题,让学生基于自我的学术兴趣来确立专攻的学科、问题域与研究方向,各教研室或研究所根据选题分配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这样操作,一方面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问题,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进而使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尽早、尽快地进入到为学与治学的门径,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方法,使其具备学术规范化意识,并循序渐进地打好自己为学与治学的基础。其三,要将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构建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学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不仅要强化学生学术规范化的自我训练,确立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的自觉意识,而且各院系也要配置专门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其四,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建立各种相关的学生学术团体,并可创办学生主管的学术期刊,各项工作可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术研究习惯和高校的学术气氛。其五,设立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凡是具有特定创新性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与学位论文皆可得到相应的奖励,而在论文写作中一旦发现失范问题,学生则要受到相应的批评;如果在学生毕业之后,检查学位论文一经发现失范问题,即应取消其学士学位。

总之,学士学位论文作为大学生获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和标志性成果,理应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的核心。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而深刻地正视和把握学位论文写作中所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反思及有效的改革来不断完善大学学术性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教育的机制,切实保证并不断提升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注释:

①参阅杨春忠:论学术规范制度化与学位论文写作[C]. //. 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参考文献:

[1]陆士桢, 沈健平:谈加强文科学士学位的指导[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314): 47.

[2]曹禧修:新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之症候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176.

[3]张林: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微[J]. 教育评论, 2005,(4): 42.

[4]赵强:拯救作文,也是拯救汉语[N]. 中华读书报, 2006-12-8.

[5]陈心颖:谈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J]. 山东电大报, 2005, (1): 33-34.


(注:本文发表于《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132-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