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成为歌手的浙大80后教授,在Cell发表重要研究论文

点击上方关注科研充电第一站!


上周(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月23日凌晨,浙大科研再获重大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郭国骥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研究论文


郭国骥团队自主搭建了一套完全国产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对小鼠近50种器官组织的40余万个单细胞进行了系统性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构建了首个哺乳动物细胞图谱。该图谱中涵盖了哺乳动物体内的各种主要细胞类型,并对每一种器官内的组织细胞亚型、基质细胞亚型、血管内皮细胞亚型和免疫细胞亚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绘制了一幅精美的“细胞地图”!


单细胞组学技术使我们能够从单个细胞的水平上更为精确地解析细胞的分化、再生、衰老以及病变,但这项技术存在着成本高、精度低的问题。因此,郭国骥团队设计出了基于琼脂糖材料的高通量单细胞捕获系统。以此为基础研发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在提升现有单细胞技术精确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单细胞测序文库的构建成本。



同时,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小鼠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以及小鼠细胞图谱网站(http://bis.zju.edu.cn/MCA/)。该网站不仅拥有互动性的数据展示和基因搜索界面,还提供了强大的单细胞数据比对系统。任何单细胞表达谱数据都可以通过单细胞比对分析,寻找到它所对应的细胞类型和来源。


在《CELL》的审稿过程中,三位评审专家对这项工作一致性地给出了“impressive”的评价。业内专家认为,郭国骥团队所构建的Microwell-seq技术平台,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必将推动前沿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基础科研和临床诊断的普及和应用。小鼠细胞图谱的完成也将对下一步人类细胞图谱的构建带来指导性意义,并惠及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血液学和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Lead Contact)郭国骥教授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8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引进并全职回国,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郭国骥教授团队合影


有意思的是,郭老师在音乐方面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才华。熟悉他的朋友经常会调侃郭老师,说他明明可以进入娱乐圈当原创歌手,却偏偏把学术又做得这么好。




郭老师在“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有自己的主页,该主页上有他早年创作录制的多首原创音乐。并且当年参加“武汉高校原创音乐比赛”,还挤进总决赛,进入了前十强。后来也曾有演艺公司找他签约,但是经过仔细斟酌,他决定把科学研究作为人生目标,而将音乐视为自己一个兴趣爱好。


把科学研究当作人生目标,而将音乐视为自己一个兴趣爱好。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0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任达纳法伯癌症中心及波士顿儿童医院Research Fellow。2014年入职浙江大学医学院。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现任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转化医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会委员。


其主要利用单细胞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手段来研究干细胞的分化路径和分化机制,开辟了单细胞系统生物学新领域。建立并优化了高通量单细胞定量PCR的基本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分析手段。在胚胎期干细胞系统和成体造血干细胞系统中发现了谱系基因预表达的现象,解析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阐明了其对干细胞终端分化的影响。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IF=32.5),Cell Stem Cell(IF=27.5), Developmental Cell(IF=14.2)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总影响因子150分,总引用率600余次



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后期间,郭老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直到现在也还是在做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其实他博士后导师的研究兴趣和他想做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但他成功的说服了他的导师,让导师支持他的想法。结果在单细胞分析技术和干细胞领域的长时期积累,逐渐的形成了一定优势。”


他说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还需要善于协作、沟通,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他说自己的特点是喜欢思考,有时吃饭睡觉的时候也在思考课题相关的问题。排除其它干扰,沉下心来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加坡读博期间,会经常主动和不同的教授沟通想法。每个人钻研的领域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你觉得这个方向比较有意思,其他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多和他人沟通,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自己储备的知识有限,而产生自卑的想法。但千万不要放弃,时间久了,肯定会有很大收获。


其实之前也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研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坚持决定回国发展。首先是考虑到日益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其次我也希望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同样的成果在自己的祖国做出来会比在国外做出来更有意义。郭教授坚定的语气,以及眼睛里留露出的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美好的未来以及浙江大学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生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不确定。爱好,契机,一刹那的念头;成功,失败,转瞬间的得失,都有可能导致人生轨迹的转变。郭教授敢于坚持自己,有智慧又善于思考,注重沟通与合作,终于在学术界站稳脚步,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文章整理来源于:公众号募格学术,青塔、BioArt、浙大研究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