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华:抗世者的书写——鲁迅旧体诗异文整理与研究

作者简介

乔丽华,女,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及现代作家研究工作。近年来的代表性著作有:《“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藏家鲁迅》等。   


一、      鲁迅旧体诗中的异文

 

从《鲁迅全集》的注释中可知,鲁迅创作的旧体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诗作存在异文,也就是说,存在不少字词乃至句子的修改。对鲁迅诗歌中存在的异文,以往的研究者虽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于《哀范君三章》《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等少数几首诗作的比对和分析,而没有对鲁迅旧体诗的异文做全面的比对整理。因此,本文首先根据现存鲁迅诗稿及各版本进行校读,整理出鲁迅旧体诗中的异文。以下先对鲁迅旧体诗的版本情况做一简述:

 


(一)手稿

 

鲁迅的诗作手稿,最早于1961年鲁迅诞辰80周年之际,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影印出版《鲁迅诗稿》,此后多次增订再版,最新版为1998年版。上世纪70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第8册及第16册,也收录了当时所能搜集的鲁迅诗作手稿。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早,有些新发现的诗作手迹未能收入。

 

根据以上两种鲁迅旧体诗手稿集,可以看到《自嘲》等多首旧体诗的诗稿不止一份,也就是说存有几个版本。因此,同一首诗的几份手稿之间就可能存在异文。此外,还有两种手稿存在的形式:其一,鲁迅书写题赠的诗作,一般在日记中会有记载,个别记载的文字又有不同,可以简称为“日记版”;其二,为编辑《集外集》,鲁迅致杨霁云的信中抄写了《题三义塔》等6首诗作,且对其中个别字词做了改动,又形成了一个“书信版”。

 

(二)初刊

 

鲁迅生前发表旧体诗的情况有三种:

 

1)在杂志刊物上发表

1912821日绍兴《民兴日报》刊登《哀范君三章》;

1931810日《文艺新闻》刊登《送S. M.君》(即《湘灵歌》)、《E. O.君携兰归国》(即《送O. E.君携兰归国》)、《送M.K.女士》(即《无题·大野多钩棘》)计三首诗作;1933930日出版的《涛声》第2卷第38期刊登《悼丁君》一首;1934720日出版的《人间世》第8期发表高疆《今人诗话》一文,其中发表《湘灵歌》《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无题·大野多钩棘》《赠日本歌人》《题<彷徨>》《悼丁君》等六首,其中《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题<彷徨>》两首为初刊,其余四首为再刊。

 

2)在鲁迅作品中发表

《哀范君三章》之第3首,曾刊于《范爱农》一文(《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19261225日出版),其中第56句缺如(后由鲁迅补写56两句,题为《哭范爱农》收入《集外集》);《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刊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现代》第2卷第6期,193341日出版)。

 

此外,在杂文中也有《吊卢骚》等几首打油性质的旧体诗,但因为没有留存手稿,且不存在其他版本,也就是说不存在异文的问题,故不在本文关注和讨论的范围内。

 

3)以手迹形式发表

 

193481日《小说》半月刊第5期发表《无题》(明眸越女罢晨装)的手迹。

 

综上,鲁迅生前公开发表于杂志刊物的旧体诗共十多首,其中9首收入《集外集》。对比手稿(包括书信日记中的记载)、初刊和初版(《集外集》),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多处异文,有些是鲁迅在发表前做了修订,有些则是误字。

 

鲁迅去世后不久,许寿裳《怀旧》一文(载19371月《新苗》第13期)中发表了一批鲁迅的旧体诗,包括:《自题小像》《哀范君三章》《答客诮》《所闻》《无题·皓齿吴娃唱柳枝》《无题·故乡黯黯锁玄云》《无题·洞庭浩荡楚天高》共计9首诗。许寿裳披露的这几首旧体诗,主要依据他所收藏的鲁迅手写诗稿,其中个别篇的用字又有不同。

 

(三)初版本

 

鲁迅的旧体诗主要收录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两个集子中。虽然这两个版本都不是完全由鲁迅本人亲自编定,但都由鲁迅所信赖者编辑,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鲁迅旧体诗创作的面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集外集》由杨霁云辑录,鲁迅做了一些校订并作序,19355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中收录的14首旧体诗,8首在《文艺新闻》《涛声》《人间世》《小说》这几种刊物上发表过,其余6首由鲁迅抄写给杨霁云,包括诗题和内容,均由鲁迅亲手校订过。

 

《集外集拾遗》鲁迅生前已着手编辑,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等继续搜集编就,19395月以鲁迅全集出版社的名义出版。集中所收诗作,主要依据鲁迅日记及许寿裳的抄稿等,除《哀诗三首》(即《哀范君三章》),其余均为初次发表,有异文的篇目不多,但个别篇目也存在异文。特别是各篇的诗题显然大多数是编者后加的。编排的次序主要按年份顺序,但有些诗作的时间并不准确。

 

另外,《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附录二收录了根据周作人日记辑录的鲁迅早年诗作,这部分诗作来自周作人的抄稿,且不存在异文的问题,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四)2005年版《鲁迅全集》(以下简称《全集》)

 

《全集》所收诗作的文字内容,主要根据以上两个初版本,但也有例外,如《集外集拾遗》所收《哀范君三章》与《送O. E. 君携兰归国》两首并不完全根据初版本。还需要指出的是,《全集》依据手稿及鲁迅日记,对《集外集》中收录的诗作按照创作时间做了调整,顺序明显不同;原《集外集拾遗》中多首诗作,收入《全集》时标题做了改动。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改动,如将《无题三首》这一题目下的三首诗分列出来,分别加了标题。

 

用以上各版本进行会校,鲁迅旧体诗存有异文的情况可列表整理如下:

鲁迅旧体诗异文一览表

篇目

 

手稿

日记/书信

初刊

初版

05

 

哭范爱农

①把酒论当世

(周作人存鲁迅诗稿《哀范君三章》,落款“我与爱农之死……二十三日  树人言”,下同)

②把酒论天下

(仅写出前四句,落款“鲁迅”)

日记同手稿①,以下同(120722日记)

①原刊绍兴《民兴日报》, 1208 21,待查。以下同。

②天下(《范爱农》,《莽原》第1卷第24期,261225;本篇存有手稿)

天下

(《集外集》,1935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天下

①②微醉沉沦


合(《范爱农》)

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致杨霁云信,341213


幽谷……

幽谷

……

故人云散尽


旧朋(《范爱农》)

旧朋

旧朋

亦等轻尘


余(《范爱农》)

哀范君三章

尔失畸躬

(周作人存稿)

120722日记)

①原刊绍兴《民兴日报》,1208 21,待查。以下同。

(《集外集拾遗》)

桃偶登场


故里云恶


故里彤云

(许寿裳《怀旧》,《新苗》第13期,19371月)

独沉清


能否愁肠


O. E. 君携兰归国

①独幽岩展素心

(落款“送日本小原君携兰东归之作  迅”)

②独幽岩展素心

(落款“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以此送之  鲁迅”)

托(3102 12日记)

(《文艺新闻》,310810

(《集外集》,以下同)

岂惜芳遗远者

无题(大野多钩棘)

 

①花树萧森

(落款“松藻女士雅属  鲁迅”)

②花树萧森

(落款“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廿四日写应君瑄女士之命  鲁迅”)

已(310305日记,赠松藻)

(初刊于《文艺新闻》,再刊于高疆《今人诗话》,《人间世》第8期,340720

日本歌人

国征人此际行

(落款“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东归  鲁迅”)

海(310305日记)

(《今人诗话》)

遥天忆歌舞

 

湘灵歌

昔闻湘水

(落款“辛未仲春偶作奉应松元先生雅属  鲁迅”)

于(310305日记)

于(初刊《文艺新闻》)

如(再刊《今人诗话》)

月窥彤云

皓如素月

皓如素月(初刊)

皎如皓月(再刊)

皎如皓月

皎如皓月

自嘲

帽遮颜过闹市(落款“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鲁迅”)

帽……

(落款“未年戏作录呈杉本勇乘师请正  会稽男子鲁迅”)

旧(321012日记,赠柳亚子)

破(致杨霁云信341209,标题为“自嘲”)


船载酒泛中流

②漏船……

破(日记)

漏(书信)


①横眉冷千夫指

②横眉冷看……

对(日记)

对(书信)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洞庭浩荡楚天高(手稿无落款,许寿裳1936年10月28日题记)

浩荡(321231日记,赠郁达夫)

木落(致杨霁云信341209


木落(同341213鲁迅致杨霁云信抄诗)

木落

眉黛红涴战袍

心(日记)

猩(书信)


泽畔有人吟亦险

亦险(日记)

不得(书信)


不得

不得

二十二年元旦

云封高岫护将军(落款“申年元旦开笔大吉并祝静农兄无咎 迅顿首”)

胜境(330126日记,原赠内山完造,“已而毁之,别录以寄静农。改胜境为高岫,落为击,戮为灭也”)

高岫(致杨霁云信341209


高岫

高岫

寒村下民

霆落寒村戮下民(日记)

霆击寒村灭下民(书信)


同书信

同书信

依旧不如租界好

依旧(日记)

到底(书信)


到底

到底

题《彷徨》

荷戟彷徨

(落款“酉年之春书请山县先生教正  鲁迅”)

尚(330302日记)

(《今人诗话》)

题三义塔

奔霆飞歼人子

(落款“西村博士……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鲁迅并记”)

焰(330621日记)

熛(致杨霁云信341229


悼丁君

①如磬遥夜拥重楼

(落款“陶轩先生教正鲁迅”)

②如磬夜气压重楼

(无落款,前面有标题和署名:“悼丁君  鲁迅”)

遥夜拥(330628日记,赠陶轩)

夜气压(致曹聚仁信330921

如磬夜气压重楼(《涛声》238期,330930

又刊于《今人诗话》,同初刊

同初刊

同初刊

瑟凝尘清怨绝

湘(日记)

瑶(书信)

赠人(秦女端容理玉筝)

秦女端容玉筝(落款“录旧作应山本先生雅教  鲁迅”)

 

弄(330721日记,赠森本清八)

理(致杨霁云信341209


梁尘踊跃夜风

轻(日记、书信)


见奔星劲有声

独(日记)

但(书信)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钱王登仍如在(331230日记,赠王映霞)

假(《今人诗话》)


浩荡足行吟

自题小像

①灵台无计逃神

(落款“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鲁迅”)

②灵台无计逃神(落款“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下旬在上海也  鲁迅”)

③灵台无计逃神(落款“录三十年前旧作以应冈本先生雅教  鲁迅”)

321209日记,“为冈本博士写二短册”)

(许寿裳《怀旧》)

(《集外集拾遗》,19395月鲁迅全集出版社。以下同)

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

聚义雄又远游(落款“宫崎先生属  鲁迅”)

群(310614日记)


无题(雨花台边埋短戟)

所思美人杳不见(落款“白莲女士教正  鲁迅”)

不可见(310614日记)


不可见

不可见

无题(故乡黯黯锁玄云)

且持卮酒河豚

(无落款)

321231日记,赠滨之上))

(许寿裳《怀旧》)

答客诮

 

①落款“达夫先生哂正  鲁迅”;

②落款“未年之冬戏作录请坪井先生哂正  鲁迅”;

③落款“迅”;

④落款“右一首  答客诮”,有涂改:“兴”,原作“乘”;“狂”,原作“吟”;“看”,原作“顾”。

无异文(321231日记,赠郁达夫)


无异文

无异文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觅小诗

(落款“一九三一年春作次年冬录呈静农兄 鲁迅”)

②忍,边

(落款“午年春作录呈季巿兄教正 鲁迅”)

③忍,丛(无落款)

眼,边

320711日记,赠山本初枝)

321209日记:“为静农写一横幅”)

330126日记:“夜为季巿书一笺,录午年春旧作”)

忍,丛

初刊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330401,存有手稿)

 

此篇未收入以上两集中

同初刊

 

二、异文形成的原因

鲁迅的旧体诗数目并不算多,据统计有60余首,如上表所见,其中至少有20首存在异文,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异文,大部分是鲁迅自己主动修改所致,但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现归纳如下:

 

(一)作者主动修改

 

古典诗词的异文主要是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与此不同,鲁迅作为现代作家,他的旧体诗作中的异文多数出于本人修改。可以说,在正式发表之前,他始终在斟酌词句。为方便说明,这里将鲁迅的修改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手稿诗幅中的异文。这里指的是鲁迅题写在条幅上的诗稿,不包括日记、书信留下的诗作手迹。从上表可以看到,《无题·大野多钩棘》《自嘲》《答客诮》《自题小像》《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这五首诗留有两幅以上诗稿,多数是题赠给友人的。这当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列举如下:

 

《无题·大野多钩棘》现存两份诗稿,全诗最后一句19313月题赠给片山松藻的是“花树已萧森”,193211月题赠给君瑄女士时,“已”改为“乃”。

 

《自嘲》现存两份诗稿,赠柳亚子一幅书写于19321012日,赠杉本勇乘的一幅书写于19321221日。后一幅与前一幅有3处不同:“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冷对”改为“冷看”。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现存三份诗稿,其中19331月赠许寿裳的一幅,“刀丛”写为“刀边”。

 

《自题小像》有三份手稿,前两份为1931年抄写,与通行版本一致,但193212月赠冈本繁的一幅,“矢”改为“镞”。这首诗大约创作于1903年,也就是说,时隔30年后,鲁迅还在不断斟酌用字。

 

此外,《答客诮》现存三份手稿,其中一幅有修改痕迹:原稿“乘”、“吟”、“看”,这3个字被涂去后改为“兴”、“狂”、“顾”。这3个字是否由鲁迅本人涂改还无法确定,从字迹上看很可能是别人根据通行的版本涂改的。这两幅诗稿孰先孰后无法确定,但由此可知《答客诮》还有另一个版本。

 


2)题赠给同一人,诗稿和日记记载不一致产生的异文。鲁迅的旧体诗绝大多数都录入日记中,基本上当天题赠当天就会记录。但即便如此,就目前所见诗稿来对比日记,可以看到有几首在录入日记时又会有所改动:

 

《二十二年元旦》一首,1933126日鲁迅日记写道:“又戏为邬其山生书一笺云:‘云封胜境护将军,霆落寒村戮下民。依旧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已而毁之,别录以寄静农。改胜境为高岫,落为击,戮为灭也。”

 

《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一首,赠宫崎龙介的条幅写为“聚义英雄又远游”,当晚日记中“英雄”改为“群雄”。

 

又同日为白莲女士书《无题·雨花台边埋短戟》一首,“所思美人杳不见”一句,“杳不见”日记改为“不可见”。

 

3)初刊、再刊或初版之前进行修订产生的异文。鲁迅生前发表在报刊及杂志上的旧体诗,都收录在《集外集》中,从《集外集》的版本可以看出,《文艺新闻》发表的三首诗未经鲁迅手订,故后来再刊于《人间世》或收入《集外集》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发表在《涛声》和《人间世》上的六首诗,无论诗题还是内容,与诗稿、日记的记载对比,都有改动,当是鲁迅本人在刊发前校订过。这六首诗作后来都直接收入《集外集》,而鲁迅没有再做任何修改。

 

其余未刊发过的《自嘲》《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二十二年元旦》《赠人·秦女端容理玉筝》《题三义塔》五首诗作,在收入《集外集》前,由鲁迅抄录给杨霁云,并且都做了校订,除加了诗题,每一首诗的字词都有改动,由此又产生了多处异文。

 

(二)作者忘记原文,重写所产生的异文。

 

《哀范君三章》之第三首发表在《范爱农》一文中时,作者忘了第56句,后杨霁云编辑《集外集》时鲁迅重写了这两句,原来是“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重写后是“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并另起标题为《哭范爱农》。因此这首诗既可视为《哀范君三章》第三首的异文,也可视为一篇独立的诗作。

 

鲁迅忘记原文的情况似不止这一处。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记下了当时听闻柔石等牺牲的噩耗后吟出的“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后面却又加上一句:“但末二句,后来不确了,我终于将这写给了一个日本的歌人。”日本歌人,即山本初枝,1932年7月11日的日记里有记载。但校读这首诗留下的几份诗稿,末二句并无任何修改,是否鲁迅在落笔成诗前还有其他构思?是否说明此诗他曾再三推敲吟味?

 

(三)由于误排产生的异文

 

《送O. E. 君携兰归国》一诗,“独托幽兰展素心”的“托”字,在《文艺新闻》上发表时误排为“记”。这可能是因为鲁迅手稿写为“託”,字形与“記”相近而被误认。19341229日鲁迅致杨霁云信中就指出:“诗是一九三一年作可以收入,但题目应作《送O. E. 君携兰归国》;又‘独记’应改‘独托’,排印误也。”需要指出的是,此诗收入《集外集》,“岂惜芳馨遗远者”的“馨”字作“心”,显然又是误排。也就是说,这首诗初刊、初版都有误字。

 

(四)其它原因

 

《哀范君三章》中“故里彤云恶”的“恶”字,《集外集拾遗》为“黑”,其来源当为许寿裳《怀旧》一文所引的诗句。鲁迅日记的记载及周作人手稿中,都写作“恶”,许寿裳引此诗前说鲁迅疑心范爱农是,“于是给我们看昨夜所作的哀诗三首”。[]从这句话中无法判断许寿裳所引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判断,究竟是引用有误,还是他藏有另一份鲁迅手写诗稿?

 

综上所述,鲁迅旧体诗中的异文,除少数是由于排印之误或其他不明确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鲁迅不断修改、炼字的结果。鲁迅的诗作在发表之前或编集之前,都会亲自修订,并加上诗题,这一点从《集外集》可以证明。从手稿、日记到初刊、初版,可以看到鲁迅对某些字词的反复推敲、斟酌。可以说,只要没有正式发表,他的修改就不会停止。由此我们也不免想到,《集外集拾遗》编于鲁迅身后,因此所收诗作很少有字词的改动,如由鲁迅亲自编定,一定还会有修改,从而产生更多异文。

 

三、浅谈鲁迅如何改诗


不同于古诗词异文主要是在流播过程中产生,鲁迅旧体诗异文大多是出于作者本人的修改,因此对异文本身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版本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入鲁迅的创作过程。虽然鲁迅先生在写给杨霁云的信中自谦“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然而实际上他对于准备发表的诗作,都一一做了认真的修改,可见内心里还是相当重视这部分创作的。下面拟以收入《集外集》中的旧体诗,及鲁迅生前已发表但未收入该集中的《哀范君三章》《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等17首诗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的异文加以分类考辨。

 

其一,定题或改题。鲁迅题写在条幅上的旧体诗自然是没有题目的,但在发表时,除两首定为“无题”,其余都加上了题目。所加题目,有些主要点明写诗的缘起,如点出写作时间,或点出系酬唱赠与之作,或点出题写对象,这部分诗题如《二十二年元旦》《赠日本歌人》《赠人》《送O. E. 君携兰归国》《题<彷徨>》《题<呐喊>》《题三义塔》等;也有一些题目点明诗歌的意旨,有些还流露出诗人的感情倾向,起到了使主题立意更为鲜明的作用,便于读者准确把握理解诗作内容,如《哭范爱农》《湘灵歌》《悼丁君》《自嘲》《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诸首。

 


二,韵律调整。通观鲁迅先生的旧体诗,主要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因此有些修改是出于格律的要求,使诗句的平仄更严谨,对仗更工整。如《哀范君三章》,鲁迅在发表前改了好几个字,其中第二首最后两句,722日的日记中原载:“独沉清泠水,能否涤愁肠”,此诗首句为仄起仄收式,末两句的句式当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泠”和“涤”原为平声,但在发表时改为仄声“冽”和“洗”,修改后更符合格律要求。又《悼丁君》第一句原为“如盤遥夜拥重楼”,此句的句式当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七绝平起平收首句押韵,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律,本句第三第五用平声字并不算出格,但在发表时鲁迅仍将此句做了大的调整,改为“如盤夜气压重楼”,中间三字均为仄声(“压”为古入声),不仅更符合格律规范,意境上也更凝重。又《哀范君三章》之第三首,鲁迅后来收入《集外集》时,根据回忆散文《范爱农》一文中记载的六句,又补写了第三联的两句。这两句原为:“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并不对仗,补写后为:“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对仗工整,意境上也有了大的变化。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如《题三义塔》首句,原为“奔霆飞焰歼人子”,此句平仄当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但鲁迅后来将“焰”改为“熛”,可见为了追求用词的准确性,有时他也会不顾平仄。当然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

 


其三,炼字。鲁迅对其旧体诗的修改,主要是为了追求用词更准确更具有表现力。这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者进行了分析,这里不再一一辨析。本文想要指出的是,鲁迅的旧体诗,是他言志抒情的一种方式,不同于杂文更多地面向社会,他的旧体诗则更多地面向自我,思考在这样的世道里个人以何种姿态生存。自1931年初花园庄旅馆避难期间重拾旧体诗,一方面鲁迅以此抒发对于时局的愤懑,对于柔石等青年遇害的痛惜之情;另一方面,藉由旧体诗的写作,构建起他晚年行走于世间的形象,正如屈原的《离骚》等诗作中洋溢着一个强烈的自我形象,鲁迅的诸多诗句中也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如“独托幽岩展素心”(《送O. E. 君携兰归国》);“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无题·烟水寻常事》)……这些诗句中明显是鲁迅的自我写照。其中最能体现鲁迅自我形象的,除早年的《自题小像》,后期的诗作中当属《自嘲》一首。

 

《自嘲》一诗,有过几次修改。第二联原为“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后将“旧帽”改为“破帽”,相应地“破船”改为“漏船”,并最终定稿为“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第三联的“对”,鲁迅曾改为“看”,最终定稿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反复的修改,既是对词句的不断修正,亦是对自我形象的不断修正。题为“自嘲”,戏嘲的对象是自己,是“我”站在世人的立场上打量那个不被世人理解的我。但显然我已不在乎外界的一切指责以及种种不测的厄运,所以才能站在世人的立场上打趣自己。诗中的那个自我,既不同于他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意气风发,也不同于《孤独者》等小说中的消沉颓唐,而是做好了“冷对”一切的心理准备——面对黑暗的世道,摆出了冷对的姿态,以这样一种卓尔独立的姿态来抗衡整个世界。

 


在听闻柔石等青年被杀害后,鲁迅于1931年写下了多首诗作,流露出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悲愤的情绪,《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即为其中一首。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个长夜中冷冷伫立的形象。此诗第三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遣词用句上也是一再推敲。“忍看”原为“眼看”,“刀边”改为“刀丛”,之后又曾写作“刀边”,,才正式定稿为“刀丛”。对此有研究者也特别指出:

 

“度春时”改作“过春时”,“眼看”改作“忍看”,均属一次性改动,只有“刀丛”“刀边”,是采用“丛”,还是用“边”,鲁迅始终处于犹豫之中,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仍难以确定并时有反复。其实,“刀边”是写其险境——刀边觅诗;“刀丛”为剑林刀丛,杀机四伏,意境有别,各有千秋。为此一字,鲁迅反复推敲,历时二年才最后定稿……[③]

 

就目前所见存稿可知,这首诗鲁迅曾反复抄写给山本初枝、台静农和许寿裳,这两年里反反复复的抄写和修改意味着什么?与其说是为了炼字,不如说是在反复地思考着自身在黑暗的时代里所要采取的姿态。如果说“刀边”更体现鲁迅自身面临的险境,“刀丛”则显示了一己之身与无边黑暗之间的对峙。但这种对峙的姿态却不是拼死一搏,如堂吉诃德式的横冲直撞,而是采取了冷对的姿态,因此末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那个独立于清冷月光之下的黑衣人:“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是深味着人间的黑暗而蜕变出的更为冷峻的形象。

 

这样一个诗人的自我形象,很难用某个词去概括,也许勉强可以称之为“抗世者”。正如《题<呐喊>》一诗中所写:“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这位抗世者,他外在的形象是孤独的,冷的,仿佛一个浓黑的暗影;骨子里却洋溢着一团热火,甘心情愿为大众做牛马,做小卒,就像泽畔行吟的屈子,即便遭时人误解,即便被众人毁谤,也要一力抗争到底。纵观鲁迅对旧体诗的修改,大多在此处着力,除以上所举数例,又如“两间余一卒,荷戟尚彷徨”改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泽畔有人吟亦险,秋波淼淼失离骚”改为“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淼淼失离骚”等,这类修改都不单纯是字词的改变,而是基于诗人自我形象的构建。

 


 

注释:



[]许寿裳:《怀旧》,原载《新苗》第13期,19371月出版。

[] 1934129日鲁迅致杨霁云信。

[]王世家:《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件诗稿》,载《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1期。

 

本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B组(项目批准号:12&ZD16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