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

【黄桷树金融推荐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

来源:经济学家   作者:李仁贵 

编选:黄桷树金融工作室   编辑:WE


 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导读:

本文系李仁贵研究员原载于《经济学家》2015年12期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透视”的系列论文之一。李仁贵研究员多年来关注主流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成果不乏理论性和思想性。我们一起看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想提炼,为我们进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生涯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多拥有博士学位,不少获奖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日后成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学术成果。当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之间的相关程度各有不同,部分直接相关,部分间接相关,也有部分基本不相关。

    就2016年度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言,霍尔姆斯特伦于1978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学位论文选题为《论组织中的激励与控制》(On Incentives and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 1978),以此为基础所发表了学术论文《道德风险和可观测性》(1979),开始探讨契约理论问题,与其获奖成就直接相关。哈特于197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选题为《不确定性经济学散论》(Essaysin the Economics of Uncertainty, 1974),以此为基础所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不完全市场结构中的最优均衡》 (1975) 、《证券模型的均衡存在性》(1974),则主要探讨不完全市场中的一般均衡问题,与获奖成就间接相关。

    这里做一点说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论文选题及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关性请参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一文,该文原载《经济学家》2015年12期,黄桷树金融工作室在刊出该文前,征求了李仁贵研究员意见,先生欣然应允,并亲自根据当前形势做了修订。仁贵先生特别指出,现根据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料进行了少量更新,但基本上维持文章原貌。由此,得以呈现本文新貌,我们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仁贵研究员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精彩思想观点。

     

浏览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资料不难发现,大部分获奖者拥有博士学位,自然其撰写的博士论文也成为研究其学术成就的一大线索。事实上,一些获奖者当年的博士论文自发表后早已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名篇,甚至成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学术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关传记资料对于获奖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履历记载往往零碎和分散,尤其是对多数获奖者撰写博士论文的具体情况缺乏明确的记载。据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获奖者的相关传记资料,辅之以多种文献检索渠道,归纳整理出历届获奖者的博士论文选题及其发表状况等相关信息,以供读者参考。同时,结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权威评奖资料,进一步探讨博士论文与诺贝尔奖获奖成就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总览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首度颁发以来,截至目前已颁发48届,共计78位经济学家获奖。其中,绝大多数获奖者取得过博士学位,但也有几位获奖者例外。明确记载未取得博士学位的获奖者包括两位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 1977)、斯通(J.R.N.Stone, 1984)和一位俄裔美国经济学家赫维茨(L.Hurwicz, 2007)米德和斯通所获得的最高学位分别为1933年获得的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1938年获得的剑桥大学硕士学位;而赫维茨则未曾获得任何经济学学位。

对于希克斯(J.R.Hicks,1972)的最高学位记载则存在较大分歧。大多数文献记载他仅于1925年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但也有少数文献记载他于1926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个别文献记载他于1932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与此类似,绝大多数文献记载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A. von Hayek, 1974)分别于1921年和1923,但从他的求学经历来看,艾伯斯坦所著的《哈耶克传》(2003)一书观点更为可信,即哈耶克在维尔纳大学所获得的两个学位均属于学士学位。

当然,也有少数获奖者在简历中明确记载其取得过博士学位,却缺少攻读博士学位的履历。比如,从个人简历来看,法国经济学家阿莱(M.F.C.Allais,1988)和德布勒(G.Debreu,1983)分别于1949年和1956年获得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但相关传记资料却对此履历只字未提,因而无从考证其博士论文状况。比较特殊的情况还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1991)曾于1951年被伦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但主要根据他此前所发表的研究成果授予,未要求其正式提交博士论文。与此类似,英国经济学家迪顿(A.S.Deaton, 2015)主要根据此前所发表的论著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与科斯有所不同的是,迪顿仍然提交了供存档查阅的博士论文。

据此,本文所研究的获奖者不包括未曾获博士学位或无博士论文记录的经济学家,因而排除米德、斯通、赫维茨、希克斯、哈耶克、科斯、阿莱、德布勒等8名获奖者,主要考察70名获奖者的博士论文及其相关资料。当然,这些获奖者的院校分布也极不均衡,其中,共计有28名获奖者分别从美国的哈佛大学(10名)、麻省理工学院(10名)和芝加哥大学(8名)等三所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此外,共计有18名获奖者分别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4)、普林斯顿大学(4)、卡耐基-梅伦大学(4)、斯坦福大学(3)、英国的剑桥大学(3)等五所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其余24名获奖者则分散分布于16所高校之中。据此,本文按照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所在院校进行归类,将所考察的获奖者及其博士论文选题归纳整理如下(*获奖者后标注为获诺贝尔奖年份,论文选题后标注为获博士学位年份):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0)

萨缪尔森(P.A.Samuelson,1970):《经济理论的直观含义:分析经济学基础的研究》(The Observational Significance ofEconomic Theory: A Study in the Foundations of Analytical Economics, 1941)

托宾(J.Tobin, 1981):《消费者储蓄的理论与统计分析》(A Theoret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Consumer Saving, 1947)

索洛(R.M.Solow, 1987):《论收入分配的动态学》(On the Dynamics ofthe Income Distribution, 1951)

谢林(T.C.Schelling,2005):《国民收入行为:代数分析导论》(National Income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Algebraic Analysis, 1951)

史密斯(V.L.Smith, 2002):《资本设备经济重置的理论与经验研究》(A Theoretical andEmpirical Inquiry into the Economic Replacement of Capital Equipment, 1955)

萨金特(T.J.Sargent,2011):《利率结构》(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1968)

西姆斯(C.A.Sims, 2011):《生产率变化的动态学:理论与经验研究》(The Dynamics ofProductivity Chang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1968)

斯彭斯(A.M.Spence, 2001):《市场信号发送: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结构及其相关现象》(Market Signalling:The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of Job Markets and Related Phenomena, 1972)

马斯金(E.S.Maskin, 2007):《受限域的社会选择》(Social Choice on Restricted Domains,1976)

迈尔森(R.B.Myerson, 2007):《合作博弈理论》(A Theory of Cooperative Games, 197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0)

克莱因(L.R.Klein, 1980):《凯恩斯的革命》(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1944)

奥曼(R.J.Aumann, 2005):《交错联接的非球面性》(Asphericity of Alternating Linkages, 1955)

蒙代尔(R.A.Mundell, 1999):《国际资本流动论》(Essay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vements, 1956)

阿克洛夫(G.A.Akerlof, 2001):《工资与资本》(Wages and Capital, 1966)

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 2001):《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1967)

默顿(R.C.Merton, 1997):《随机和非随机经济学分析中的最优控制论》(Analytical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s Applied to Stochastic and Non-StochasticEconomics, 1970)

克鲁格曼(P.Krugman, 2008):《弹性汇率论》(Essays on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1977)

戴蒙德(P.A.Diamond,2010):《最优经济增长论》(Essays on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1963)

希勒(R.J.Shiller, 2013):《理性预期与利率结构》(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Interest Rates, 1972)

梯若(J.Tirole,2014)《经济理论若干问题探讨》(Essays in Economic Theory, 1981)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8)

施蒂格勒(G.J.Stigler, 1982):《生产和分配理论史研究》(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Production andDistribution Theories, 1870-1895, 1938)

西蒙(H.A.Simon, 1978):《管理决策论》(A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 1943)

布坎南(J.M.Buchanan, 1985):《联邦政府的财政公平》(Fiscal Equity in a Federal State, 1948)

马科维茨(H.M.Markowitz, 1990):《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 1955)

贝克尔(G.S.Becker, 1992):《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1955)

卢卡斯(R.E.Lucas, 1995):《1929-1958年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Substitu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nU.S. Manufacturing; 1929-1958, 1964)

法马(E.F.Fama, 2013):《股票价格对数的日间差异分布》(TheDistribution of the Daily Differences of the Logarithms of Stock Prices,1964)

斯科尔斯(M.S.Scholes, 1997):《竞争性市场假说的检验:首次发行与再次发行市场》(A Test of the Competitive Market Hypothesis:The Market for New Issues and Secondary Offerings, 196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

库兹涅茨(S.S.Kuznets, 1971):《1919-1925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Cyclical Fluctuations: Retail and Wholesale Trade, UnitedStates, 1919-1925, 1926)

(M.Friedman, 1976):《独立职业从业收入》(Income from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with S.Kuznets,1946)

维克里(W.S.Vickrey, 1996):《累进税议程》(Agenda for Progressive Taxation, 1947)

阿罗(K.J.Arrow, 1972):《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195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

纳什(J.F.Nash, 1994):《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Games, 1950)

沙普利(L.S.Shapley, 2012):《可加性和非加性集合函数》(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Set Functions, 1953)

赫克曼(J.J.Heckman, 2000):《劳动力供给与商品需求三论》(Three Essays onthe Supply of Labor and the Demand for Goods, 1971)

哈特(O.D.Hart, 2016)《不确定性经济学散论》(Essaysin the Economics of Uncertainty, 1974)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

威廉姆森(O.E.Williamson, 2009):《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非金钱目标》(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 Nonpecuniary Objectives in the Theory of the Firm, 1963)

普雷斯科特(E.C.Prescott, 2004)《宏观经济规划的适应性决策规则》(Adaptive Decision Rules for Macro Economic Planning, 1967)

莫滕森(D.T.Mortensen,2010):《“持久性收入”与“生命周期”储蓄假说的宏观动态含义》(The Macro-Dynamic Implications of the ‘PermanentIncome’ and ‘Life Cycle’ Savings Hypothesis, 1967)

基德兰德(F.E.Kydland, 2004):《宏观经济规划的分散化》(DecentralizedMacroeconomic Planning, 1973)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

豪尔绍尼(J.C.Harsanyi, 1994):《n人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模型》(A Bargaining Model for the Cooperativen-Person Game, 1958)

罗思(A.E.Roth, 2012):《合作博弈论题》(Topics inCooperative Game Theory, 1974)

霍尔姆斯特伦(B.Holmstrom,2016)《论组织中的激励与控制》(OnIncentives and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 1978)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米勒(M.H.Miller, 1990):《铁路行业中的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Railway Industry, 1952)

福格尔(R.W.Fogel, 1993)《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论丛》(Railroads and American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Econometric History, 1963)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诺思(D.C.North,1993):《1906年前的大型寿险公司:它们的成长、对行业的控制以及由1905-1906年阿姆斯特朗调查所揭示的与投资银行业的联盟关系》(The Large Life InsuranceCompanies before 1906: A Study of Their Growth, Their Domination of theIndustry, and Their Alliances with Investment Banking as Revealed by theArmstrong Investigation of 1905-1906, 1952)

卡内曼(D.Kahneman, 2002):《语义差异的分析模型》(AnAnalytical Model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1961)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夏普(W.F.Sharpe, 1990):《基于证券关联度简化模型的投资组合分析》(Portfolio Analysis Based on a Simplified Model of theRelationships among Securities, 1961)

奥斯特罗姆(E.Ostrom, 2009):《公用事业:地下水流域管理案例研究》(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inGround Water Basin Management, 1965)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麦克法登(D.L.McFadden, 2000):《生产经济分析中的要素替代》(Factor Substitution in the EconomicAnalysis of Production, 1962)

汉森(L.P.Hansen, 2013):《可耗竭资源市场计量经济建模策略及其在有色金属市场中的应用》(Econometric Modeling Strategies for Exhaustible ResourceMarkets with Applications to Nonferrous Metals, 1978)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舒尔茨(T.W.Schultz,1979):《粗饲料谷物关税与关税价格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的发展》(The Tariff in Relation to theCoarse-feed Grains and a Development of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Tariff-Price Research, 1930)

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

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1985):《弹性价格与固定价格假设下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under the Assumptions of Flexible Prices and of Fixed Prices,1944)

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费尔普斯(E.S.Phelps, 2006):《1955-1957年美国经济中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存在性检验》(A Testfor the Presence of Cost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1955-1957,1959)

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恩格尔(R.F.Engle, 2003)《分布滞后模型的时间聚集性偏差》(Biases fromTime-Aggregation of Distributed Lag Models, 1969)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

(A.K.Sen, 1998):《发展规划中资本密集度的选择》(Choice of Capital-Intensit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 1959)

米尔利斯(J.A.Mirrlees,1996):《不确定性下的最优积累》(Optimum Accumulation Under Uncertainty,1963)

迪顿(A.S.Deaton,2015):《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在英国的应用》(Models of Consumer Demand and TheirApplication to the United Kingdom, 1974)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

刘易斯(W.A.Lewis, 1979):《忠诚契约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Loyalty Contracts, 1940)

皮萨里德斯(C.A.Pissarides, 2010):《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个体行为》(IndividualBehaviour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1973)

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格兰杰(C.W.J.Granger,2003):《非平稳性检验》(Testing for Non-Stationarity, 1959)

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弗里希(R.A.K.Frisch, 1969):《半不变量和矩在统计分布研究中的应用(Sur les semi-invariants et moments employes dans études des distributions statistiques, 1926)

哈维尔莫(T.Haavelmo, 1989):《计量经济学的概率方法》(The Probability Approach in Econometrics, 1946)

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丁伯根(J.Tinbergen, 1969):《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最小值问题》(Minimumproblemen in de natuurkunde en de economie, 1929)

库普曼斯(T.C.Koopmans,1975):《经济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分析》(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conomic TimeSeries, 1936)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缪尔达尔(G.Myrdal, 1974):《经济变迁中的价格形成问题(Prisbildningsproblemet och föränderligheten, 1927)

俄林(B.G.Ohlin, 1977):《贸易理论》(Handelnsteori, 1924)

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里昂惕夫(W.Leontief, 1973):《循环流转的经济》(Wirtschaft als Kreislauf, 1928)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泽尔滕(R.Selten, 1994):《n人博弈估值》(Valuation of n-Person Games, 1961)

苏联国立列宁格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

康托洛维奇(L.V.Kantorovich, 1975):《半序泛函空间》(Partially Ordered Function Spaces, 1935)

 

 从获奖者的博士论文选题不难看出,绝大部分选题属于经济学范畴。事实上,大部分获奖者所获得的是经济学博士学位,即使在非经济学领域取得博士学位者,其博士论文选题也大多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含义。在所考察的获奖者中,共计约56位获奖者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其余约14位获奖者分别获得数学/应用数学(Mathematics/AppliedMathematics)、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统计学/数理统计学(Statistics/MathematicalStatistics)、物理学(Physics)(Political Science)、心理学(Psychology)等学科博士学位。

康托洛维奇、纳什、泽尔滕、奥曼、沙普利等5位获奖者所获得的是数学专业博士学位,马斯金、迈尔森所获得的是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罗思在运筹学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些获奖者中,纳什的《非合作博弈》(1950)、泽尔滕的《n人博弈估值》(1961)、迈尔森的《合作博弈理论》(1976)、罗思的《合作博弈论题》(1974)等博士论文均属于博弈论范畴,而马斯金的《受限域的社会选择》属于社会选择理论范畴,这些学科目前也均被纳入经济科学范畴。当然,康托洛维奇的《半序泛函空间》(1935)、奥曼的《交错联接的非球面性》(1955)、沙普利的《可加性和非加性集合函数》(1953)仍属于纯数学领域。

 弗里希所获得的是数理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格兰杰获得的是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而弗里希的《半不变量和矩在统计分布研究中的应用》(1926)格兰杰的《非平稳性检验》(1959)等博士论文也均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含义。有趣的是,丁伯根虽然所获得了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但其博士论文《物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最小值问题》(1929)却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此外,,而西蒙的《管理决策论》(1943)、奥斯特罗姆的《公用事业:地下水流域管理案例研究》(1965)也属于管理类或经济治理类范畴。当然,在心理学领域取得博士学位的卡内曼,其博士论文《语义差异的分析模型》(961)则不属于经济学范畴。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中,部分博士论文陆续以学术著作或论文的形式发表。其中,部分以单独学术著作形式发表,部分单独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部分以学术论文与著作相结合的形式发表。当然,至今仍有一半以上博士论文未曾公开发表。

(一)以著作与论文相结合形式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

以学术论文和著作相结合形式发表的博士论文,主要包括刘易斯、森、马科维茨、斯彭斯等5位获奖者的博士论文,本年度的获奖者迪顿也归属于这种类型。

刘易斯的博士论文《忠诚契约的经济学》(1940)基本上以期刊论文形式陆续发表,这些论文包括《航运货物间的相互关系(1941)、《两部制收费(1941)、《略论忠诚度经济学(1942)、《垄断与法》(1943)、《零售业竞争(1945)、《固定成本》(1946)等。该博士论文最后以题名为《间接费用:经济分析论丛》(1949)的学术著作形式整体发表。

基于博士论文《发展规划中资本密集度的选择(1959)所发表的期刊论文包括《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度选择若干思考》(1957)、《资本密集度选择的再思考》(1959)、《不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选择》(1959)等,该博士论文最后以题名为《技术选择:计划经济发展论》(1960)的学术著作形式整体发表。

马科维茨曾在博士论文完成前即发表过与博士论文同名的期刊论文《投资组合选择》(1952),博士论文完成后,经大幅修改和扩充,最终以题名为《投资组合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1959)的学术著作形式发表。

斯彭斯基于博士论文《市场信号发送: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结构及其相关现象》(1972)所发表的期刊论文题名为《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发送》(1973),所发表的著作题名为市场信号发送:招聘和相关筛选过程中的信息传递》(1974)

与上述获奖者略有不同的是,迪顿是通过提交已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术著作申请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迪顿所提交的期刊论文为后来获得首届弗里希奖章的《1900-1970年英国的消费者需求分析》(1974),所提交的著作为即将付印的《战后英国的需求模型与预测分析》(1975),提交备案的博士论文题名为《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在英国的应用》(1974)

(二)以学术著作形式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所考察的博士论文中,共计有19篇博士论文以学术著作的形式正式发表。除前文提到的5位获奖者外,还包括其他获奖者所发表的14部重要经济学著作。其中,部分博士论文以同名学术著作的形式发表,而部分博士论文发表时题名有所改动。

与博士论文完全同名发表的学术著作包括:库兹涅茨的《1919-1925年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25)(1945)、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1951)、缪尔达尔的《经济变迁中的价格形成问题(1927)、库普曼斯的《经济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分析》(1937)、克莱因的《凯恩斯的革命》(1947)、福格尔的《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论丛》(1964)维克里的《累进税议程》(1947)等。其中,库兹涅茨、。

部分博士论文在正式发表时题名略有调整,如施蒂格勒的博士论文《生产和分配理论史研究》(1938)正式发表时题名为《生产和分配理论》(1941),贝克尔的博士论文《的经济学》(1955)正式发表时题名为《歧视经济学》(1957)。比较特殊的是威廉姆森的博士论文《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非金钱目标》(1963),正式发表时仍然维持原来的正标题,只对副标题略做调整,全称改为《抉择行为的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管理目标》(1964)。

部分博士论文正式发表时题名做了一定的调整,如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经济理论的直观含义:分析经济学基础的研究》(1941)正式发表时的题名为《经济分析基础》(1947);西蒙的博士论文《管理决策论》(1943)正式发表时的题名为《管理行为》(1947);皮萨里德斯的博士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个体行为》(1973)正式发表时的题名为《劳动力市场调整: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短期动态学的微观基础》(1976)

此外,俄林的博士论文最初以瑞典文发表时,著作名《贸易理论》(1924)与博士论文同名,后经大量修改扩充并以英文版发表时,题名改为《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三)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

部分获奖者的博士论文虽未曾以学术著作形式发表,但其核心内容经修改后也曾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这些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有少数收录于专题论文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哈维尔莫的博士论文《计量经济学的概率方法》虽然也发表于期刊,但却是以整体形式进行发表的。该博士论文的油印本最初于1941年在哈佛大学问世,1944年以《计量经济学报》增刊的形式整体发表;他据此博士论文于1946年获得了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与此类似,纳什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1950)也几乎以整体形式发表,即以同名学术论文形式发表于《数学年刊》(1950),不过,正式发表时有所删节,并且,相关内容还以题名为《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的短论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默顿的博士论文《随机和非随机经济学分析中的最优控制论》(1970)虽然未曾整体发表,但其主要内容基本上陆续得以发表。在提交博士论文前即已发表的论文包括:《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组合选择:连续时间情形》(1969)《人口增长率波动的经济中福利最大化的金色黄金法则》(1969)《效应最大化的认股权证定价完全模型》(与萨缪尔森合著,1969)提交博士论文后,再发表了题名为《连续时间模型下的最优消费和投资组合规则》(1971)的期刊论文。其中,《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组合选择:连续时间情形》、《连续时间模型下的最优消费和投资组合规则》、《效应最大化的认股权证定价完全模型》等三篇论文又被收录于作者后来发表的代表作《连续时间金融》(1990)一书。

    基德兰德的博士论文《宏观经济规划的分散化》(1973)也陆续以多篇期刊论文的形式发表,其中包括《离散动态博弈中非合作和占优局中人的解》(1975)、《分散化的稳定政策:最优化与指派问题》(1976)、《动态占优局中人模型中的均衡解》(1977)等。哈特基于其博士论文《不确定性经济学散论》(1974)发表了《不完全市场结构中的最优均衡》 (1975) 、《证券模型的均衡存在性》(1974)两篇期刊论文。

基于博士论文所发表的其他期刊论文包括:莫迪利亚尼以博士论文《弹性价格与固定价格假设下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44)为基础,发表了期刊论文《流动性偏好与利息和货币理论》(1944);夏普以博士论文《基于证券关联度简化模型的投资组合分析》(1961)为基础,发表了期刊论文《投资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1963);奥曼以博士论文《交错联接的非球面性》(1955)为基础,发表了期刊论文《交错扭结的非球面性》(1956);以博士论文《股票价格对数的日间差异分布》为基础,发表了期刊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1965)。霍尔姆斯特伦以博士论文《论组织中的激励与控制》(1978)为基础,发表了期刊论文《道德风险和可观测性》(1979)

除期刊论文外,部分基于博士论文的学术论文则发表于正式出版的专题论文集中。如泽尔滕以同名博士论文(1961)为基础的学术论文n人博弈估值》发表于《博弈论进展》(1964)系列丛书;卢卡斯以博士论文《1929-1958年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替代》(1964)为基础所撰写的《美国制造业中的资本与劳动力替代》一文,发表于《资本收益税》(1969)一书;与此类似,阿克洛夫以博士论文《工资与资本》(1964)为基础所撰写的《稳定性、边际产品、油泥和陶土》一文,发表于《最优经济增长理论》(1967)一书。

(四)基于博士学位论文的中译本学术著作

在获奖者基于博士论文所发表的学术著作中,一半左右已发行了中译本,部分著作还发行了多个版本的中译本。作为《计量经济学报》增刊形式发表的哈维尔莫的博士论文中译本也以学术著作形式问世。

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中译本先后于1990年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单行中译本先后于198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一书则由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与《社会抉择与多准则决策》合并而成。俄林的代表作中译本,最初以《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为题名,先后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以《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为题名,于2013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西蒙的《管理行为》中译本先后于1988年由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哈维尔莫的博士论文中译本,最初以《经济计量学的概率论》为题名于199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后来作为《哈维尔莫选集》的一部分,于2001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外,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62年出版了克莱因的《凯恩斯的革命》,2014年出版了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了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华夏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施蒂格勒的《生产和分配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了皮萨里德斯的《劳动力市场调整: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短期动态分析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本小节所提到的俄林、哈维尔莫、马科维茨等作者的著作题名为该著作的中译本题名,与上下文提到的该著作的中译名略有出入)


三、博士学位论文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关性分析


部分获奖者的博士论文在出版发行后,不仅成为当代经济学的经典名篇,而且还成为其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直接依据。当然,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之间的相关程度各有不同,部分直接相关,部分间接相关,也有部分基本不相关。

(一)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

考察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之间的相关性,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考察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所发布的官方文献中是否直接提到获奖者的博士论文及其相关论著。通过考察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官方公告”/“新闻简报”(Official Announcement /PressRelease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颂辞”(PresentationSpeech)、“深度报道”/“科学背景”(Advanced Information/Scientific Background)等官方评奖文献不难发现,萨缪尔森、阿罗、俄林、西蒙、克莱因、马科维茨、贝克尔、福格尔、纳什、维克里、斯彭斯、奥斯特罗姆、法马、迪顿等获奖者的获奖成就与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一部分官方文献直接引证了获奖者的博士论文,但大部分文献是引证了其基于博士论文所发表的著作或论文。

在评价萨缪尔森的获奖成就时,197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公告”指出,萨缪尔森最著名的著作当属其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在这部基于博士论文的著作以及相关论文中,“他改写了核心经济理论的很多重要部分,且在几个领域取得了现在属于经济学经典定理的成果。”其中包括静态与动态分析的“对应原理”、乘数与加速数机制相结合的经济波动模型、基于“显示性偏好”的消费理论、国际贸易的“要素补偿定理”、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定理等。


在评价阿罗的获奖成就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颂辞”指出,阿罗在195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提出……能否找到一种伦理上可以接受的民主规则,对不同选择按喜恶次序做出一种集体(或社会)排列?阿罗证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原则上不可能找到这类规则。”或者说,阿罗在其博士论文《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评价俄林的获奖成就时,1977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公告”指出,贝蒂尔·俄林因其经典著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影响而被公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他在这部基于博士论文的经典名著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中著名的“资源禀赋理论”。

在评价西蒙的获奖成就时,1978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公告”指出,在西蒙划时代的《管理行为》(1947)和以后的一些著作中,他把公司描写成一个由物质的、人的和社会的部分组成系统。”并在这一基于博士论文的经典名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学说”。

在评价克莱因的获奖成就时,1980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颂辞”指出,克莱因的“计量经济研究有扎实而广泛的基础”。在他1944年的博士论文以及1947年的著作《凯恩斯的革命》中,表述了凯恩斯思想的详细内容及其发展,这是他宏观模型的支柱理论基础。”

在评价哈维尔莫的获奖成就时,1989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简报”指出,哈维尔莫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即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突破性影响。他的概率论研究计划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也就由此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马科维茨的获奖成就时,1990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简报”指出,“哈里·马科维茨现在获奖的创见,第一次出现于一篇题为《投资组合选择》(1952)的论文中,后又在他的一部著作《投资组合选择:有效的分散化》(1959)中做了详述。”这些论著均与马科维茨的博士论文直接相关。

在评价贝克尔的获奖成就时,1992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简报”特别提到了他对种族、性别等歧视行为所做的分析,并明确地指出“这是他在1957年出版《歧视经济学》一书中的第一项重要的研究贡献”。贝克尔在这部基于博士论文的经典著作中认为,“歧视在经济上不仅对那些受歧视的人有害,而且也对实施歧视的那些人也有害。”

在评价福格尔的获奖成就时,1993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简报”指出,罗伯特·福格尔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见于他1964年论述铁路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著作。”这部基于博士论文的经典名著《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设计了一种“反事实推理”方法来评价铁路的重要性,从而为“新经济史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评价纳什的获奖成就时,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简报”指出,“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题为《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非合作博弈》(1951)这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通用解概念。

在评价维克里的获奖成就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深度报道”文章谈到,“维克里的博士论文《累进税议程》在1947年公开发表。”“他的博士论文包含了一项创新,这个创新很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经济学家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在评价斯彭斯的获奖成就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深度报道”专题文章指出,斯彭斯基于博士论文的“开创性论文《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发送》(1973)和著作《市场信号发送》(1974)都讨论了作为劳动力市场信号的受教育程度的作用。”“斯彭斯最重要的著作论证了市场中介可怎样通过信号发送方式来抵消逆向选择效应。”

在评价奥斯特罗姆的获奖成就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学背景”专题文章谈到,“奥斯特罗姆的结论主要建立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如何设计出可行的制度来阻止海水对洛杉矶大都市区地下水流域的侵入。”

在评价法马的获奖成就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学背景”专题文章指出,“在法马1963年的博士论文中,他通过序列相关检验、持续期检验和过滤规则检验等三种类型的检验方法,系统地检验了随机游走假设。”

在评价迪顿的获奖成就时,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学背景”专题文章提到了他提交的申请博士学位的期刊论文《1900-1970年英国的消费者需求分析》,指出为了检验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则,该文“利用1900-1970年间的英国加总数据、采用几种基于鹿特丹支出模型(以及类似模型)的模型进行了分析”。

(二)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

除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所发布的官方文献中所引证的博士论文及其相关论著外,也有部分获奖者的获奖成就可以溯源于其博士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这类获奖者包括库兹涅茨、缪尔达尔、、夏普、阿克洛夫、基德兰德等几位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其代表性著作《生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1930)[53]中发现了“周期约为20年的长期增长循环”,即被后人称之为“库兹涅茨周期”的波动规律。而这一研究工作又始于他在其博士论文《1919-1925年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26)中对周期性波动规律所做的研究。

缪尔达尔获得诺贝尔奖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对货币与经济波动理论的先驱性工作”,这方面的学术成就可以追溯到其博士论文《经济变迁中的价格形成问题》(1927)中所提出的“预期的影响”等学术思想,这些思想后来被移植到《货币均衡论》(1939)这一代表作之中,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储蓄和投资的“事前估计”(ex ante)与“事后计算”(ex post)等动态经济学概念。

,或者说“通过将持久性收入假说作为决定消费总支出的因素而重塑了消费理论”。《独立职业从业收入》(1946)从科学的角度所引入的“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概念,。

夏普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理由是他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而该模型即孕育于其博士论文《基于证券关联度简化模型的投资组合分析》(1961)中题名为“证券市场行为的有效理论”的最后一章,通过对该章所包含的证券市场的均衡理论进行一般化处理,于1964年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这一著名论文,从而正式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阿克洛夫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他提出了信息经济学中著名的“逆向选择”理论。该理论尽管出自于《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一文,但与其博士论文《工资与资本》(1964)也存在着一定的学术渊源。他分析“柠檬市场”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即来源于博士论文中所使用的“油泥-陶土”模型(putty-clay model)分析方法。

基德兰德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在他与普雷斯科特合著的《规则而非相机决策: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1977)一文中提出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追溯到基德兰德在博士论文《宏观经济规划的分散化》(1973)中所涉及的“时间不一致性”等相关学术思想。

(三)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成就部分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

除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所发布的官方文献外,《瑞典经济学期刊》(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学期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每年所刊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专题”文章也带有类似“准官方文献”性质,所引证的获奖者博士论文及其相关论著也值得关注。在该系列专题文章中,帕维斯在《詹姆斯·托宾对经济学的贡献》(Purvis, 1982)一文中讨论了托宾的博士论文《消费者储蓄的理论与统计分析》(1947)对消费者行为与储蓄生命周期模型的贡献;科里的《佛朗科·莫迪利亚尼对经济学的贡献》(Kour, 1986)一文讨论了莫迪利亚尼基于博士论文的期刊论文《流动性偏好与利息和货币理论》对静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多恩布什的《罗伯特·蒙代尔的诺贝尔纪念奖》(Dornbusch,2000)一文提到了蒙代尔的博士论文《国际资本流动论》(1956)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布兰德尔在《詹姆斯·赫克曼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贡献》(Blundell, 2001)一文中讨论了赫克曼的博士论文《劳动力供给与商品需求三论》(1971)对生命周期框架下劳动力供给理论的贡献;坎贝尔的《经验资产定价》(2014)一文提到了希勒的博士论文《理性预期与利率结构》(Campbell, 1972)对资产收益问题研究的贡献。

除直接考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成就与博士论文的学术成果的相关性外,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领域与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几位博弈论及其相关领域的获奖者,其博士论文选题均属于博弈论研究方向。如在“非合作博弈”领域获奖的豪尔绍尼和泽尔滕,其博士论文选题分别为《n人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模型》(1958)和《n人博弈估值》(1961);在“机制设计”领域获奖的迈尔森,其博士论文选题为《合作博弈理论》(1976);在“市场匹配”领域获奖的罗思,其博士论文选题也为《合作博弈论题》(1974)。此外,将机制设计原理应用于社会选择理论的马斯金,其博士论文选题为《受限域的社会选择》(1976);因对“市场搜寻摩擦理论”而获奖的皮萨里德斯,其博士论文选题为《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个体行为》(1973)




 


注:本文章及图片均为黄桷树金融工作室从网络中精心挑选,仅供交流学术,分享心得,非商业用途,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若有版权争议,敬请谅解,同时可联系黄桷树金融工作室,我们会尽快给您答复!!!



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黄桷树金融”,我们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您的关注!!!

投稿邮箱:huangjsj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