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真理的感恩——陈门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汇编

 目 录 

王柳·杭州市委党校教授

周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梁耀东·长沙大学副教授

黄振威·副教授

周鲁耀·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

吴帅·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谷志军·深圳大学副教授

曹伟·

于洋·海洋大学讲师

周功满·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柳

杭州市委党校 教授

还记着1997年夏末秋初那个站在“杭州大学”校门口的短发少年,欣欣然睁开了双眼,却从未想到从此开启了与后来的浙江大学十几年的缘分。我骄傲,在浙大顺利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我快乐,曾任两年学生辅导员,与朝气蓬勃的浙大学子共同谱写青春;我荣幸,能够站在浙大干部继续教育的讲台,在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理解公共事务治理之道。我的学习、工作、生活是那么紧密地在浙江大学的时空交错。这种交错带来成就感的N次方,浙大给予了我学识,给予了我修养,给与了我情谊,给予了我荣耀,曾经是,现在是,并且希望以后依然是;这种交错也带来焦灼的N次方,事事兼顾的美好愿望总是被顾此失彼的骨感现实击得粉碎。所以,永远记得我作为硕士毕业生代表发言时的泪流满面,记得博士论文答辩后感恩时的哽咽,记得今日以博士论文的形式回报这份厚重的缘分和情感时,思思念念的那些让我的浙大记忆变得丰满而温暖的人。

首先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陈国权教授。硕士研究生时慕名投奔,从此踏上导师悉心指引、一路呵护的求学之旅,那是最值得珍惜的福分。陈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的人文情怀、简朴的生活原则、豁达的博大心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弟子,让我心怀学术的虔诚,修炼为人处世的平常心,保持匀速前进的积极状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恩师如父亲般地关爱着弟子,实感三生有幸,非言语所能完全达意。

余逊达教授是我的另一位导师,那是我从本科时就开始敬仰的教授,他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洞察力,还有那无懈可击的言辞与风范,都在当时的那个本科生心中埋下了一颗孜孜求学的种子。有幸在博士生阶段师从余老师,感谢他的宽容,接纳弟子的愚笨,感谢他的点拨,让研究充满柳暗花明的欢欣。

之所以能师从余老师,那是陈老师悉心的考虑和周全的安排。而同样是这份悉心,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与大师们对话交流的宝贵机会。感谢蓝志勇教授、周雪光教授、何增科教授等参与团队学术活动的知名教授们,让我感受熠熠生辉的思想的力量;感谢夏立安教授、曹正汉教授、郎友兴教授等同门其他同学的合作导师们,每一次的指导都是如何做学问的生动教学;感谢参加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的景跃进教授、张静教授、曹正汉教授、陈丽君教授、王诗宗教授对论文给予的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这些都将是我学术研究努力的方向。

陈门的兄弟姐妹们是我心中又一抹温暖。不知是导师刻意选之,还是正能量的吸引,陈门的大家庭深深地镌刻了导师的气息,努力、谦和、充满温情。感谢大师兄吴金群,在论文最艰难的时期给予鼓励和信心,感谢兄弟姐妹们在论文选题、构思和攥写时给予学术观点和文献资料的交流,在踏上写作征程后屡屡受挫时给予我心灵的宽慰。未来的征程,我依然需要你们的温暖!

我特别感谢杭州市委党校为我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我顺利完成学业,完成副教授的职称晋升,并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我还要感谢在论文调研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许许多多良师益友,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案例调研的工作。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家人,这是我深感愧疚的亲人。我的母亲一直以我为豪,但这也让她失去了一个能够时刻陪伴在她身边的女儿。一本本学历学位证书见证的是一位独自一人扛起整个家庭重担的坚强的母亲,几许伤感,我深深遗憾,这几年以繁忙为由而错失的陪伴。感谢我的先生,容忍我原本就存在的高标准严要求,容忍我在论文写作的焦虑情绪下被放大的苛刻和喜怒无常,并承担起因焦虑和繁忙而无暇顾及的属于我的家庭责任。我的女儿是我求学生涯的见证人,但也很遗憾地成为了负面情绪的波及者,以至于让她萌生读博的畏惧。感谢先生的豁达,稀释了我的负能量,感谢女儿的懂事,让灰色的天空绽放靓丽,你们是我面对未知世界时的倚靠和动力!


周盛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副研究员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致谢”的撰写是一个神圣的仪式,它标志着一个独立研究成果的孕育成熟,也为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画上坚定的句号。今日,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提笔写下“致谢”二字,距离我以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身份重新走进浙江大学校园恰巧四年。四年来,对当年辞职读博的冲动决定质疑之声渐消,:“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自省中,我发现支持我一路走来的是满满的热爱与感恩。

首先,我热爱这个学校。自1997年走进这所离家最近的高等学府开始,“浙江大学”之于我,就是一座圣殿、一种图腾。依水而建的高校比比皆是,但真正把“水”的气质烙印在每位学子生命中的仅此一家。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校歌中反复吟唱的这十六个字包含了我对大学的所有憧憬。于是,我近似迷信地认为无论我离校多久多远,母校都能包容并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了母校。

其次,我热爱这个专业,感谢带我走进这一领域的每一位恩师。我永远记得那个秋日的午后,讨论完硕士论文选题后,导师陈国权教授对我说:“周盛,继续读博士吧!你的未来应该在这里。”就是这样一句平静的话,开启了我对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好奇与热爱。如愿成为陈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之后,我庆幸有这样一位恩师,他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对学术研究的极度严谨,对青年学子的无私帮助,都是我在学术之路上蹒跚前行的重要动力。感谢我的另一位导师余逊达教授,每一位听过余老师讲课的学生都惊异于他的博学与睿智,他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屡屡切中要害的点拨,总是激励我跳脱已有的方法与观点,去寻求对现实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感谢受导师邀请参加我们团队学术活动的周雪光教授、蓝志勇教授、何增科教授、曹正汉教授等诸位大师,也感谢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幸得见的Rosenbloom教授、Fishkin教授、俞可平教授、何包钢教授等著名学者。他们在学术演讲中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我的耐心指点都让我受益良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术偶像”身上闪现的光芒让我对公共管理这一学科心生热爱,对以学术为业的生活心生向往。感谢张伟斌研究员、杨建华研究员、夏立安教授、郎友兴教授、范柏乃教授、陈丽君教授、王诗宗教授以及各位匿名外审专家在论文选题、构思、撰写、答辩过程中提出的中肯建议。

第三,我热爱我所在的团队,这个被我们称之为“陈门”的大家庭。这是一个没有竞争却无人懈怠的奇怪组合,从沉稳智慧的大师兄吴金群,到初露锋芒的师弟师妹,大家在成长中互相激励,在合作中共同进步。每一位成员铅字付梓时的喜悦,在分享中放大成了团队的荣耀;每一位成员艰难跋涉时的痛苦,在分担中稀释成了会心的一笑。我享受在陈门中的每一天,更希望能成为她永远的成员。

我特别感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领导和曾经的同事,感谢自大学本科以来结识的各位同学、校友,他们在开发实验软件、招募被试者、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调研中为我提供的无私帮助,使我在书斋中纸上谈兵般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最后也是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正直、勤勉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在我的心底埋下了追求真理的种子,也是他们的宽容和支持给了我辞职之后依然体面轻松的生活。无论我成功得意还是失落无助,我都相信他们永远会在我身后等待着我的倾诉。感谢我的先生俞华军,感谢他在我求学期间独自承担了种种压力或是忍受了我种种负面情绪之后依然绽放的笑容。感谢我的女儿,她用她的方式告诉我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勇敢地接纳痛苦、积极地面向未来;我也希望用我的经历可以告诉她,构筑梦想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实现梦想是随时开始、永不停歇的精彩旅程。


梁耀东

长沙大学 副教授

来浙大面试的时候,对面的蓝志勇老师问我:“为什么来浙大读博?”我豪迈地回答:“浙大的校训就是‘求是’,我来浙大是要以真理为信念;而读博士则希望有更大的发展,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走廊墙上的那句话)”四年后,我想起这些话就有些害臊,这两条我都还差得远!从去年夏天一直到冬天,经过学术上的苦行,才有了手里这本厚厚的论文稿。翻开它、合上它,我都带着几分轻。我很珍视这篇论文,也更加难舍在浙大的岁月。谨以此致谢,对这段难忘的岁月做一个文字性的告别。

因为恩师陈国权老师的赏识,我才能在浙大学习,这份感激之情我永生不忘。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为我树立了崇高的榜样。在浙大中无论走到哪里,甚至在全国的学术圈子,只要说我是陈老师的学生,好像别人都会很尊敬我,我以自己是陈老师的学生而无比自豪。四年来,数不清晚饭后校园里的散步和谈心,办公室里思维激荡的学术研讨,节假日里欢乐开怀的陈门聚会,还有全员出动的实地调研……陈老师在学生身上花的心思,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陈老师的权力制约监督研究是当今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这一问题不像研究文学与艺术那样浪漫而甜美,也不像研究应用技术那样会有丰厚的回报。致力于这样的研究是崇高而伟大的,需要珍贵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陈老师带领我们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不断进取,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已经被党和政府采纳,我们影响着,在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反”是团队的另一个研究主题。大多数年轻学生都会简单地认为要打扫奥吉亚斯的牛圈,就得用赫拉克勒斯的办法。但每次跟陈老师讨论这类问题,他总是微笑着启迪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跟陈老师的交流中,我的思想也变得更有深度。

陈门弟子个个聪明勤奋,怀瑾握瑜,品德高贵,能认识这些兄弟姐妹我很幸福。金群大师兄的师长风范很像陈老师,他既是师兄又是老师,对我给予了许多重要的帮助。院林师兄书理畅达,文笔和见解都非常值得我学习;军荣师兄和吴帅师姐是一对有福气的夫妻,而且他们还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王柳师姐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很关心我;功满是我好兄弟,做人做事听听他的智慧,对我很有帮助;张岚乖巧灵动,善良大方,与人沟通交流方面都是我的楷模;周盛师姐本人已经非常聪明伶俐,何况她还有一颗更加了不起的掌上明珠。我跟震威最熟,他沉稳、勤奋、思想尖锐、志趣高洁,而且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不谋而合。鲁耀才华横溢,于洋有情有义,曹伟沉稳练达,益民聪敏勤奋,这四个兄弟我都特别喜欢;志军兄弟是我同乡,亲切无比;还有璐辉师兄、志强师兄、丹子学姐,以及陈健、陈杰、吕力、胡欣、查瑾等等师弟师妹,感谢你们每一个人都给了我难忘的回忆。

出生在50年代的人人生都特别的艰难,尤其是在他们青春中所经历的灵魂与肉体的折磨我们永远都无法想象。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的父母都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始终教我道德与正义,我也认定这就是个人和社会存在的意义。他们一直以我为傲,但是读博四年,我却没有为家里做什么贡献,反而我每次回家都感觉到似乎父亲的行动更迟缓了,而母亲更容易忘记东西放在哪里。对我的爸爸、妈妈,我不仅感谢,更多更多的还是愧疚。读博期间,我成家了。我夫人果子聪明漂亮,她不仅是最美的女孩子,更是我的心灵伴侣,有了她,我的灵魂才更完整。去年10月7日,我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大,还记得孩子出生时,陈老师回我的短信:“正是这些事情完整了我们的人生。”为人父母以后,我才更懂得父母为子女付出的心和血,这血脉的深恩像永无穷尽的螺旋,我唯有不断地努力,撑起这个温暖的家。

最近我常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我将来能够拿什么来荣耀我的老师?二、我到底是要做阿波罗尼奥斯、黎曼这样的人,还是要做胡适、肖洛霍夫这样的人?——还没毕业就如此畅想,太酣。但求是四年,是老师给我点了一盏学海的灯;是浙大让我做着一个学术的梦。


黄振威

副教授

致谢两字的落下,意味着论文的写作已经初步告一段落。当我仍在漫无目的地扫视着眼前这十余万字的文稿时,突然内心一阵怅然。我清楚的记得斯坦福大学的周雪光教授曾经说过:“博士论文是一个座标,当青年学生跨越了它之后,就具有独立研究能力了。”这本可看作一句胜利的宣言,然后此时此刻,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的气氛却弥散开来。我深知,今后的我注定要独自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了,而同时,我也将与这美好的往事作别。

难说再见,浙大的四年,注定要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在这里,我收获了难得的人生历练和成长的快乐,或悲或喜,或苦或甜,我开始学会告诫自己要坦然面对,我感激能在这里体会到如此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也庆幸能在这里遇到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是他们,让浙大,让杭州这座城市变得如此亲切,如此让人不舍。

我的导师陈国权教授,是这四年来对我帮助和影响最大的人。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乃至体育运动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是老师的赏识和提点,让我有了在浙江大学学习的机会;是老师不厌其烦,前后5次逐字逐句的修改,让我有了第一篇文章变成铅字后的喜悦;是老师每每牺牲和家人相聚的时光,和我们共度元宵节、中秋节,让我这个外乡人免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性;也是老师耐心的启发和不辞辛劳的联系,让我有了很好的调研条件并最终顺利完成论文……博士四年,我不仅完成了“学术的启蒙”,也从陈老师那里耳濡目染到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陈老师的学生,是我的福气,而能经常和老师学术餐叙,或者边登山、边讨论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叹时间太短,学生天资愚笨,虽博士论文也是老师先前研究的依葫芦画瓢之作,但仍感只得之皮毛,颇为遗憾,只能日后多加努力,望能弥补。

曹正汉教授是我的另一位导师,因为博士论文写作的关系,我与曹老师相识于1年半前。之后我全程旁听了曹老师上的《制度经济学》课程,每周也积极参与他主持的seminar。每次与曹老师讨论,我总是收获满满。他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对问题敏锐的把握,是我颇为欣赏的一种学术境界;他的淡定和以学术为业的情怀,也是学生为之向往的精神彼岸。本篇博士论文的写作,一如既往的得到了曹老师地关心和点拨,在最最困难的时期,曹老师的一番教导,往往有拨云见日,令人茅塞顿开之效,学生非常感激。

蓝志勇老师多年来对我的学习十分关心。第一次见蓝老师是在博士生入学考试的面试中,当时蓝老师担任面试主席一职,正是由于他的鼓励和肯定,顷刻间让答辩席上的紧张、疑惑和不自信化为乌有。之后蓝老师的每次讲学和讲座我都去听,希望能从他那里“偷”取些思想火花。最近在找工作最难的时候,蓝老师更是马上同意帮我写推荐信,心中感谢,不善表述。

近两年周雪光老师暑假都会来杭州与我们团队交流。周老师是如此的儒雅、如此的有大家风范,每每与他讨论都能被其严谨的态度和执着的学术精神所感染,而周老师独到的见解往往能让人感觉立刻手握屠龙之刀,现实在眼前也变得清晰起来,从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今后学术研究的努力方向。张亚红老师百忙之中寄来了面板数据分析的相关资料,并对我实证研究中的疑惑一一耐心解答,帮助后学之心切切。范柏乃教授、陈丽君教授、胡税根教授和上述两位老师一起曾经对我的博士论文进行“联合会诊”,从主题的选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实证方法的选取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在日后写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诸位匿名专家和答辩委员会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鞭策我不断地将研究做得更为细致。湘醴盐矿的黄文武和李锋为我的调研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只是凭着学院的介绍信,他们就热情的接待了我,并详细向我介绍了食盐专营的基本情况,末了临走时,还让我拿走了几大部头的一手材料,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调研不可能进展得如此顺利。

“每个优秀的团队都有一个好师兄”,金群师兄虽已是浙大老师,但处处充当我们的兄长,为我们排忧解难。我的论文写作就得到他很多有益的指点,而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交叉的学科背景使得他的很多洞见都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和我亲如兄弟姐妹,他们是我灵感的来源,能和他们在一起阅读、思考、互相启发、共同努力,是我莫大的荣幸。经济学院的博士生周杰敏达聪锐,对我文中的计量部分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平时我俩亦多有交流,每每能观点激荡,颇为满足。

记得我在一次团队内的讨论会上曾口无遮拦地说过,“博士论文的写作就好像谈恋爱”。虽然我博士论文的完成过程一波三折,但我现实中的感情生活却非常顺利。女友罗晶,与我相守五年,虽然学习工作将我俩分割两地,但空间并没有拉长心灵的距离。I get peace through your eyes.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内心的平静,相依无多语,默契两心知。

这篇不成样子的论文,理应献给我亲爱的父母。年近三十,无业无家,却一直在啃老,心中十分愧疚。然纵使我再苦闷与彷徨,世界上仍有两个人比我更相信一个似有似无的未来。“不孝有三,读博为大”,近几年回家,发现母亲已自然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看电视时会不自觉地悄然入睡,而父亲在爬完二楼后定会长时间的气喘吁吁。每当看到此景,心中更平添一份酸楚。日后只有更加发奋,才能稍稍弥补心中的不安。


周鲁耀

浙江工商大学 副教授

许多个深夜里,每当自己因文思枯竭而焦虑烦闷,便会去想一想最后的“致谢”;随着一个个温暖的名字在脑海中浮现,心情也会慢慢舒展开来。然而当终于可以重重打下“致谢”两个字,读博的种种甘甜与苦涩、论文写作中的煎熬与喜悦一同反刍回来,反而不知该从何写起了。

进入浙大、跟随陈国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一生的福缘。陈老师不但在学识上给我悉心指引与教诲,他严谨端方的操守与温润和煦的品行更是我人生的楷模。读博期间的种种宝贵体悟都是与老师共同获得的:与老师讨论时忽然灵感涌现的兴奋;与老师一起外出调研时看到新现象、新观点时的惊奇;与老师一起爬山时对学术与人生哲理的感悟;受到老师鼓励与表扬的快乐;与老师合作文章终于付梓的激动……也曾经因为老师要求对文章反复修改而委屈,因为学术观点与老师的分歧而烦恼。而今即将毕业,回头细想几年来与老师在一起时那些满满当当的片段,才愈加发现老师的一路翼护的珍贵。所幸工作后仍能留在杭州,还可以经常聆听老师的教诲。夏立安教授是我的另一位导师,他睿智的思想与犀利的言辞总能让枯燥的学术话题变得丰盈有趣,在他的课堂上,艰深的哲理与正义的精神总能被夏老师用最耐咀嚼、也是最具穿透力的语言表述出来。在之江校区听夏老师授课的那段时日,让我对浙大的人文之美有了更深入的体悟。

浙大公管学院的各位先生学究天人,造诣炉火纯青,蒙各位先生垂训让自己能够真切的感受学术前沿;而在陈门,严谨的学术研究更充盈着满满的亲情。感谢陈门的兄弟姐妹们:梁耀东、李院林、周功满、黄振威、吴帅、张岚、曹伟、韩志强、王柳、周盛、毛益民、谷志军、于洋、廖丹子、胡欣、查瑾、吕立、陈科霖、陈永杰、孙韶阳、陈晓伟,以及我们敬爱的吴金群老师,感谢大家让团队蓄满了温暖的力量,也让我能够不断从中汲取知识与灵感。还要感谢各位MPA西部班的师兄、师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接受我的一次次打扰,帮助我开展论文调研的各项工作。

我的硕士生导师侯作前教授从未间断对我的鼓励与支持,他对我的论文初稿进行了细致审读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方洁副教授,她在论文写作思路上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她的“鱼仙人”还带给我了满满的好运气。杭州市绩效考评中心的杜娟副教授同我就我的博士论文写作做了多次长谈,每次都能带给我飞扬的灵感与饱满的正能量。此外还要感谢城市学院法学院的各位同事、领导,尤其是沈哲书记与袁继红副教授,不但在我考博期间为我创造了许多工作上的便利,在我读书时也一直对我关心有加。

同时要感谢的还有五位匿名评审专家,谢谢各位老师深刻的建议与指正,既指出了我论文中的问题,也为我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感谢答辩委员会的曹正汉教授、陈华兴教授、范柏乃教授与陈丽君教授,尤其曹教授关于地方政府经营模式变迁的系列研究对我博士论文的写作有非常大的启发与帮助,能够由几位先生亲自主持我的论文答辩,让我倍感荣幸。

此外还要感谢在论文调研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许许多多良师益友,他们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论文的正文中,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不可能完成案例调研的工作。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几十年的求学路上,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一直无保留的支持我,一直以我为骄傲,可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不能为他们稍尽孝心,反而累他们为我事事操劳。感谢我的妹妹,是她在我不在家的那些年里替我陪伴在了父母身边,而我却一直没有尽好一个兄长的责任。

自我从17岁离开家去上大学,每年回家的日子便屈指可数。这期间,外婆、祖父与祖母先后辞世,而种种原因,我都没能陪在身边,成为自己难以磨灭的愧疚与遗憾。外公已经80多岁高寿,祝福外公能够一直健康长寿,让自己能多去陪伴和看望他老人家。

最后要把这篇论文献给我的妻子韩令菊,是她的爱与陪伴,让我们在那些艰涩的时光里充满了甜蜜与希望。


吴帅

人事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进入浙大已经第九年,九年里,看着一波又一波的同学入学离校。今天,终于到我准备离校的时刻了。这本不算厚重的博士论文凝聚着的不仅仅是我逝去的青春,里面还有太多人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感谢浙大这块福地!感谢所有帮助我成长的贵人!

曾经很多次想象过写/致谢0的这一刻,想象过该用多少的溢美之词来言表我此刻内心的波涛汹涌"然而,当这一刻真正到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如此地平静。或许这正是这九年给予我最大的改变吧,少了年少时的轻狂,多了历练后的稳重。

回顾在这九年里,我收获了太多太多,亲情!友情!爱情。可以说,是浙大见证了成长的蜕变!这里我要感谢的人也有很多很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国权教授,是您给了我今天写博士论文致谢词的机会。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高尚的人格指引了我,正是得益于您多年来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栽培才有了我的今天"至今还记得刚入学时您送给我的九个字:活泼有余而稳重不足。我想不管今后我到了哪里,您的这些谆谆教诲我都必将永远铭记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这些年,我也给您添了不少麻烦,是您一次又一次以您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我的任性和不懂事"您的恩情是我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激励和鞭策!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专家、朋友和同学。感谢人民大学的蓝志勇教授、北京大学的周雪光教授在我选题时给予我的诸多指点。感谢浙江大学的孙笑侠教授、曹正汉教授在开题时的悉心指导。感谢冯钢教授、曹正汉教授、范柏乃教授以及郭夏娟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阶段对我的大力指导。尤其感谢浙江大学的吴金群老师在我整个论文构思以及撰写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中肯建议。感谢我所有的同门兄弟姐妹们对我论文的有益探讨。感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包松老师、邵明老师以及盛瑜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巨大支持和帮助!感谢爸爸妈妈多年来对我的养育和付出,感谢外公外婆从小到大对我的偏爱,正是有了你们的鼓励才使我有勇气在博士这条道路上一直前行。这里尤其要感谢我的先生曾军荣,感谢你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感谢你在这段时间里默默忍受着我的坏脾气,同时也感谢你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的开导和帮助。这里我要对我的儿子无畏说声对不起,在你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妈妈没能陪在你的身边"作为母亲,我错过了你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学走路,我感到万分的遗憾。但作为你的母亲,我又感到非常的骄傲,你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以你的方式在为我们的家庭做着自己的贡献。


谷志军

深圳大学 副教授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余客浙大,四载蹉跎。寒窗苦读,故纸穷搜。拙作始成,思心悠悠。十年寒窗,终有尽头。万千感慨,铭心镂骨。特借此片纸,聊表以谢忱。

恩师陈国权先生、郎友兴先生,上善若水,温恭谦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亦不才,蒙二位先生之不弃,招至门下。旦夕栽培,发蒙启蔽。微言大义,鱼渔双授。拙论撰写,恩师尝循循善诱,导于狭路,示以通途。恩师春风,日沐余心。恩师蔼如,策余前程。恩师之厚爱,无璧以谢恩。惟存情于肺腑,希永世之作铭。

良师余逊达、郁建兴、范柏乃、李金珊、王诗宗、夏立安、冯钢、曹正汉、胡税根、郭夏娟、吴金群等诸先生,博学多才,诲人不倦。文思敏捷,平易近人。余屡得诸先生金玉之言,受益良多。众师之情,铭记于心。

挚友李院林、吴帅、周功满、黄振威、梁耀东、张岚、王柳、曹伟、周盛、周鲁耀、于洋、毛益民、陈永杰、陈科霖等陈门诸君,博余孤陋,助余急难。拓余胸襟,消余块垒。众友之义,定当永存。

余少家贫,行路艰辛。自湘至浙,千里求学。慈母手线,恐余受寒。父念他乡,忧余受侮。爱妻贤淑,关怀备至。哀哀父母,日夜辛劳。悠悠吾妻,默为后盾。众亲之爱,无以为报。

逝者如斯,恩情无限。众师之情,绕于心头。众友之义,存于肝胆。众亲之爱,藏于心间。掩泪遐思,铭而叩谢。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悠悠我心,祈祝永远。


曹伟

副教授

曾多次试想过写下“致谢”二字时的轻松愉悦,此刻落笔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浙大求是园中经过九年的浸润,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多年以后,当我回过头重新翻阅这篇稍显单薄的论文,是否足够用来缅怀逝去的青春?我想,固然会有很多遗憾,更多的必定是感恩。

我的导师陈国权教授,无疑是对我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人。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不论是治学、为人、处事,陈老师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值得我终生敬重和学习的榜样。陈老师的赏识和点拨,引领我走上了学术道路。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精心栽培,让我一次次收获了铅字付梓的快乐。陈老师从不吝啬他的鼓励,同时也总是不厌其烦慈父般地提醒我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为我弥补短板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陈老师邀请冯钢教授担任我的合作导师,邀请周雪光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给我们交流指点,让我有机会吸收更多的学术养分。陈老师给予我最大的信任,让我负责打理团队的财务,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陈老师安排我在杭州市纪委、温州市委政研室等地实习,参与“地方政府创新奖”项目评选等一系列调研活动,让我有机会更好地了解现实。温州是陈老师的家乡,也是有着长期学术观察的“田野”。这篇博士论文的选题、调研和写作,都倾注了他大量的情感和心血。只因学生天资驽钝,又常乏精进之心,论文虽几近定稿,离老师期望尚有不小的差距,唯待今后更加努力,万望不负师恩。

冯钢教授是我另一位导师,他以他的睿智、率性和犀利赢得了无数求是学子的景仰。在他的课堂和读书会上,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冯头”。犹记得2011年12月末一个寒冷的冬日,陈老师和冯老师两家人在西湖边聚餐,讨论的却是我的博士论文选题。酒酣耳热之际,冯老师与陈老师一拍即合,建议我做温州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路径讲究“进入”和近距离观察,冯老师将北大冯军旗博士的《中县干部》交予我,期望我以此为标杆深入温州,仔细观察和记录温州政企间的互动。由于种种原因,“卧底式”的研究未能如愿进行,但是这种力求了解真实世界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我。

近几年来,斯坦福大学的周雪光教授都会来杭州与我们团队进行交流。2011年的暑假,我还有幸担任周老师的助手,共同在绍兴县安昌镇进行驻点调研。周老师的学术视野如此开阔,融社会学、经济学、,每每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gap,让我们这些后学叹服不已。更为难得的是,周老师能够以他大师级的温文儒雅和平易近人,分享他的研究心得,耐心回答我们最粗浅的问题。在与周老师的相处和交流中,我也看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余逊达教授、曹正汉教授、夏立安教授、郎友兴教授是师门其他同学的合作导师,经常参与团队的学术讨论,他们不同的知识背景、深厚的学术功力、深刻的思想洞见,让我受益良多。在我论文的研究过程中,也先后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点。史晋川教授是温州模式研究的集大成者,很早就深刻地洞察到了温州模式的问题,他无私分享了对当前温州问题的看法。蔡宁教授仔细看了我的论文框架,并在研究思路上给予了细致的指点。吴金群副教授作为“大师兄”,在论文研究和写作的各个环节都给予我非常大的帮助。五位匿名评审专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也提供了很好的修改建议。马力宏教授是地方政府管理研究的专家,在浙江现象和温州模式等研究方面颇具建树,由他来担当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我的荣幸。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在温州的调研访谈时给我提供过帮助的师友和领导:沈敏、王钢、谢浩、王文胜、林琳、金声、薛敏、陈向东、卓凌云、吴晓娟、倪考梦、林敏、朱康对、任晓、金怡然、、吴登高、胡立燚、夏佳舒,等等。他们在温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有的长期担任政府部门领导和管理职务,有的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有的长期从事温州地方政府管理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是我了解温州问题的重要窗口。他们中的许多人多次接受我的访谈,帮我联系调研,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没有他们的帮助,这篇论文是无法完成的。

感谢“陈门”的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在这里我找到了我最亲爱的兄弟姐妹。前些年我陆续送走了几位师兄师姐,如今我也即将毕业离开。不管怎样,我一定会经常回来,继续来蹭“陈门”的幸福生活!

记得黄振威师兄在他分享心得时打趣说过,“博士论文的写作就像谈恋爱”。而我在着手研究时,建了个专门的文件夹取名“博士论文历险记”。后续的研究过程果真成了一场历险,可谓一波三折。幸好,爱情的“耦合”给予了我足够的正能量。我的女友吴丽君,总是能够在我不顺的时候给予温馨支持,在我失意的时候给予温暖鼓励,在我偷懒的时候给予温柔督促。她的陪伴,使我能够安心地在学术探险的道路上走下去。

最后也是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从1985年到2013年,年近30的我已经在校园里待了21年。从高中住校开始,每次电话中简短的对话,他们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还好吗?钱够用吗?”他们总是以我为傲,而我也一直努力地不让他们失望。今年5月8日,父亲急病住院,我去医院陪护。看着虚弱的父亲,冷冰冰的病房和医疗器械,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母亲也是长期奔波操劳,不规律的饮食落下了胃病的根子,过度的劳累则使得肩膀、膝盖等关节遇到阴雨天就会酸痛。“不孝有三,读博为大”。真的希望能够早点接过他们肩上的重担,让他们轻松下来,享受饴儿弄孙的天伦之乐。


于洋

海洋大学 讲师

我自二零零五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至今已经九年。在浙大读书的时光,是我踏入社会之前最宝贵的财富。本科前两年,,我有幸与众多天之骄子为伴,一同领略浙大文科的风采。本科后两年进入社会学系学习,在冯钢、王小章、杨为灵等老师的熏陶下,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开始了理论的积累。硕士来到陈丽君老师门下,陈老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会我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成为陈国权教授的博士生后,我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去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研究,并不断提升自己在学术之外为人处世的层次和修养。

回顾求学时光,路途并不平坦,有挫败、有失落、有孤独、有迷惘,能坚持到今天,实为不易。但是,我知道未来的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是有了今天困难的考验,我才能更加坚强和自信的面对今后未知的环境。在此我要深深感谢曾经引导我、帮助我、鼓励我的所有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尤其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陈国权教授,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刻帮助了我,使我一步步走出困境,您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感谢陈丽君老师、吴金群老师、冯钢老师、章雪富老师给我的指导和鼓励。感谢陈国权师门的所有师兄师姐师弟和师妹,有你们在博士生活变得更加绚丽。

最后我要感谢家人的长期支持,感谢父母大人的养育和鼓励,让我的在外求学生活有了坚实的后盾。感谢妻子蒋晶晶,感谢你的善良和包容。


周功满

浙江师范大学 副教授

我的人生经历了许多的曲折,母亲高龄生我,三岁丧父,自小生活困顿,艰苦的务农经历,大学即自立,等等等等,如今回首这些,我已不再沧桑,相反地,我更认识到它们正是我能够成为今天的我的动力。但是,它们却又迫使我在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的若干年里,仍然为了个人的生活乃至家族的振兴而荒废学业。进入浙大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个人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这是真正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一个历程。或许缺少了中间多年沉淀的我已很难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它至少表明了我仍在为学术而努力。

恩师的鼓励和督促,是我回归的初始动力。很感激我的人生总是能够得遇恩师。陈国权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学术,也是人生。老师是当前浮躁学术气氛中少有的真心学术者,他对待学术严谨而富有创造力,他秉持学术传统,坚守学术规范,,并且始终督促自己和弟子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时不时地产生许多学术创新,在讨论会上、在老师提倡并赞助的定期不定期同门餐叙上,在宝石山攀爬中,在西湖边闲逛时,老师的话语总能给我以惊醒式的学术收益,令我时常茅塞顿开。老师是我见过的对学生最负责,却又最关心学生的老师,他不仅会在学业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是会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温饱冷暖。老师在自己的生活上至少不是一掷千金的富裕者,但却无私地提供了陈门发展基金,私人出资为我们邀请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杭州与我们交流甚至于开展团队合作,这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学术思路,为我们创造了最佳的学术环境。老师谦和儒雅的风范、永远保持着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一生一心只学问的坚忍等等个人品质,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是我必须时刻学习的榜样。很高兴我和老师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老师对我个人的学术指导,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指正了我的学术错误,引导我走出了许多思想和学术方法的误区,我读博期间的每一份学术成果,尤其是这篇博士论文,都有着老师莫大的功劳。而老师给予我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帮助对我而言更是影响重大。在此,我必须对老师表示最诚挚的、铭记一生的感谢。真的谢谢老师!

感谢我的妻子,我在许多方面都深受她的影响,她改变了我的许多生存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她用她超前的意识和特殊的方式给予了我无数的支持,使我产生了奋斗的动力,让我在许多困难面前有了更多直面的勇气。家人为我所做的一切,和我应当去做而没有承担的一切,都让我心情复杂。岳父的默默支持、岳母的直接帮助,让宝贝女儿在爸爸妈妈都去读书的日子里有了着落,事实上,女儿诞生与成长的大量时间里,没有他们,就很难有我的学习和学业。为了学业,我难以完全尽到对老母亲的孝道,支持了我一生的大哥二哥三哥和姐姐继续奉献着自己对家庭的付出,让我愧疚不已。写作和修改博士论文时,母亲在电话中已大部分时间不能辨认出是我,却在挂电话前一句小满你要多回来看我,眼泪夺框而出,却只能承诺论文结束后归来。家,总是给人温暖,也让人有了必须履行的责任,我必须更多地去承担。

在浙大,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感谢范柏乃老师,他的许多提醒给予了我很多修改的思路,为我此后的研究安排乃至为我今后的学术道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要感谢曹正汉老师,飞机上的一路指导,给予了我许多方向上的启发,让我对学术有了更多的感悟,虽然学生愚钝又不勤奋因而收获虽丰却用起来的太少,但这段交流时常让我为自己的“不学术”而愧疚不已,或许,这种愧疚会引领我做更多的学术吧!要感谢蓝志勇老师,在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思路、文献等等方面给予的建议和指导,老师的世界级视野和水准,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帮助!

要感谢我的好朋友、同事和师兄李院林,没有你,我就没有进入陈门的机会,而一路相扶相助,我们的友谊,足以抵挡一切的困难,愿我们一生都可以如此的无话不谈!

要感谢的人和话很多很多,许多的老师,许多的朋友,当然还有上上下下那么多的同门好友:黄振威、张岚、梁耀东、周鲁耀、王柳、周盛、曹伟、毛益民、于洋、曾智红、徐露辉、麻晓莉、陈永杰、许天翔、钟俊弛……你们在我博士求学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给予了我各式各样的帮助,你们都是我人生的贵人,和振威在食堂吃饭讨论课题,跟周盛斗个嘴,请鲁耀帮个忙……这样的画面,会永远停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

还要感谢公管学院我们这一级的博士朋友们,作为班长,我没有带好头,倍感惭愧!所幸,和你们中的好多人交了好朋友,也愿常联系,多交流!

愿我博士路上所有相知相识相交的老师、朋友幸福快乐!


文/陈门博士

编辑/皇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