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博士毕业生吴偎立论文被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接受



我院2011级博士生吴偎立,毕业后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任教。日前,他与长江商学院欧阳辉教授合作的论文"Net Tradeand Market Efficiency in Grossman and Stiglitz (1980)"被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接受。


吴偎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助理教授。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师从刘力教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资产定价、公司金融、资产定价与道德风险的混合模型。曾在Journal ofFutures Markets、《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上发表论文多篇。


Grossman和Stiglitz (GS, AER, 1980) “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efficient markets” 是Stiglitz获得诺贝尔奖的最重要的论文,该文在Google学术中引用次数超过7000次。GS提出一个完全竞争均衡下的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假设一部分交易者可以通过付出一定成本获得一个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私人信息,这部分交易者被称为知情交易者。知情交易者的私人信息会通过其交易反应到资产价格中去,另一部分交易者通过资产价格可以部分地学习到私人信息,这部分交易者被称为非知情交易者。


GS论文的定理5证明,当资产价格反应全部私人信息,则没有交易者愿意为私人信息付出成本。因此,价格反应全部私人信息的情形不是一个均衡。


GS论文的定理6证明,当私人信息趋于资产真实价值时,资产价格会趋于反应全部私人信息。但此时,由于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对资产价值的信念趋同,两者之间的交易趋于零,而没有交易的市场是失效的。综合定理5和定理6,GS认为,信息有效市场与完全竞争假设不可调和。 


本论文证明,GS论文中的定理6是错误的。即,当私人信息趋于资产真实价值时,资产价格趋于反应全部私人信息,但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之间的交易并非趋于零。本文的发现有两方面意义。


第一,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信念趋同时,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未必趋于零。如果,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趋于完美,或者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趋于零,此时即使投资者对于资产价值的信念趋同,投资者彼此之间依然会有显著的交易。原因在于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的交易行为会非常激进。


第二,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当市场趋于信息有效时,市场依然存在显著的交易。因此,从极限意义上讲,完全竞争市场与信息有效市场并非不可调和。此结论对于解决信息有效市场的存在性问题具有意义。


本文对于理解交易者信念对交易行为的影响,及信息有效市场存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转载自: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