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再造,师恩永铭!写在博士毕业论文后的“致谢”

“蜀山医馆”并非实体医馆,而是汪剑中医博士所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以分享中医医案为主要内容。请点击上面的蓝字“蜀山医馆”,再点击关注。同时欢迎全国各地中医同道赐稿!







我是幸运的,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2005年考研的时候,有幸成为老师的弟子,成为我一生最为重大的转折。那一年,校园的七里香盛开着,最流行的歌曲也是《七里香》。当年的场景永远在七里香淡淡香味的记忆里。

 

老师成为了我的硕导,后来同时也成为我的博导,可以说影响着我未来人生发展的方向。2008年写硕士毕业论文和2013年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文末后的“致谢”都是我最珍惜的部分,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论文文末一篇小小的文章中感谢老师。

 

老师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恩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感恩自己的老师和母校。这里把这篇小小的“致谢”记录在这里,以铭杏林师恩。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年5月

 

 

博士研究生:汪剑

博士生导师:和中浚 研究员

博士论文题目:黄庭镜《目经大成》研究

论文答辩时间:2013年5月

 



(永远的记忆!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二桥校区一教青翠的巴山虎)



致谢

 


有幸列入恩师门墙转眼已经八年了。在这八年间,完全得益于我的恩师全国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和中浚教授的无私指点,我才能前后两次顺利地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业。

 

追忆往昔,时光仿佛倒转到2005年4月晚春的一天,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二桥弥漫着七里香芬芳的九九园中,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一生的恩师。老师性情谦和而学术功底深湛,第一次见面,便被老师深厚的学养所折服。

 

此后的数年学习中,在老师的指点引领下,我在中医学术方面的眼界渐渐得以宽阔了起来。数千年的中医古籍文献似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恩师为我一一揭开,展现在了眼前。

 

2008年,硕士毕业后,我远赴地处滇南大地的云南中医学院工作,从事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古籍文献的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工作。工作期间,虽然与老师远隔千里、山长水阔,但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老师对我的指导从来未曾间断过。

 

科研课题的申报、学术上的疑惑、教学工作上的困难,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我启发,不顾自己工作上的繁忙,为我修改一份又一份的标书、一篇又一篇的论文。每当我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老师总是为我加油打气,鼓励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了在学术上能再次得到老师的耳提面命。2010年,我第三次重返母校,攻读博士学位,幸运地成为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届博士生。这期间,老师主持了“国家第三批中医古籍整理项目”中三十部古籍的整理任务。

 

出于信任,老师将此次需要重点整理的十余部眼科古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也是字数最多的一部——《目经大成》的整理研究工作交给了我,同时以此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以我目前的学术功力,要想较好地完成此次《目经大成》的整理研究工作,毫无疑问,压力是巨大的。然而,有老师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目经大成》的整理任务也就一天天地深入了下去,最后形成了此篇博士学位论文。因此可以说,这篇十一万字的小文就是这三年博士研究生历程的见证,饱含着恩师的教诲叮咛。

 

三年的博士学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如果说硕士的三年是小草萌芽,那么博士的三年就是小草向着太阳生长,而土壤和阳光就是恩师给予我的最丰厚的学术养料。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实践的学问,同时也是“学”与“行”结合的学问,需要学有根柢。

 

在2005年跟随老师学习之前,虽然我在四川省德昌县中医院已经有了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积累了一些临证心得,然而在面对一些复杂疑难疾病的时候,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虽然那时候就一直习惯于在中医古籍中去寻觅答案,但常常苦于不得读书要领。

 

前后三年的硕士和三年的博士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沉潜于浩若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努力汲取着中医学数千年沉淀下来的营养。

 

直到这两年,突然感觉到自己在中医临床方面,相对过去似乎豁然开朗,中医临证之“眼”越发亮了起来。这一切是古籍与临床结合所赋予的力量,是老师给我的教导所促成的。

 

例如,2006年老师为我讲述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故眼科大家陈达夫先生的《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刹那间让我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一道光明的闪电。此后,我就在“六经为百病立法”法则的指导下,到临床上去不断地实践着这一信念。

 

又如当年老师为我娓娓讲述“玄府”理论、郑钦安学说、历代眼科文献源流、古印度医学,都深深地启发了我的思维。每每回想起这些年跟随老师的学习,仿佛就是一场脱胎换骨般的再造。向恩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还要感谢“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硕士、博士期间,有幸两次跟随郭老门诊,有缘钦仰我校前辈的大师风采。还有各家学说教研室的宋兴教授,宋老师是中医临证高手,博士期间跟随宋老师门诊,使我在临床上获益良多。

 

还要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杨宇教授、张琦教授、陈钢教授、李继明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兴伊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还要感谢王丽、周兴兰、梁海涛、唐瑛、郑秀丽、金钊、左甲、王虹等各位同学和王缙、姚淑煌、余祖年、黄蕊、吕凡等几位师弟师妹的热心帮助。

 

还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也要感谢凉山州二医院四川省名中医刘兰华主任医师,还有我曾经工作过的四川省德昌县中医院的各位老师和同事,你们是带我迈入中医临床之门的永远的老师!十多年前在西昌、德昌的临床工作经历,是我毕生的宝贵财富。

 

最后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父母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不管是我遇到成功抑或者是挫折,他们都永远鼓励着我、陪伴着我,他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父母之恩重于山!

 

还有妻子靳霞,多年前我们一起从母校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一起来到昆明,一起打拼,一起工作,一同携手奋进。在我攻读博士期间,妻更是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支持着我完成了博士学业。

 

更由于妻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毕业的中医眼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又为眼科白内障、临床视光学方向的主治医师,因此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不少眼科临床问题都与她进行过细致讨论。

 

我学习中、工作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收获,都饱含了我的老师、我的亲友的宝贵心血和辛勤汗水!再次致以真诚的谢意!



2013年5月7日





 




作者简介

 

汪剑(1979-),男,四川峨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于云南中医学院,主讲《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坐诊于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主诊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以发扬扶阳学派郑钦安扶阳心法、易水学派李东垣脾胃学说,并结合伤寒六经辨证为临证特色,擅长运用扶阳法、理脾法治疗临床疑难病证。

坐诊地点: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昆明市尚义街与白塔路交界处)。周二、周四晚上,周日上午、下午。




关注蜀山医馆,请扫描或长按下图二维码

欢迎原创文章,投稿邮箱:810451256@qq.com




推荐一个文学方面的公众平台,请关注“缘来页友文学社”,扫描或长按下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