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提要】中国近代企业集团研究(1895 - 1937 )


        “集团化”成长是我国近代企业成长的一个典型事实,前辈学者普遍使用“企业集团”概念对此加以考察。本文围绕近代企业史语境下的“企业集团”概念,对1895年到1937年间我国企业的“集团化”特征展开讨论。

         首先,厘清近代企业集团概念。通过考察近代企业集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将企业史语境下“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现实企业集团概念加以对照,本文认为近代企业集团概念与现实的企业集团概念并不存在根本冲突,近代企业史语境下企业集团概念的使用是恰当的,因此可以采用现实经济研究中的有关理论对近代企业集团加以分析,企业集团概念的使用是前辈学者对近代企业研究理论化和概念化的一种尝试。

        第二,剖析近代企业集团的组织形态结构与制度成因。本文深入探讨了近代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发现虽然近代企业集团总体上符合现实企业集团的定义,企业集团在功能上己有显著的一体化和多元化的倾向,但近代企业集团在结构形态上,除具有比较清晰的总部形态外,成员企业的界限尚不清晰,总部控制路径比较模糊,集团内部资源配置还比较混乱,且带有我国传统商业组织的烙印。本文认为近代企业集团组织形态的出现是近代企业面对经济市场环境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本文还归纳了近代企业成长面对的两个主要矛盾,即企业成长与市场制度瓶颈的矛盾,以及企业成长与管理约束的矛盾,近代企业嵌入企业集团当中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以上两个矛盾而取得较快成长。

        第三,作为企业成长组织模式的企业集团研究。本文提出了企业成长的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即近代企业以企业联合体形态实现企业成长,将企业内部功能外部化,以成员企业间市场代替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对企业资源加以配置,将其视为一种“外化”成长模式。

        本文的主要特点和创新之处:

        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尝试为近代企业成长和企业组织形态的互动关系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将近代企业集团研究纳入其中。企业成长有两种组织形态模式:一种为钱德勒提出的多单位大企业的经典模式,另一种则为我国前辈学者提出的企业集团模式。企业成长不仅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意味着企业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集团模式就是我国近代企业成长在组织形态上的特殊表现。

        第二,企业集团模式虽反映了我国特殊环境下企业成长的典型特征,但前人的研究对于近代企业钱德勒式的内部成长则较少关注,因此本文不仅对企业集团组织形态加以考察,而且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和启新洋灰公司等为例说明我国近代企业在以集团化形式进行外部成长的同时,某些领域的企业也存在内部多部门成长的事实。

        第三,在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引入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理论对近代企业集团组织模式加以跨学科考察;并采用比较视角,对不同学术语境的企业集团概念以及不同的成长模式等加以比较分析;论述过程中采用企业史案例,相互支撑佐证,较深入地探讨了近代企业存在的内外部成长情况。

         总体而言,本文尝试将企业集团形态和企业成长组织模式相结合,拓展我国近代企业史研究的视野,充分认识我国近代企业成长的组织形态特征。

本文为博士论文,2014年5月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系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指导教师为刘兰兮教授。作者联系方式:zhangwd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