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诞生在中文系

一位95后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家长问出以下问题:孩子们可以参加哪些实习?应该考取哪些证书?就业出路在哪里?或许是家长过虑了,或许是大学生自己就有困惑。读了中文系,能干什么?的确是个问题。

 

中文系学生,80年代曾梦想当作家,90年代曾梦想当记者,都想着改变世界。他们书看得比较多,问题想得比较多,书卷气比较浓,能量比较正,那时候提倡“薄致用而重求是”,大学生活就是小城故事+象牙塔,安安静静地读了四年,抱着“此时不读,工作后没时间再读”的想法。

 

当年,中文系学生有时给人“酸”“迂”的感觉,甚至有点“文艺颓废”“愤世嫉俗”,纵能“吟风对月”“才高八斗”哄哄学妹,文弱起来却“百无一用”。这自然让人担心啊,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办?

 

不过还好,今天,步入中年的他们,各行各业都有,过得还算和谐,也并不后悔当初的专业选择。他们都有推敲字句的习惯,能说会写,尽力雅致着自己周围的语言生活。

 

刚才说的是60后、70后、80初的中文系大学生,至于80末和90初的情况,还是让新人来告诉您吧。



 





我们,诞生在中文系!



张 琦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读研的三年中,每年六月底,我都会作为母校的本科招生志愿者,到高中去,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作为中文系的学姐,与高中的学弟学妹们交流学校和专业时,发现不少考生和家长对中文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误解,认为中文系门槛低,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实用性不强,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如理工科,导致就业难,压力大。

 

我读了七年的中文系,专业领域上不敢说造诣有多深,但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有一点自己的理解,遂成此文与读者交流分享。

 

中文系全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系(其实主要是汉语言文学系,有的院校能开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有的大学以“系”命名,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有的则以“院”命名,如南京大学文学院。院系下设的专业大致相同,本科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文秘、戏剧戏曲艺术等,核心专业当然是汉语言文学。

 

学习的课程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要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学和语言。



学科代码和学位服标识

 

顾名思义,文学就是偏重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点、艺术手法的研究,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属于此类。

 

语言学则是对语音、词汇、语法做精细透彻的考察,语言学概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等属于语言的学科。

 

研究生专业是在本科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化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中华典籍,卷帙浩繁;世界名著,数不胜数,想要都读完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进行专业学习呢?其实大可不必着急,读书是有选择的,中文系学生也不是穷尽书海。专业课老师一般会开出书单,照着书单一本一本读就是了。

 

读这些专业书时,会碰到感兴趣的主题和方向,再找来相关书籍来拓展思考,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能打通。既博又专,才是最有效的目标。作品本身是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作品支撑的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直接看原著。

 

若是毕业后打算就业,读书之余,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象牙塔里虽美好,终究要走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身需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在象牙塔里是空想不出来的。如果对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摸不着头脑,可以选择一些至少不讨厌的工作岗位去实习。多一些尝试,才更容易找到真正喜欢的职业。

 

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大致可分为深造和就业两个方向。继续深造可以在国内高校、、研究所等,也可以选择出国留学。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错,“万金油”的比喻虽有暗讽之意,但也反映了就业是多方位和宽领域的。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

 

传统职业如教师、记者、编辑、公务员,都是不错的选择。若是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考一下教师资格证也并非难事。记者不仅要求文笔出彩,更看重对社会热点的敏锐判断和前瞻预测,更不可忽视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毕竟要能承受外出采访的奔波劳顿,脑子要转得快,身体要扛得住。编辑呢,主要和文字打交道,要坐得住,基本功得扎实,还要就选材和内容与作者反复打磨,需要良好的策划和沟通能力。

 

此外,可供中文系学子考取的公务员岗位并不少,机会是有的,就看你能否凭借自己的行政事务能力、公务写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在千万公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了,而这三大能力都重在平时的养成。

 


江苏师范大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兴领域及职业,在房地产文案策划、新媒体策划运营等岗位上,都可以见到中文人活跃的身影。这些全新的职业需要从业者紧跟时代潮流,洞察最新的社会热点和需求。技术方面则要熟练掌握摄影、摄像、制图、动画、PS、H5、以及公众平台运营等技能,可以说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问读了中文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知识,我想应该是内心的充实和丰盈。通过体验书本中勾勒出的他者的文学世界,我们反观自己的人生和现实社会,思考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最终指向理想生活的命题。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两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以功利性目的为驱动的;价值理性则追寻内心的意念,遵循自己的价值判断,是一种无条件的价值。

 

将中文斥之为无用和廉价,是工具理性思维的结果,是将中文当作技术,以赚钱为唯一标准。而中文确是每个国人都应具备的素养和底蕴,尤其在快节奏、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强调中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恢复大文科的地位和尊严,更在于为每个人、为社会提供一种真善美的标杆,树立永恒不灭的精神向导。

  


南京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书香四溢。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耳濡目染接受文学典雅语言熏陶的结果,是长期沉浸在中国语言文学世界所历练的博大胸襟和不凡气度。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文系的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又博采众长,吸收西方文学精华,自然有责任将美丽中文传承下去并传播出去,将中文和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正如老一辈学者、《读中文系的人》的作者林文月所说:“我们虽然钻入古籍之中,却不至于暮气沉沉,我们是一群充满自信与朝气的传统文化之传递者。我们明白自己肩负着神圣而严肃的责任,我们也有弘毅的知识与勇气。”

 

中文系的男生风度翩翩,仪态万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中文系的女生优雅端庄,智慧灵气,笃定从容,不卑不亢。

 

广义的文学(包含语言)就是人学,她是由人创造、为人所有、服务于人的。我们伟大的中文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文学之于我,就像一坛陈酿佳酒,我乐在其中、醉在其中,终身受益其中。

 

 (作者系新入职高校教师,文艺学硕士)

 





中文专业没变!学生们没变!无悔的选择没变!核心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和研究力的训练仍在进行。


学弟学妹们少了些理想化,多了与时俱进,饱含着时代的新气息。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更有经世致用的精神。我放心了。您呢?



90年代中文系大学生的课程论文,现在还手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