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恒:《抱犊散仙诗联初稿》后记【上】



康永恒:《抱犊散仙诗联初稿》后记【上】

这本《抱犊散仙诗联初稿》,收录的是我二十余年所作的大部分诗联作品,另有附录的一些相关文字。


抱犊,是我家乡的一座山,又称抱犊寨。早在上学时,就经常到山上玩。成年后,这山辟为了旅游区,我有幸在旅游区工作。因袭中国文人的传统习惯,以山名为号,是为“抱犊散仙”的由来。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市)石井村。因家境原因,也由于学习偏科,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务农,务工。和所有热爱文学的青年人一样,天真的我怀着作家梦,像没头的苍蝇,乱碰乱撞,最终走上了以诗联为主的写作生涯。


我最早接触到的古诗文,是乡村小庙里的碑文,此外便是从本村同学家借来的一部清光绪四年版《获鹿县志》和一本蘅塘退士编的《绣像唐诗三百首》。两部书里的诗文,当时不仅认真地抄在笔记本上,还抄在了英语课本的字里行间。老师上英语课时,我上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课。现在想来,一部《获鹿县志》,竟是我的诗文启蒙教材呢。


1986 年,我写的一副现在看来完全不合《联律通则》要求的对联在河北迎春征联中获了奖。这个小小的成绩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同样热爱诗联的河北迁安女教师冯秀琴寄给我一份浙江朱汝略先生油印的《两浙联鸿》。因此,我得以与朱汝略先生以及当时活跃在联坛的马萧萧、陆伟廉、卢礼阳、卓厚瑶、尚文化、张月中等先生函札往来。这让我既开阔了眼界,又顺利迈过诗词、对联的格律关。


我的诗联创作,一直都处于业余状态,而且是边写,边学,边提高。这就决定了本书所收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早年的一些习作,在音韵、格律上都存在问题。友人建议我将这部分作品删去或修改,但我更愿意以本来面目保留它,只有这样,才是个人真实情况的反映。何况,律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我本不赞成欣赏诗联先苛责其合律与否。另外,我们的诗联复兴之路本来就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二十年前对诗律、联律的要求并无今天这么苛责,历史不需要修饰。


截止目前,我的诗联创作大约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习作期。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有为写而写的刻意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生活的本色,反映真实的情感,但终究不免“老干”之讥。特别是在立意、措辞上,明显有“写仿”的痕迹。


第二个阶段是反省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停止了诗联的写作,转而致力于宗教经典和《易经》的研读。那段时间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卜筮,《老子》、《庄子》、《坛经》、《》、《周易》、《卜筮正宗》、《三命通会》、《奇门遁甲演义》等书成了我涉猎的主要对象。这个时期我几乎没写什么联,偶有所作,都是应人所求推不掉的应酬之作。当再返回头重拾诗联创作时,我对怎样写联、写什么样的联开始反思。因为接受宗教文化和易经的思维方式,使我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联艺术。那段时间我写的《论联绝句十八首》,便是受到《易经》体用思想的启迪。这个阶段写联(从放下之后,诗词已是很少写了),基本摒弃了以往那种虚而空、大而无当的写法。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拓展期。这个阶段要从两年前学会上网开始算起。我是在金锐兄的“游说”下开始上网“玩”联的,因为金锐兄的影响,很自然就直接去了《中国楹联论坛》。初到中楹,我像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既有“穿越”的兴奋,又有目不暇接的新奇。来这里“玩”联的,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知识积累丰富,思想活跃,才华横溢,所作楹联或如诗,或如文,或如词曲,多以恣性情、写心志为旨归。与传统的重在实用的思维方式、艺术风格大异其趣。受他们的影响,我的联风也渐生变化。虽然我依然认为对联的实用性不容忽视,但也尝试着将对联诗词化和文学化。这两年,我的对联作品量较以往明显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也许只能印在书本或传播于人们的口耳之间,这已经很像是诗词了。还有一些联有“玩”的意思在。总之,在这个阶段我是本着换一种写法的,是“学步”。通过在网上的观摩学习,我的联风有了较大改变。


我写联,早期以应征联为多,这部分联,因为没有太多真实感受,内容主要依赖主办方提供的资料加凭空臆想,所以难免有“假大空”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也是征联之通病,纵是获奖联,也在所难免,况我这些联大多不曾获奖呢。进入新世纪,我基本不写征联了,大多数联跟着感觉走,有感则写,无感则已,我笔写我心。来自生活,来自现实,方有了自己的面目。但这样的联,是很不适合参赛征联的。如写九华山天台寺的联,上联是“一万级崎岖,全凭脚力登来,踏破芒鞋凌绝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起句,是因为我是真的凭脚力攀上一万余级的天台之巅的,这份豪情,是写征联不会有的。再如被同道普遍看好的题内丘扁鹊庙联,上联是“史记非谈奇述异者文,其扁鹊仓公一篇,读来颇似搜神记”,此亦实写也。因为我当时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是这个感受。人以为奇,而不知奇在一个“真”字。其它如自题联“不期绣句追时尚,乐与青山作鼓吹”;如题抱犊寨牛郎织女家联“我亦痴人,长愿有如此妻、并如此景,永享天伦之乐;斯真福地,何妨牵老牛出、伴老牛归,勤耕瑶圃之春”;如题弥勒佛的“欲学他大肚能容,到心无挂碍时,自然如是;应笑我尘缘未了,作梦有嗔痴想,何以释之”;悉是。有人说,这样的联,不会获奖。诚哉斯言!我也曾试着去写征联,但总不入评委法眼,也只好归之于无可奈何。金锐兄以为如弥勒佛一联“从文学角度看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联,然而从实用角度也的确有不合适的地方”,这不禁让我想起何绍基题成都杜甫草堂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何其写实,何其自我。不亦合用于草堂么?由此可见,“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可以说,这本《抱犊散仙诗联初稿》是我上述写作历程的一个汇总,或者说是“大杂烩”也可。其中的所谓诗词作品,只可算是习作而已,因我在诗词上下的功夫极其有限。比较而言,自认为在对联方面下功夫要多一些。但这些联能否入得方家法眼,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身为作者,一如台湾作家魏子云先生所说:“当作品编成了书,出版了她,便如同子女步入社会,她所招来的荣也吧!辱也吧!作者如同父母一样,都得承受。甚而说,连反舌的说词,都不便启口。昂头挺胸也不是,低头弓背也不是”。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 论文 回顾

联·论文‖杨振生:河东流派的文化自觉与时代使命——从“初现端倪”到发展壮大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杨旭:试论“河东流派”的三种境界

联·论文|严海燕:王天性、徐熙彦对联创作合说

联·论文|朱天运:河东联派的语言特色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视频】配乐诗朗诵——如果,他仍健在  作者:杨振生  朗诵者:安育中

【视频+解说词】联海弄潮——记当代楹联“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

【视频】运城市启动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

联·视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吟诵会实况(上)

小年巨献——【视频】杨振生诗联作品朗诵会实况视频

视频:运城市楹联学会为景海鹏父母送楹联


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文章汇编


【定稿】岳民立:把运城建成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岳民立:关于楹联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是“家”是“帅”是“旗手”--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上)

岳民立同志创新楹联文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点新探索(下)

序言 · 蒋有泉:岳民立与“河东楹联”

中国联人精神的优秀代表——记全国优秀楹联活动家岳民立

希望指尖上的两行文学,能用优美语言、铿锵的韵律为您丰富生活色彩、启迪人生智慧,也希望您对我们发布的作品评头品足、发表高见,转发优秀作品,更希望您能将自己的楹联、诗歌、散文等佳作、照片发送给公众平台管理员邮箱sxhdylw@126.com(发送请注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号),让大家在微信上共同分享您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嗨!这里是运城市楹联学会暨河东楹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我们的微信号: hedongyl  随时随地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