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博士学位论文的几点体会】

注:10年前博士刚毕业时草成,有用没用,算是亲历者说吧。


如何做好博士学位论文?每个导师、每个做过的人都会自己的深刻见解。在此,我也凑成几条肤浅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受专业所限,我的体会很可能对其他专业的人不适用。


1.珍惜做论文的机会


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博士学位论文是其一生学术的颠峰。这种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博士学位论文的确是学术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很难找出35年的大块时间,心无旁骛地做研究。其二,导师的指导,名家的点拨。其三,能有许多的高水平、趣味相投、不同学科的伙伴相互交流,相互启迪。因此,做论文是出成果的好机会,提升理论思维水平的好机会。做完论文,看问题的深度、广度、思维模式和方法、研究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甚至是本质性飞跃。因此,做论文是苦差事,也是一生难再的好机会。只有不畏难、不畏苦,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才能做出好的文章。


2、时间上走在前面


要想做出好论文,必须要投入大量时间,要尽早选定题目,进入状态。只有时间充足了,才能把做论文的每一步走扎实。当然,这个题目是较为宽泛的大题目,是相对明确的研究问题,不是不能更改的论文标题。从03年刚进暑假选定福柯哲学作为大题目到055月交答辩稿,我的论文做了差不多2年时间,感觉时间上比较紧张,必须按照时间表往前“赶”。

站在前人的肩膀人,才有突破的可能。要给足收集资料的时间。边收集、边整理,对资料做出初步分析和综述研究,把握研究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收敛兴趣点,初步明确小问题。我专门用了半年收集、整理资料,基本上把所有能收集的与福柯哲学有关资料都找到,包括其中有章节讨论福柯的非专门性著作和收有讨论福柯论文的论文集。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工作直到论文做完都一直在继续。进入研读、写作、修改阶段后,随着论文的小题目即福柯哲学主体问题的明确,收集的资料主要集中在与主体研究相关的领域。

研读资料我花了大半年。研读要有主次、轻重之分,资料往往浩如烟海,全面收集不等于要全盘研读。根据资料整理的情况和小问题的选择,有选择地研读,有的要囫囵吞枣,有的要穷根究底。对于关键性资料,不惜几种语言对照反复研究。边读边写,一是写读书笔记,一是写论文构思,还有就是自己的评论和观点。

要集中时间写论文,这样思维会更连贯,进展也会更快。我正式写论文的时间大约1个半月。动手开始写论文以后,不要轻易停下来,停下来很可能打乱整个时间安排。或快或慢,每天完成一定的任务。对初稿要求不要太高。随着写作的进行,很可能会觉得有混乱甚至错误的地方,很可能对前面的章节有新的看法,先把疑问和新观点的基本要点记录下来,先搁置等到修改的时候再解决。

修改论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升论文水平的关键阶段。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必须预先留出足够的修改时间。修改过程是明确、检验和补充论文主要观点的过程,千万不可忽视。初稿完成后,可以放上半个月,再着手修改。这样与初稿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更容易以读者而不是作者的视角来看文章。我修改论文用了一个学期,一改再改,脱胎换骨、面目全非。


3、营造良好的环境


博士学位论文耗时巨大,很多人几乎是入校就开始准备论文。论文要求高,需要研究者心无旁骛、全心投入。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说,国家给博士生创造的经济条件还很有限。加上由于年龄的问题,博士生难免面临婚姻、家庭、就业等各方面不小的压力。花几年的时间专心做论文,不仅是一次智力考验,同时也是多种考验、内外兼修的人生历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做论文是调动所有有利条件和知识储备的系统工程,要注意创造好的条件。

要调试好心理状态,尽量保持内心的平衡状态。不痴迷不觉悟,不癫狂不成佛。做论文难免深陷其中、心志迷离,思维上多少有点偏执,言行上多少有点异常。我这样描写这种状态:“三年来,疑问丛生,常常夤夜猛醒,不禁想起佛家讲‘思’原是一种苦。哲学一途,志不坚者慎入,性不定者慎入,期望从中找到万世不移之真理者更要慎入。从这个意义上,置身哲学之境,原本是置身险境。只有做到险中求和,才是真正的哲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入迷属于正常。但是,如果走进去出不来,甚至心志恍惚却不自觉,就属于走火入魔了。做论文要时刻自觉到自己的非常状态,努力保持迷而不乱的心智状态。

要抽时间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做论文是很消耗体力的事情,身体是做论文的本钱。很多人写起论文来足不出户,斗室一困就是数月;还有的人废寝忘食,连续作战不知日夜。但是,做论文是长期任务,不可能“短平快”地完成,毕其功于一役地蛮干是坚持不到最后。不能歼敌一千,自损八百,要打持久战,安排好饮食起居,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要安排好家庭事务,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当地花点时间在业余爱好上。博士生一般在而立之间,大多是子幼妻娇,没结婚的也在考虑婚姻大事。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除了挣钱养活自己,还要给家里一些支持。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躲进书斋成一统,那只会影响状态。和本科生相比,博士生更加社会化,接触的圈子更大,各种人际关系更复杂。做论文的时候,要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减少阻力、争取支持,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个人爱好不要放弃,它往往能给人良好的心情、巨大的力量和意外的灵感。


4、要敢于说自己的话


创新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灵魂。尊重前人最好的方式莫过超越前人。随着现代学术体制大规模地建立,专业研究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很难找到前人没有涉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想说出几句前人没有讲的东西,想找到几个前人没有看到的角度,的确不容易。中国的学术传统继承是主线,批判和断裂的不多,缺少“我注六经”的气魄,不能不影响中国的博士生。惟其如此,更彰显了创新的难能可贵和价值。

要有自己说的勇气。面对前人的遗产,研究者难免有一种“被前人的才华逼得无处可逃”的感觉。没有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前,总是觉得自己有一些想法。随着研究的展开,肯定会发现很多想法别人早已论述过,还有许多没有想到的东西别人也阐述得想象不到地精彩。这时总会十分泄气,怀疑自己的能力,偶尔有点想法也担心自己根本不可能论证得严密、精彩。实际上,你所读者均为传世之作,努力是要的,不能与之比肩也不必耿耿于怀。重要地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尽自己所能地寻找支持材料,尽自己所能地论证。要有把经典看作材料、把大家视为对手的气魄,才有突破前人的可能。

要有自己说的办法。如何才能做到自己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套路,我谈五点。第一,要有自己的立场。研究必然要借鉴前人,但不能跟着前人的研究跑。前人的研究有其时代背景,就必然有其局限,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前人的研究往往相冲突,一味跟着跑,最后肯定无所适从。因此,要有自己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前提性的理解。要不断反观自己的立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原点,才不至于在各种矛盾的观点、理论中迷失方向。第二,保持研究的灵活性。选题上不要太早把问题限制得太死,注意力不要聚焦得太早,要有一定的松动,留出漂移的空间。在观点上,不要太早集中,不要太过固执,既要大胆假设,又要舍得放弃。细节上和技术上,不要太早关注,太早关注细节问题,往往因辞害义失去创新的冲动。做博士学位论文是一次未知的创新之旅,在大题目的框架下,什么样的改变都是可能的,不要为此而烦恼。既要抓住主线,又要做到收放自如。第三,坚持思想引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终极诉求是思想和智慧,各种概念术语、技术方法都是为表达思想服务,不要被形式的东西所困扰,要培养穿透形式把握实质的思想力。我的办法就是用问题推进,包括寻找研究对象(福柯)的问题线索,多问“为什么”。第四,保持批判的警觉。观点往往在与别人争论、对立中产生、形成和明确,要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批判不等于反对,而更多是前提追问。最后,行文适度彰显个性。不管多么含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总是会打上作者的烙印。论文写作有一般的规范,但规范并不等于完全抹煞个性。在基本要求的框架下,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细节方面可以追求自己的风格,按照自己的习惯说话。


5、保持思想的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研究是对“思想力”的磨练和提升,要注意保持思想的活力——活跃与力量。如何保持思想的活力?开放思想,兼容并包,能让思想活跃。敢于碰撞,勤于砥砺,能让思想有力。实际上,做论文期间的思维往往比平常更有活力。

要多与他人交流。对话产生思想,思想就是言谈。阅读是与前人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思想。写论文的过程中要花时间与他人交流思想。如果交流的是论文,起码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思想碰撞、头脑风暴,可能激发灵感;其二是理顺思想、检验论证——写就是说,越说越清,说得清才写得好。如果交流的是社会问题或其他理论问题,能让你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有创造力和生气。多与导师交流,用心学习导师的治学方法,做论文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多与专业人士交流,能获得论文写作的直接帮助。多与其他学科的人交流,能获得多学科的视角和启迪。多与外行交流,能让你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做论文时,常常就某个问题与室友交换意见,常常听室友讲他的论文收益良多,现在常常感慨难得有那样深入的、有启发性的讨论了。总之,做论文不仅是看、写,还要说。

要适当关注论文之外的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在做论文期间,不妨读点闲书、热点书籍、无关选题的理论书籍,在专攻的同时保持博采。保持对社会真实生活的关注,可以在现实生活和学理探究中形成张力,提醒你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反观论文的研究。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活是理论永不衰竭的源头。不关心现实,思想终会在故纸堆中慢慢枯萎。


以上是我做文科博士学位论文的几点体会,不成系统,也无逻辑,粗鄙之论,不甚惶恐之至,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