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仁爱杯征文:吉祥红火中国年(原平 张志华)

欢迎投稿

《原平故事》,原平人最该关注的公众号。

《原平故事》长期征稿,投稿附带相关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叙述古往今来大小事,关注城市乡村各色人;品咂苦辣酸甜生活味,说道春夏秋冬世间情。

邮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01

吉祥红火中国年
原平    张志华



年    味

春临冬去,迎新送旧,诸事围绕着一个关键词“过年”。

 

“过”的意思之一是:从此时到彼时。我们从年前一步跨到年后,不觉已是初七了,光阴之快让人实感栖栖不安。

 

年前到年后,对多数大人们而言,喜气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忙”、多少“累”,感觉这过年仿佛是被迫性和程序性的,而小孩过年那可是真正的其乐无穷。

 

“我们就是想回村过年,奶奶家过年最高兴!……”年前,两个小侄女坚持着自己的意愿,表达着向往回村过年的种种原因。全家人众口齐赞,全票通过。

 

其实,我们全家只有2016年春节在原平城里度过,也是我成家之后第二次在城里过年。原因都是因为搬了新家,按老习气,新家过年必须有人住,要热闹才最好。

 

依然是其乐融融十三口人,依然是丰盛的佳肴美味,但城里的年与村里的年感受却大不相同。城里的年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总觉得有乐而无趣。

 

在城里过年,省事不少,我们一口一个:“买!买!”,劝着婆婆让坐享清福,反正这年头,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从扫家雇家政,到吃喝玩乐都以花钱办事为好。

 

不料,过完年才明白,这一省事便失去了很多“年味”。

 


在村里过年,大部分年货都要自己做。当城里人还投入在紧张的年尾工作中顾不上理会年的步步紧逼时,村里已经家家户户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了。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安排着日子开始张罗蒸花馍、供,炸麻花、油条,压粉、做豆腐,还要生豆芽等等。

        

点画了色彩的花馍馍透着日子里的喜庆和吉祥,现粉、现豆腐以及各种亲手做的美食整香飘四溢。正是天寒地冻之时,这些都可以提前做好存放。

 

其次,除了抽个空闲进城给大人孩子置买过年的新衣服和日用品,还要择个三六九的吉日,扫家、糊窗、擦玻璃,除旧尘添新容。

       

城里人尤其爱干净,对卫生要求较高,扫家一般要请家政才行,一是楼高玻璃外侧够不着,二是屋里的壁纸和瓷砖面积大太费劲,再加上灶具、电器等都要清洁一新,以及角落旮旯也要一尘不染。如果这些活都自己干,那过年简直就成活受罪了。

       

相比之下,村里的老房子打扫起来简单多了,白灰粉刷过的墙壁也不必每年刷新,只用鸡毛掸子挂一挂墙角的尘网,撕掉旧的窗户纸,清除一下窗框上面的旧残渣灰尘,然后往对应的窗格上刷一层浆糊上新的窗花,再糊上一层白麻纸。最后往墙上一张年画,炕上换一块新漆布,一把笤帚一块抹布清洁完毕,屋里屋外就分外地亮堂起来,越发有了过年的样子。

 

      

忙完这些时也就到了年根,又开始做红烧肉、烧豆腐、炸丸子、炸酥肉、炖骨头、炖鸡等,连卤猪手都是自己做。炭火炉烧的通红,被溅出的油滋润的漆黑油亮。猪羊肉是同村人杀了自家喂的猪羊后买的,买回后先放在院子背阴处冷冻储藏。小雪杀羊,大雪杀猪,这顺应节气的做法自有其道理。

       

不过,城里的很多人家是不操这份心的,现吃现买,生的熟的随时可以买到,或者是村里的妈妈或婆婆做好了带些回来。

       

整个腊月的忙碌只为过年这几天的团圆热闹,可我们总是在城里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下午才能载着满车的年货回家过年。记得有一首歌里唱到:“回家感觉真好!”是啊,回家真好!有娘亲亲的呼唤,有孩子们暖暖的拥抱相迎,有欢声笑语驱散多日的疲惫。晚上,媳妇和婆婆睡在一个大暖炕上,静心畅言,谈谈孩子、谈谈过去或将来,感觉无比的安稳踏实。           

        

年 三 十

掀开花粉色的窗帘,已是晨光微熹,乡村的景色使人愉悦,起炕将花被褥高高叠起,遮了红布单。阳光一如既往地涌入屋内,崭新亮丽的牡丹墙画与炕上的花漆布闪烁着喜气的光芒,日子明亮而美好,这便是大年三十了。  


在村里过年最能体验到中国年的隆重和喜庆,也会懂得更多的讲究和忌讳。

       

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将用最神圣庄严的仪式、最吉祥喜庆的步伐跨入新的一年。

 

在村里,这一天是没有半点闲功夫的,简单的早饭后,最要紧的是在火炉上熬浆糊,浆糊要用白面,粘性好贴上的对子牢靠;同时,家里的男人们先要撕掉旧对联、剐蹭掉旧的浆糊渣;如果家里人手多,贴对子与垒旺火可以同时进行,但贴对子前要先将院子打扫干净,以免对子上沾了尘土。

     

写着吉祥语的大红对联一幅接一幅贴起来,所有的祝福都在这喜气的对联中顺口而出;每扇门上都贴了大大的“福”字,迎街的大门两侧也高高挂起一对红彤彤的大灯笼;黑亮威武的炭旺火顶上压着“旺气冲天”,感觉再寒冷的天也挡不住这红火喜庆的场面。

 

       

现在农村人手头都富裕了,也时兴买对联,记得从前父亲总要去村供销社买几张红纸,请村里有文化的人帮忙写对联,对联上的祝福词也是先生现编现写。

       

城里人相对而言所用对联较少,现在也不用浆糊,胶带一粘即可;住楼房也不用家家垒旺火,梳洗打扮、备好水果美味、包好饺子就只等熬年了。

        

三十午饭是很有讲究的,十里乡俗不一般,城里和村里也是不一样的,有吃糕的,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升;有吃糖饼的,希望来年事业圆圆满满、日子甜甜蜜蜜;吃面条的,祝愿好运长长久久;吃包子的,是要将一年赚到的钱财包起来;当然也有不讲究的,想吃啥吃点啥。婆婆村祖传下来是该吃红面鱼鱼的,称作“穿钱鱼鱼”,要年前吃一半留一半年后再吃,意味着将上一年的好运财运与下一年串在一起。

 

 

熬年、接神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三十晚饭必定是吃饺子,“吃过年夜饭,守岁到零点”,吃了饺子好有精神熬年守岁,“熬年”和“守岁”都含有对逝去光阴的留恋之情。

      

在村里过年,仪式感和神秘感很浓,这一天晚饭前必须先请神。请神是在家里灶台上的灶君爷面前和院子里每个神位面前点着两支红蜡烛和三支香火,磕三个头。

       

请下神吃过饺子就是除夕之夜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水果干果、看着热闹的春晚,一同谈笑风生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能熬通宵的人很少,零点的钟声响过,实在困了也得休息,但这一夜不能睡得太结实,因为还要发旺火接神。

 

         

接神仪式比较隆重,一般是初一凌晨的三点到七点举行,也有参考老皇历的,可得知几点为吉时。仪式的首要任务是发旺火,据说发旺火接神越早,来年就会有更多的旺福旺财。发旺火要由家里的男人进行,为了讨个好口彩,发旺火的人先要问:“发不发?”家人回答:“发!”然后将旺火中心的柴火点燃,火苗便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向上燃烧起来,小院在跳动的火焰中闪烁着红光,春联也更显喜气了。接神旺火越燃越旺,人的心也旺气起来,发旺火的人又会大声问:“旺不旺?好不好?”家里人就会立刻回答:“旺的很!好的很!”火苗也似乎更加呼呼着冲向天空,恰如对联“旺气冲天”。这时候,大红炮、小鞭炮、花炮此起彼伏,从各家的院落升起,满天红光熠熠、百花齐放。

     

此时此刻,仿佛神就在我们身边。

      

农村人不会忽略每一个好的兆头,这时侯会拿一个供馍在旺火上烤,烤好的馍外脆里香特别好吃;还要抱一个又大又圆的南瓜从旺火处滚动回屋里,边滚边反复念叨着:“金元宝银元宝,大大的元宝滚进来”。相传吃了这两种吉祥的食物会身体健康、财源滚滚。

 

        

接下神以后的仪式是供神,供盘里摆放着供花馍、点心水果、糖等,象征着团圆、平安、健康、快乐、甜蜜……还有一张写有“供奉一切众神”的黄色神符。供神仪式一般是由母亲进行,先将供盘放在院子正房位置点有蜡烛和香的神位前,然后点燃预先折好的三色纸,待充分燃烧后,磕三个头敬神,并同时许愿。

       

从除夕天黑到初一凌晨之前,除摆供者外,女人是不准出院子的,不能往院子里泼水、扔东西。因为众神要降临人间,做这些是对神的不敬,因此,天黑之前要洗漱和打理好需要外出的事情。

 

        

回忆起2016年的此时,城里也是炮声齐鸣、万家灯火,听起来炮声比炒豆子都稠密,但透过玻璃望去,多数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居住在高楼大厦里,门对门、窗对窗也不怎么熟悉,关起门来各过各的,楼下谁家在响炮也不一定知道。不像村里,“瞧,那是你二大爷家的烟花升起来了”,“哎呀,那是你婶子家的二踢脚蹦起来了”,初一早上,一听炮声就知道邻居谁家最早开饭了。

 

大年初一

初一是一年的起点,北方的习俗是早饭必须吃饺子,因为这时候正是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交替之时,吃饺子就是有“更岁交子”之意;同时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因此寓意着招财进宝。饺子里还要包钢镚儿,吃到钢镚儿预示着福气大,来年会有好运,这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说明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饺子不必像过去的年代一样因为穷舍不得吃。

       

村里有些人家和我们家一样初一早上是吃斋饭的,“把斋”,纯粹的素、素馅饺子,表达对神真诚的敬意。

 

       

初一的主题是拜年,除夕夜无论熬到几点,初一早晨都不能睡懒觉,否则,亲戚朋友来拜年了,自家还锅没刷脸没洗,这也是一忌讳的事项。

       

这一天早饭后必须换上新衣服去本家亲戚和朋友家拜年,平时因工作忙见不上面的过年都回来了,相见后免不了要相互问候道喜一番,诸如:身体好吧!事业顺利吧!孩子毕业了吗?工作了吗?工作如何、有对象了吗等等关心寒暄之类的话,走的时候要说:恭喜啦!祝贺啦!以后要多回家来啊!……不管去了谁家,都是笑颜相迎,摆着好烟好茶、糖果干果招待客人;此外,亲近的长辈要给孩子们准备红包,叫“压岁钱”,压岁钱寓意着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度过新的一年。

      

现在,孩子们道声“过年好”,就能挣到几百元的压岁钱。听母亲说,他们小时候要毕恭毕敬地磕响头才能拿到五分或一毛的压岁钱记得我们小时候不需要磕头也能拿到五元到十元的压岁钱。现在经济状况好转,压岁钱额度也成正比上升,城里和村里的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大都是上百元的。

 

  

初二、初三

在农村,初二除了走亲继续拜年,还有一个重要仪式是去游喜神,得知喜神在哪个方位,全家人便相跟着朝哪个方向去游喜神,去了响几个大红炮,返回时捡几根柴,寓意着“捡财”,希望新的一年财运亨通,万事顺意。

       

初一至初三也是有很多忌讳的,比如说不能喝稀饭、不吃粗粮;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如果遇逢九,这三天不能出门;不该去外面赌钱,如果输了会影响一年的财运;还有不能说坏话等等。 不过,智慧的人们总有变通的方法,没有稀饭可以喝元宝汤(元宝就是从旺火跟前滚到屋里的圆形大南瓜),粗粮细做了也可以吃,自家人也可以一起小赌几个回合,叫做“肥水不外流”……。

 

       

还有一项忌讳是女儿和外甥这三天内尽量不要回娘家和姥姥家,实在想回,至少也得过了初二,因为不允许见娘家的旺火,据说是对娘家人不好。如果是独生子那就无所谓了。

       

说起外甥女不能在姥姥家过年,就想起了我小时候,年三十还赖在姥姥家不走,三舅拿笸箩绕院子追着吓唬我,说不走就要扣在笸箩底下过年。看见三舅动了真格,我才悻悻而去,让三舅无法容忍的是,初一一大早,姥姥的旺火还在燃烧,我就又溜了去,三舅是恨得打不得,姥姥只好纵容地说:“娃娃不懂事,不知者不为过嘛”。就这样俺就又赖下了。

        

如今,那个不当自个儿是“外人”的稚气女孩,已经被“年”塑造成一个不惑之年的生活舵手。

 

年    感

年,是将我们的一生分成线段的那些点,我们要把每一条线段用生活的颜料染成五彩斑斓的色彩, 而生活是不能省略的,就像这“年”,一省略便会失去很多乐趣。

 


 张志华,就职于原平市社保中心,业余时间爱好阅读、写小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蓝字:

我的婆母我的家

故乡,我永远的眷恋

你妈喊你回家吃鱼鱼哩

原平人最喜欢的100个原平故事

 “东大·仁爱”杯《原平故事》首届征文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