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完善高等书法教育建设 推动京津燕赵协同发展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文龙杯”河北省首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

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综述

□寇学臣  胡湛


       3月30日,由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和河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书法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协办、河北省书协教育委员会、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承办的河北省首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刘金凯,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益禄,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郑振峰,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东,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培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宝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宗成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杨健君,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桂金,《中国书法》杂志编审中心主任陶然,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寇学臣,中国书协教育委员、河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湛,论坛获奖作者和部分入选作者,以及在河北师大参加书法国培学员共150余人出席会议。刘金凯全程参加了会议。他指出,河北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的举办,是河北、京津乃至全国书法界的重要活动,其必将为河北以至京津书法教育事业,对书法艺术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开幕式及专家论坛由寇学臣主持,优秀论文作者发言由胡湛主持。

        本届论坛特邀论文10篇,优秀论文10篇,入选论文20篇。内容涵盖高等书法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学院书风、书法教育与传统文化、高等书法教育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等诸多方面。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的首次提出,是本届论坛的最大亮点。邀请的京津冀高校书法教育专家,均为书法专业领域资深教育工作者,其相关论文着眼当下,瞻望未来,对于拓展高等书法教育研究方向,深化京津冀书法学科协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评估

高等书法教育是此次论坛讨论的重点核心。有关专家学者经过考察和统计分析,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做出了评估。自1963年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首次招收书法专业学生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历程,现在全国已有一百多所高等书法院校招收书法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学生。招收本科的院校有90所,硕士点41个,博士点20个。每年招收本科生即达2700人。培养博士生人数已达3000多人。倪文东认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呈现出开设书法专业院校多、分布广,学科体系趋于完善,人才培养、学术成果显著的良好现象。他将这些院校分为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的文化系列和美术与艺术院校的艺术系列两大类。叶培贵则将其分为美术院校、综合和师范院校、理工院校转型的三大类。第三类促成了具有交叉性质的研究方向,诸如书法与设计、书法与市场等,拓宽了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存在空间和艺术研究空间。

对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专家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倪文东认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存在高校分布不均、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失衡,教学硬件条件差距大,教材教学不统一。叶培贵认为,高校书法教育系统总体上无法跟上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进程。李逸峰认为,高等书法教学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共识,书法教材的编写与选用缺乏应有的标准,书法教育的专业师资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出口也存在诸多问题等等。寇学臣、杨振强则对河北高等书法教育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分析,河北高等书法教育以1995年河北师范学院组建书法辅修专业为标志,走过了孕育、开创和快速发展三个时期,现在已有7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初步形成了河北高等书法教育的规模和教学体系。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也提出建议:一是希望国家政策给予进一步支持,呼吁将已列为二级学科的书法推动成为一级学科;二是发挥已有高校各自的优长,推广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成果;三是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二、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的探讨

,无疑也为三地高等书法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倪文东认为认为,三地协同发展,首先占有天时地利的先机,实施的关键在于人的统一思想和有序的行动。叶培贵认为,京津冀高校密集,类型丰富,一方面依托各自学科优势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同类型院校之间便于协作互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也便于参照对比,在寻求特色发展的同时相互取长补短。李桂金认为,北京、天津、河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积淀,恰恰都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各自的辉煌,这样的结合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上形成了强大的优势,这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过的,这是难得的文化资源和形成京津冀高校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所在。北京是历史、、文化、艺术名都,以它独具的地域特色和丰厚的艺术资源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其书法艺术资源在我国也站为重要的地位。天津也素有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尤其是明清书法收藏丰富,特色鲜明。河北历史悠久,藏品上乘,文人墨迹书体种类完备,形制规格丰富,也基本反映了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变化。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书法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具体到协同发展措施上,大家也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设性意见。如整合京津冀书法资源与优势,将京津冀的传统文化和高等书法教育相结合;成立京津冀高等书法教育研究交流机构,探索交流合作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和制定协同发展战略规划;高校之间结对子,开放办学,相互交流经验,互派教师讲学,学生交流培养或互访;轮流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举办师生交流年展,实行网络资源共享;联合省市书协承办重要学术活动等等。一些学者还提出,在京津冀高校率先探索通过统一的教学大纲、目标、教材等,建设与完善高等书法学科教学体系,最后以点带面,影响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总之,经过上述诸多探索、磨合与努力,京津冀高校书法教育必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三、高等学校书法专业的招生及课程设置

  高校书法专业招生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倪文东、杨振强、刘瑞欢对这一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刘瑞欢通过采用河北高校招考书法专业学生普遍采用的河北师大书法试题与招收书法专业历史最长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招生试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双方都考学生的临摹与创作,但国美不考速写,河北考速写,国美的临摹不会考常见碑帖,另外还考篆刻、古代汉语、文字学,河北的招生考试可能导致所招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等弊端。由此他建议增加考察包括古文字学在内的古代汉语,临摹考非常见碑帖,创作避免用太经典唐诗宋词,取消速写,加大楷书的考察力度。杨振强建议取消校考,实施统考,临帖应加入行书,临帖考核的对象不应是常见的经典名作,而是与之风格相仿、水平接近而考生又相对陌生的作品,提升文化课在录取中所占的比重。倪文东则提出,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讨论,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书法专业招生考试纲要,统一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方法和录取原则,不要让各个高校再自行其是,通过统一、规范的考试,考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潜力。

四、高等书法教育的模式建设与内容体系

       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模式建设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操作程序的设定等。许多与会专家和论文作者都对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各院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倪文东认为,在教材选用方面,有的学校以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编写的系列书法专业教材为主,有的院校还是由各校老师编写教材,自备教案、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学术水平良莠不齐。书法专业是一个特殊的学科,特别是篆、隶、楷、行、草和篆刻技法课,是每个专业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但书法技法课的教学,仅课程名称就有所不同,教学的学时也不一致,有开设一个学期的(60学时),有开设一年的(120学时);技法课的开课顺序也不统一,一般综合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技法课的开课顺序是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篆刻,从书法基础入手,认真打好楷书基础,缺点是学生对楷书技法课普遍缺乏新鲜感和兴趣。而美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技法课的开设顺序,一般则是篆、隶、楷、行、草、篆刻,基本上是按照汉字书法发展演变的规律和顺序安排教学,可问题也随之出现,适用于书法作品的题款的行书字体,只能在三年级才开设,从而在前两年中造成学生题款的困扰。

杨振强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践课首先应当突出楷书、隶书、行书的临摹与创作,要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予以倾斜。特别是行书,从历年全国各校毕业创作展来看,一直处于十分偏弱的地位。其次实践课要避免成为考前培训班模式的延续,只是学生写,老师评式的单循环,教师应把理论观点渗入到实践课中,这样既可以理论指导实践,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沙孟海先生强调的“穷源竟流”的模式就值得效仿。理论课方面,应当以书法史、篆刻史、古代书论选读为主。以书法史开设为例,以时间为经,可以开设古代书法史、近现代书法史,以区域为纬,可以开设日韩书法史,河北书法史,使学生全面了解书法发展的整体脉络、中外联系和地方特色。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渐加强深度,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开设专题研究如人物专题、书体专题等。从研究的实际基础出发,建议开设书法鉴赏、书法文献学、文献检索等课程。艺术考察课程,则应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突出主题,让学生结合学习实践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田间考察能力、传拓技艺等。河北境内有大量的古代铭刻,很多都没有被开发利用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考察资源。

杨健君认为,全面深入把握书法艺术的综合性内涵,是推进大学书法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书法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内容。书法艺术的综合性内涵主要包括技、艺、道三个方面,克于技,游于艺,志于道,是为大学书法教育所在。虽因院校性质与教学传承的不同,全国各大学书法教育或有所倾向,但务须照顾全体,以器艺并重,技道兼修为基本立足之点,于把握整体之后,再有所突出,方能含纳其人文精神,成就出书法教育的硕果。段为民认为,当今的高等书法教育有很多都存在强调技法而忽略对学生的品格、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养成教育的现象。提出要加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器识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至善之心,培养他们的仁爱情怀,还要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理论素养等。

阴胜国介绍了保定学院依据书法人才培养目标指定的“两平台、多模块、一拓展”的课程体系。“两平台”是通过公共通识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两类课程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后期专业模块教育奠定基础;“多模块”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特色,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多模块组合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以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一拓展”是为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创新而制定的素质拓展实践计划。这种培养模式对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书法专业人才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五、高等书法教育的创作导向与学院书风

       高等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促成了接受高等教育书法群体及其创作理念和风潮的兴起,其既成事实及导向性研究也成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刘宗超《书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侧重于认识能力的观察力、领悟力,到侧重于临写与创作能力的模仿力、创造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刘玉栋以沈曾植、王蘧常的章草作为研究目标,探讨其碑帖融合的书法创作成功实践,为高校书法书法创作教学提供一种参照。李江则从书法临摹指向书法创作,在通常实临、意临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入创作成分的意临的模拟创作方法,探索由临摹到创作的转换升华路径。

   胡湛从分析学院书法教学和创作的学科化、专业化、规范化、正统化和艺术性等多方面入手,首先分析了曾经兴起的“学院派书法”和河北师大提出的“学院书风”展览,探讨了学院书法创作形成的因素、学术性、导向性和可能的时代特征。他认为,“学院派书法”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理论先行的一个标榜性思潮和风尚追求,其提出的主题要求、形式追求、技术品味、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以主题型创作定位学院派书法,以书写型创作定位传统书法,有过分否定传统的偏向,并在创作手法上突出西方的拼贴、制作等手法,则有滑向西方现代美术的危险。“学院书风”应该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挖掘丰富、完备、自成体系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文化知识系统和艺术脉络体系,建立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分别从学识、文化、规范、正统、系统的学院学科建设,建立源于传统,基于中国书法本体、地道正宗,并具有现代学科体系特征的审美、手法、模式,形成真正传递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的时代书风,并影响和促进当代书法的繁荣和发展。

六、高等书法教育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对接问题

 高等书法教育有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培养师资的一大职责。探讨高等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对接也是本次论坛的议中之题。李逸峰认为,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是中小学书法教育开展的主要障碍。而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不能以书法教师的身份进入教学岗位,这又是一种政策下的现实矛盾。,现在中小学书法课很多由由语文教师兼任的情况,建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将书法列为专业必修课程。基于同样的原因,张学鹏认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书法教学要据此进行改革,其书法教学要紧紧围绕中小学书法教学的需要来开展。具体要从文字学知识、熟练的书写能力、较高的书法教学能力和比较全面的书法文化功底等方面开展教学,使毕业后的学生既能胜任语文教学,又能胜任书法教学。

寇学臣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培计划”全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的理念,以及通过“烛光计划”在全省各地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任海霞认为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育方向应循规律,接地气,理应担负起引领中小学书法教育走出困境的职责和使命,在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上应围绕《刚要》做到观念上有“理”可据,标准上有“法”可依、内容上有“章”可循。郑莉媛则认为高校在教育方面具有引导作用,书法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依靠高校把关,高校可承担起确立统一中小学教学、教材内容的重任。在高等书法教育中要重视书法艺术与规范字书写相结合、文学及文字学的教育、多元化教学技能的培养等。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开展过程情况要反馈于高等书法教育,高等书法教育要注重收集信息,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书法教育。

本次论坛的论文交流还有书法技法研究、书法批评方法、国展评论等多个方面,篇幅所限不再详述。总体看来,整个论坛就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书法教育中的一些方法理念、创作导向、可能形成的群体流派特征及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意义作用,以及高校服务中小学书法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特别是京津冀三地高校教育专家对高等书法教育协同发展的探讨,以及下一步具体工作开展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必将引发出三地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因之,论坛的意义必将超出论坛议题研讨的本身,为当代河北以至京津高等书法教育和整个社会书法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寇学臣教授主持开幕式

颁奖仪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