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成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动态

11月26日上午,2016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行。作为中国平安的一项长期公益项目,今年的励志计划共收到760篇论文投稿,并评选出122位学子获得本年度的45万元励志奖学金。13年来,励志计划共奖励5305名学子,颁发逾1800万元奖学金。



作为植根于高校学子的一项公益计划,今年的颁奖典礼基于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设置了一场辩论赛进行深入探讨。中国两所顶级大学北大和清华的优秀辩手,围绕“当专业与兴趣发生矛盾的时候,是该坚持下去还是该努力追求喜欢的专业”而展开,经过四轮激烈PK,最终反方北京大学辩论队持兴趣第一的论点在网友投票中胜出。


现场特邀嘉宾、《奇葩说》第三季奇葩之王、享有“辩论之神”、”宝岛辩魂“称号的黄执中更是在点评时妙语如珠:成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动态;七八十岁的人每天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成功。

 



1

清华辩论队:没有选对专业可能上吊



辩论赛刚一开始,主持人就介绍了背景与辩题:高考填报自愿时,很多同学在父母、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入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当专业与兴趣发生矛盾的时候,是该坚持下去还是该努力追求喜欢的专业?


正方清华一辩上场语惊四座:“在考虑自己的兴趣之前,要考虑社会的残酷。太多人因为没有选好自己的专业而流落街头、吃不饱饭,甚至上吊。其实作为一个成年人,选择专业时,面对父母、老师干涉的时候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提前说话。”这一说法立即遭到反方北大一辩的反击:“选专业的兴趣和平时生活的兴趣不一样,选专业是一生的事情,每个人在选专业的时候,他会想‘我是否喜欢这个专业’。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专业,洗脑式地坚持学下去没有必要。至于说一个专业没有选择好,最后会流落街头、上吊,这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专业被设置,有热门冷门之分,无非是就业待遇不同。而且一个今天热门的专业,未来几年未必热门。”

 


清华四辩以几个提问接连发起质疑:什么专业是热门专门?什么专业会在现在比较热门?双方持续唇枪舌剑,并未分出胜负。


清华二辩的表达则更有个人色彩: “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影响你的一生,所以要选热门专业。兴趣和职业是两件事,当它是一个冷门专业时,我的兴趣会被磨灭、会被改变”。


北大二辩直接反驳:“对一个事物的热爱不会导致放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今天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专业,而在我们自己的能力。在热门的专业也总有成为炮灰的人,一个人的一生有那么长的时间,而有些专业热门了几年就不行了。而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我们遇到困难,我们也会告诉自己:因为热爱,我们要继续走下去。”



2

北大辩论队:做出艰难选择的人,为什么不能被宽容?



在后续白热化的辩论中,双方继续就热门专业以及个人兴趣可能会变化展开鏖战。


清华三辩强调:“热门专业可能有更好就业前景。兴趣总会磨灭的。兴趣来源于一个粗浅的认识,来源于一个不确定的信息。在考虑专业时,家长们会帮你考虑柴米油盐,而那些鼓励你换专业的人其实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北大三辩以讲故事的方式打动听众:“热门也可能会变。我们今天争论的重点是我们值不值得为了一个可能的高收入去放弃自己的兴趣,并且去承担放弃的痛苦。兴趣是什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有一个同学是经管学院的,他想去建筑系,每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的选择都会自我怀疑,经常会哭着对自己说:很遗憾,这辈子没有勇气、没有运气去选择那个我真正喜欢的事情。这三年他过得很痛苦,这是何必呢?我们何必在他人的眼光和可能的高收入中,去放弃自己的兴趣呢??我们何必在遗憾中度过余生呢?”

 


清华四辩的辩论亮点落脚在“让专业回归专业,让兴趣回归兴趣”。


北大四辩继续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他在本队的观点上继续深挖:兴趣可以支持一个人不断精进。今天某一个选择可以让我们实现康庄大道,但是做出更难选择的人为什么不能被宽容?给他更多鼓励的环境?其实对于人生选择,概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成功了,两全其美;失败了,也会踏实自信。一个50岁的人为什么要去熄灭20岁的火焰呢?


辩论最后的网友投票结果是:反方北大辩论队,以较辩论赛开始前的票数微弱上升而获得最终胜利。



3

黄执中:现场连续发问十个“然后呢?”



现场特邀嘉宾、《奇葩说》第三季奇葩之王的黄执中在点评中直言不讳地提出:双方太快抵达终点。听辩论赛的时候,我们需要假设题目真的发生。但是辩论的人省力气,假设题目没发生。双方70% 时间争论专业未必热,现在热未必以后热。这种状况让观众觉得没挠到痒处。


关于成功,黄执中在最后的个人陈述时间更是提出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我们所谓的成功似乎是一个终点,一个标的。你选了一个热门的专业,你有比较高的收入,然后呢?如果我今天选择了一个有兴趣的工作,有兴趣的专业,然后呢?如果你不去进一步地说,然后怎么样,那么你所提供的解答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你为什么要做一个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如果只是因为要爽,钱也可以让人爽。他在现场问了十几个“然后呢”。

 


最后,黄执中用一个故事讲述了什么是成功:日本一位老数学家说,人类在数学这个领域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要达到这一领域的边界就已经垂垂老矣,要再往前走一步需要一个人是天才而且长寿,很幸运,我都有,但我也只能走到这一步。


黄执中说:打辩论要的并不是爽,而是我要知道的是自己能走到什么程度。成功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动态,你还知道我现在要干嘛。然后呢?如果你答不出这句话,我认为你就是失败的。我得到很多钱,我衣食无忧,然后呢?


“今天有些同学拿到奖,肯定不是一个过程的停止吧,而是激励你继续找到你的下一个目标。我认为这个才是成功,当你七八十岁的时候,坐在家里,你知道干什么,你就成功了。如果你只有三四十岁,你每天起床之后,不知道自己干什么,你就失败了。”



4

励志计划植根校园,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




平安励志计划颁奖典礼在掌声中落幕。从本次辩论赛来看,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教育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短板,正是这些问题、短板的存在,更凸显了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存在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颁奖典礼开始前,励志计划就联合北辰青年共同发起了“72小时互换专业”的校园公益行动,匹配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和各自感兴趣的专业,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并感受自己喜欢的专业。配对成功的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增加对彼此的专业的了解与认识,包括“做一次旁听生”:让一个同学为另一个同学直播一门课,了解向往的专业里的课究竟是什么样的;“交换信物,读一遍你的专业世界”:给对方推荐一本自己专业里的入门书籍或是热门书籍,为对方买下并寄出;“镜面生活:过一次你的生活”:分享各自所读专业的生活。活动推出后立即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总报名人数超过6000,凸显这次公益行动的积极效果。


大学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灯塔。大学及其大学精神对一个社会人文氛围的熏陶与滋养,往往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没有大学,时代的灵魂是不够圆满的。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曾说过,大学的目的就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也就是说,大学的使命重在培养会思考、有思想的公民,为世俗社会提供价值指引。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快节奏的当下,浮躁也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通病。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偌大的大学校园里似乎难以摆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少见,勤奋、坚韧、坚守之类的品质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媒体报道,一些大学论文造假成风,背后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央视新闻的记者曾历经两个多月的调查,“潜伏”进了多家论文造假公司,所揭开的造假黑幕令人触目惊心。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连续13年开展励志论文奖,为学子提供不断深入研究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奖学金,它的独特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与放大。显然,励志论文奖不仅会让参与者、获奖者受益,成为其求学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让一大批优秀学子得以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辐射效应,有助于校正高校里的浮躁心态,进一步营造高校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塑大学精神。或者说,它就是一座灯塔,将让更多人重新发现“励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