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也头疼!毕业论文二三事



又是一年毕业季。你的毕业论文写好了吗?“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你做到了吗?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1998年北大本科毕业时就保送本校读研,直到2003年才获得法学硕士学位,耗时长是因为他在读研期间已经开始主持《今日说法》,需要北大、央视两头跑,学业被耽搁,表面上的学霸是延期才写完论文,拿到学位。耗时虽久,但此文在多个学术网站统计的引用量均为0。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毕业论文二三事。



2013年6月4日,上海,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参加毕业典礼。(视觉中国/图)


疲惫毕业季又将来临,毕业生们除了为求职奔波外,也在为毕业论文烦恼,特别是硕士生。在毕业论文上,硕士生是一个相当尴尬的群体,不像本科生基本是走过场,也不像博士生能够有较长时间准备——当然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各自难念的经。


如今学术不端事件曝光越来越多,论文抄袭也不再是新鲜事,但是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已经曝光的论文抄袭事件中,硕士毕业论文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最近也爆出好几起几乎一字不改的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为什么硕士论文质量会如此之差,并成为学术不端的重灾区?


除了大环境的制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制设计不尽合理。


中国研究生教育设计借鉴了苏联模式,即偏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学制设置较长,硕士毕业后即可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博士寥寥无几,中国高等教育恢复时硕士生正是作为研究人员培养的,而论文是学术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毕业论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延续至今。即便是专业硕士,很多地方也依然比照学术型硕士培养,需要完成毕业论文。


如今,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也大幅增加,此前高学历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大部分硕士生也不会继续从事学术工作,侧重实践操作的专业硕士更不会。另一方面,要完成一篇体例规范、有所创见、具备学术价值的论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除了少数基本功扎实,治学勤奋,在学术上有所追求的硕士生外,多数硕士生都不会以严谨扎实的态度做毕业论文,何况他们大多还有求职等其它各方面压力,分身乏术,此时抄袭、剽窃、串改数据就成了一条“捷径”,而在早些年,很少有因学术不端引发的责任追究,作为把关人的指导教师也放任自流,当潜规则成为实际规则后,捷径就越走越大胆,到最后一字不改地照抄。


反过来讲,以多数人的资质,在二十出头刚开始投入研究工作时很难在学术上有显著的贡献,一般需要经过博士阶段训练才能写出具备较高学术水准的论文,事实上除了少数天才式研究者(而且这些天才大多出自科学界),多数硕士毕业论文都可划入学院式的平庸一类,甚至那些后来成为社会文化名流的精英大学毕业生也难逃此种宿命。


浪漫作家徐志摩曾留学英美,入读过多间名校,重游剑桥时写作的《再别康桥》传诵至今,可按其恩师梁启超(或许是气话)的批评是“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事实上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就乏善可陈,观点既不清晰也缺乏新意,论证也多有牵强之处,或许是出于维护民族尊严,他甚至还试图为纳妾制辩护。此文之所以一直尘封在哥大图书馆正是因为其本身并无太大学术价值,徐志摩自己对其恐怕也并不满意,并未发表此文,直到徐志摩去世多年后才由后人在旧纸堆中发现。



徐志摩硕士论文原题为The Status of Women in China,1995年才由傅光明首次(节选)译为中文。(资料图)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1998年北大本科毕业时就保送本校读研,但直到2003年才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之所以耗费如此长时间是因为他在读研期间已经开始主持《今日说法》,需要北大、央视两头跑,学业自然被耽搁,表面上的学霸其实是延期才写完论文和拿到学位。耗时虽久,此文在多个学术网站统计的引用量均为0。



北大法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撒贝宁硕士论文。(资料图)


有人曾建议取消本科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这对于改变教育体制僵化一刀切的弊端确实有必要,对专业硕士而言更是如此。赵薇攻读艺术硕士的毕业作品就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其艺术成就或许有限,但在专业教育上的价值显然高于不痛不痒的论文。


然而,论文之所以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难以撼动就是因为它能够代表作者的学术水平。一般而言,博士论文基本可以代表作者最高的学术水准,当然也有部分天才式学者在博士阶段前就写出具备相当水准的毕业论文。


费孝通本科毕业论文题为《迎亲婚俗之研究》,此文修改后发表于《社会学界》。在自述中费写道此文用了三年功夫,在吴文藻、顾颉刚、潘光旦等人的指导下五易其稿才写成,在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地方志资料,并按是否存在迎亲标准将中国划分为“三区”(即“三区论”)。这篇对迎亲风俗的开创性论文至今依然是经典文献,完成此文时的费孝通年仅二十二岁。



社会学界刊登的《迎亲婚俗之研究》(资料图)


钱锺书早年就以博闻广识著名,他在牛津大学所做毕业论文题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研究此类题目需要相当深入和广泛的史料考证,钱锺书恰好也考据成癖,论文引用史料翔实,其中不乏冷僻材料,写作也游刃有余,即便以今天严格标准来看也是一篇优秀的论文。钱在牛津大学的这篇毕业论文常被误认为是硕士、副博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事实上这只是本科毕业论文,人文社科领域本科论文能够写出如此水平的,如果不是空前绝后恐怕也属凤毛麟角——钱锺书之所以在清华获得本科学位后在牛津依然攻读本科学位(B. Litt.)其实也是由于外部限制所致。



钱钟书毕业论文,收录于其英文文集。(资料图)


这样大师级的本科毕业论文当然是可遇不可求,不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后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关文章推荐

说起“论文博士”,有人就说,那不就意味着平时什么都不需要做,课也不用上,只要最后论文通过,就可以拿博士学位吗?那也太水了吧?那就看看国外的情况如何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精彩文章《国外的“论文博士”并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