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科举名落孙山,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一直以来,能够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一流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自己的论文,是多少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成就。但是你知道么,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就曾有人在《Nature》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这个人甚至于都没考上秀才。他就是中国近代科学史的启蒙徐寿,换个时髦的叫法,他就是晚清科技总设计师。


不要看到清代,就想当然的以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愚昧不堪的。这个徐寿身上可是有许多第一的称号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第一艘军舰、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第一场科学讲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批化学翻译本...,这只是覆盖面,都简直中国版的达芬奇了。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徐寿,号雪村,不要联想到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雪村啊喂。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没落地主家,自幼丧父,所以母亲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以期望徐寿能够取得功名,讨个官做,重振家族声望。但是就是这个自幼聪慧的徐寿,最后竟然连个秀才都没考上。这一打击让母亲在不久后就去世了,而也是从这之后,徐寿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开始寻求一种能够“经世致用”的真知识。


于是为了打开科学的大门,徐寿涉猎十分广泛,音乐、几何、机械、医学、电学,甚至于矿产等门类。由于当时并没有专门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所以徐寿也只能翻越各种科技著作,进行自学。为了求实,他还曾经自制过指南针、炮用象限仪、甚至是结构及其复杂的自鸣钟。


除了机械,徐寿更是研究制造出了众多古代乐器。有一次,徐寿正在帮人修理七弦琴,他那精湛的手艺和非凡的谈吐,立即吸引诸多关注的目光,这其中就包括举人华翼纶。这个时候的华翼纶正在为给自己的小儿子华蘅芳(青年数学家)找不到老师而苦恼,就这样,经过介绍,徐寿和华蘅芳结识,二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最终成为忘年交(徐寿大华蘅芳15岁)。

左徐寿,右华蘅芳


后来徐寿在上海寻觅得一本最新编译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博物新编》。得到这本书后,徐寿便开始一边专研,一边动手实践验证书中理论和相关数据。他为了研究书中关于蒸汽机原理的介绍,甚至于还跑到洋人的轮船上,探究其造法。很快,徐寿的事迹传到了洋务派曾国藩的耳中。曾国藩马上就把徐寿聘到安庆机械所。1862年4月,进入安庆机械所的徐寿,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自制轮船。


在当时的大清,想要自制轮船简直痴人说梦,但是白手起家的徐寿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轮船的核心部件蒸汽机的原理,徐寿早已烂熟于心;而没有相关零件,徐寿则自己依靠锉刀一个一个的锉出来。而徐寿的忘年交数学家华蘅芳则在测算,绘图等方面也给予徐寿不少帮助。3个月后,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诞生了。两年后,完全国产的“黄鹄号”蒸汽船诞生了。随着轮船的诞生,徐寿的名号在当时的科技圈可谓是响当当了,甚至于都惊动了同治皇帝。同治皇帝更是钦赐“天下第一巧匠”的匾额,以资鼓励。后来,,在那里,又为清政府制造出了第一艘军舰“惠吉号”,为近代海军军事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满足于仅仅制造机械的徐寿,又开始翻译整理外国科技资料文献,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近代化科学发展铺平道路。就这样,一干就是17年,十几年里徐寿译著书籍137部,约290万字。这些翻译著作中,化学著作的翻译尤为著名。在这些翻译著作里,他将化学中的各分支、有机、无机、化学实验方法、实验仪器等都完完整整的引入了我国,翻译的书籍更是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化学教材课本。


现在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名称,都是得益于徐寿的翻译。徐寿选择用罗马音的首音(或次音),找到同音字,加上偏旁,用于化学元素的译名。


为了更好的传播科学,徐寿联合傅兰雅等人于1875年,在上海创建格致书院。这也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传授科学知识的学校。在开学校的同时,徐寿还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在上面征集发表最新的科技著作。


除了在本土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之外,徐寿还多次向国外科技期刊投稿,这其中就包括《Nature》。这篇发表于1881年的文章《考证律吕说》,也是我国第一篇在《Nature》上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那时候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Nature》编辑都评价这“非常出奇”。


三年后,徐寿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就是这个连秀才都没考中的人,不求达官显贵,一声都致力于我国先进科学的引进与传播,打开了我国近代科学探索的大门。


唠唠历史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 发掘不为人所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