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的“论文发表”伤害了谁?



文 | 刘媛媛


随着奖学金评定、保送生推选等竞争愈发激烈,能带来丰厚回报的论文发表成为众多学生趋之若鹜的宝藏。


有传言称,论文发表俨然已形成了一条暴利的产业链,为了一探究竟,我们点开了一家中介网站。该站“1000多家杂志长期合作”的宣传语十分醒目,之后我们以发论文为由,联系上了《价值工程》杂志的责编。


这位责编告诉记者,“本科生保研的有多发的,只要文章质量达到我们的要求就行,切记不能抄袭,抄袭率我们会检测的。”她表示,这些论文会收录到知网、龙源、万方、维普等网站。


而至于版面费,她表示,《价值工程》属于国家级,3500字符以内的大概750左右;而她负责的另一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属于省级,3500字符以内的,大概 600左右。


当记者问及何时付款时,对方回复:“论文审核通过后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录用通知书上是证明你的文章已经被本刊录用,上面也有查稿电话,可进行查询。你汇款是汇款到我们编辑部,不是汇款给个人,这个你可以放心。”


第二天这位责编给记者发来消息,2015年3月的上旬刊马上要截稿了,再次询问记者的论文是否完成。可见其责编对业务十分上心。


优势


“一共才两千多字。杂志社要1200,讲价到600。”文艺学专业研二的小刘同学向我们讲诉了她本科时在《山东文学》发表论文的经验。她依稀记得那篇为她带来可观发展分的文章名为《天使与撒旦——<红字>中某个物的性格分析》,她坦言,这些发展分对她的保研功不可没


“保研时同学们发论文很疯狂,有人提着一袋子期刊去加分。一开始觉得高大上,不敢投,后来同学说花钱就能发。”小刘投出去的是自己的期末考试论文,是自己平常接触比较多的内容,“觉得写得还不错,就打算发出去。也是证明自己在学术上的成果。”


当时他正读研的男朋友有过发论文的经历,便帮忙联系期刊《山东文学》,半个月才给回复,杂志对稿子质量有要求,要修改。过关之后要交版面费,于是便有了讲价的事。


拿到样刊后,她发现好几篇文章出自自己的同学。“外保竞争激烈,要比别人超出很多,有人花五千块钱在核心期刊上发了论文。”


而目前在马哲专业读研三李梦雅在研究生期间已发表了四篇论文,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充分证明的她的“学霸”身份。


“发表的都是期末作业,经老师修改,觉得还不错,就想发出来。”在她的学院,普刊能带来5分发展分,核心15分,C刊25分。研究生阶段论文与评奖评优挂钩,评奖必须是第一作者。


她告诉我们,最贵的一篇交了一千多元,因为字数比较多,八千字左右。其它也没有低于六千字的。


一位获得保研资格的传播学研究生说,她在本科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但她的本科同学中有不少人买过论文(花钱就能发),学校里贴着小广告,几百块钱发一篇。


“学术圈很乱,买论文很普遍,现在都这样。”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院方也发现了这种情况泛滥,“以前院里对发的论文都承认,后来加分就限制数量了。”而且对不同级别的论文加分也不同。


需求带动市场


不同学院对发表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奖励标准。总体来说,理工科发论文要比文科困难得多。文科研究主要是查文献,而理科要做大量的实验,这大大削减了理科生投机取巧的机会。


环境工程研一的焦婷婷周末一个人在宿舍想静静,她的导师要求他们在研究生期间要在SCI上发一篇论文,她打算研一下学期开始准备。对于论文的要求,她说期刊对格式的要求的最基本的,此外,“实验要多,内容丰富且有价值。”


“这个专业论文比较难发,研究通常是用老鼠和植物做实验,有可能研究两年的东西别人也研究了,而且先发了出来,那这些研究就作废了。”而且科学论文也很难抄别人的,“实验数据是自己的,参考的内容一般放在背景资料里。”


她同专业研二的学姐已经发表了论文。把论文投稿给杂志社一个月后才收到回复,提出了十二个问题,需要回答清楚,还要加实验。发表了论文,这个学姐就达到毕业的标准了。毕业论文自然不在话下。


有些专业对发表论文的要求并不是没有道理,焦婷婷所在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硕要求必须发一篇SCI,专硕的方向是做工程,跑项目,可以不发论文。


“评价研究生的硬性指标是论文,主要是通过写论文的过程来培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的工作主要是做实验、查文献,发论文是最终目标。去年有两个人因为论文没有发出来所以延期毕业。”


论文在文科研究生的学业中占的分量并不大。虽然发表论文能带来诱人的好处,但是也有一些人并不在意。目前历史专业研二的小张同学也没有发过论文,但对于她的专业来说,“奖学金的硬性评价标准就是论文。,成绩占比不大。其它标准诸如品德等都是弹性指标。”


有多糟糕?


“对于那些通过缴纳版面费发表论文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时也没有什么限制,毕竟这事没法查,不知道他们发论文是花了钱的还是没有花钱的。”一位教授说,“一些好的杂志不但不用版面费,还给稿费,像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A类杂志。”


论文不是赚取发展分的工具,而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对待问题的思考、探究和归纳总结。因为有了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因为这种付出得到了对学术研究、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贡献,所以论文作者将获得了奖励。如果将这一逻辑关系颠倒,最恶劣影响是在学术圈形成了一股风气——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金钱是评判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


换句话说,当评判一篇文章的标准不是材料的详实与否,不是调查方法的准确得当,不是实验设计的精巧无误,而是谁出的钱更多,哪位作者的名气更大,我们这个学术圈哪里还有进步的动力呢?


说几句无关痛痒的废话,缴纳了一笔数额客观的资金,便能在一本乏善可陈、无人问津的刊物上署上自己的大名?这又是在欺骗谁呢?


这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让功利化的学术研究撕下了最后一层遮羞的面纱,而处于这种金钱交易下的评价机制到底能否真正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呢?缺少了真实、有效的评价标准,让真正做学问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们很难想象建立在此种制度上的评价机制,能否激励人提升研究的水平。


从醉心学术研究的学者,到渴望通过真才实学取得成绩的学生,在这片被金钱腐蚀的环境里看不到应有的未来。如果伤害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学术圈,一个充满了铜臭味的牢笼,一个叫人心智堕落、丧失冲劲的坟场。


不过,这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有人向我们介绍说,“大学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不良竞争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相比于社会上为评职称而让中介包办论文的现象,“要好许多了”。




欢迎关注 小树林日报


理性探讨,自由说话

[ 投稿邮箱:sduonlinenews@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