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王宏林教授的两篇研究论文,揭示微小RNA miR-3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近日,《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同时在线发表了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王宏林教授课题组的两篇研究论文。论文题目分别为“MicroRNA-31 Negatively Regulates Peripherally Derived Regulatory T Cell Generation by Repressing Retinoic Acid-Inducible Protein 3”和“NF- B-Induced MicroRNA-31 Promotes Epidermal Hyperplasia by Repressing Protein Phosphatase 6 in Psoriasis”。这两篇论文分别揭示了微小RNA(microRNA,miR)-31在多发性硬化和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器官发生了免疫应答并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目前,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约占人群的5-7%。其中,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银屑病(Psoriasis)由于高致死率或反复发作、需长期服药,成为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研究热点。MicroRNA是一类短的非编码RNA。它们通过靶向mRNA抑制靶基因表达,发挥重要的转录后调控作用。近来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中存在异常microRNA表达,提示microRNA可能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博士研究生张凌云等在导师王宏林教授的指导下,发现在CD4+T细胞中条件性剔除miR-31,可以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小鼠模型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进而减缓多发性硬化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iR-31通过靶向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中的Gprc5a的 3‘UTR 区域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他们通过Gprc5a-/-基因敲除小鼠的活体研究,发现 Gprc5a 缺失后,na?ve CD4+T细胞向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并且会加重多发性硬化病的发生发展,提出miR-31可以通过靶向Gprc5a负向调节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这一发现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新机制,可能为包括多发性硬化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在另一项研究中,博士研究生严莎、徐臻尧、楼方舟等在导师王宏林教授的指导下,发现在银屑病病人和银屑病小鼠模型中,表皮中高度活化的NF-B信号分子促进角质形成细胞中miR-31的转录进而使之呈现高表达,高表达的miR-31直接靶向作用于细胞周期负向调控元件Ppp6c,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分裂加快进而过度增殖,从而促进了银屑病皮损区域表皮增生的病理过程。通过在小鼠表皮中条件性剔除miR-31,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减轻,表皮增生状况缓解,真皮炎症细胞浸润数减少。因此,miR-31也是银屑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这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1330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编号:91029730)和科技部“973项目”(编号:2014CB541905;编号:2012CB917100)的资助。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小医生Joy,与您共享医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