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文崇拜”现象反思研究生学术论文的价值定位

作为衡量学术能力的论文,被大学格外重视。据了解, 研究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写学年论文、参 加各种论文比赛等等,这些手段的确有效的提高了研究生的 论文写作能力。也不能否认,有极其优秀的研究生能够写出 学术水平高,值得发表的论文。但是,学校对论文的重视程 度,让研究生对论文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里,认为只要能在 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能在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于是,大学 生们通过各种方式发表论文,而仔细阅读那些论文会发现极 高的重复率、学术意义甚微、毫无借鉴价值,甚至有些论文 里面还会出现错别字。这种质量的论文发表并没有给学术带 来任何价值,相反,却拉低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诚信度。


“论文崇拜”的价值定位

对于学术科研能力而言,学术论文是极佳的体现。高校 普遍重视学术科研能力,学术论文的发表无可厚非成为一项 衡量指标。但是,当下学术论文已经超越了一项指标,而越 来越有成为强制性条件的趋势。好像谁写的论文多,那么他 学问就也多;谁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高,那么他的学 识水平就也高。论文挂钩拿文凭,评职称,报项目,发奖学 金的必备和衡量一个人学术素质的主要依据。学术论文为标 准本无可厚非,但样样离不开论文就很遗憾了。在学术论文的指挥棒下,尤其在研究型高校,开始以论 文的数量多,发表刊物级别高论“英雄”。    用人单位以此为 录用门槛,有道是“学历再高能力再强,没有论文一票否决”, 更简单粗暴的是,一些评价机制商量论文的标准也简化为只 看数量而非质量。大学研究生也千方百计地拼凑论文,即使 牺牲课堂学习的时间也在所不辞。那么,理想状态下研究生应当如何看待学术论文?根本
点在于,重视研究过程而非注重结果。论文本应该是通过长 时间的学术研究,在具备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发表, 从而锻炼大学研究生思维、理论、实践调研等各方面的能力。 包括策划能力,可操作化的策划。首先必须明确,科研不是 学生活动,应当注重学术内涵;更不是做材料,没有调查就 没有发言权。第二方面是执行能力,有三点必须强调:其一 是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解纷思维,也就是说当问题出现的时候, 不要纠结于问题本身的难度,而是汲汲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二是“坚持你的坚持”,坚持走完科研实    践的整个过程, 坚持达到科研立项的最初目标;其三是记录与写作能力。此 种状态下的论文才是理想状态下应该发表的优秀论文。


“论文崇拜”现象原因探索

3.1 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大学是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 的 场所,素来就有“圣殿”和“社会净土”之称。但是,近年 来,大学却也成为学术腐败的多发区。随着大学不断扩招与规模迅猛扩张,基于研究生的管理细则与优秀研究生的评判 规则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最盛行的是以论文发表量来作为 研究生的考核细则,这套以行政思维制定,追求量而少考虑 质的考核标准,成为了“学术腐败”的策源地。具体而言,目前许多高校将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作为 奖学金资格获取的评判标准,大有“一劳永逸”之势。只要 论文发表的多,奖学金之路皆畅通无阻。此种评价机制是滋 生论文崇拜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论文也逐渐成为研究生 求职的“敲门砖”,有些公司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作为招聘的优先条件。在多重利益的驱使下,大学研究生论 文作假、论文买卖、学术流水线等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3.2 研究生论文发表流水线
论文发表,近十年来被广泛重视。论文发表量的地位随 着背后驱动利益的膨胀而逐渐被提高,甚至超越了课题研究 和论文写作本身。在“论文崇拜”的大趋势下,学术论文发 表的数量以爆炸式的速度激增。以上海某理工类院校的农学 院为例,从 2006 年起研究生论文发表量迅速从两位数上升 至三位数。2012 年一年的发表量(包括核心和普刊)更是超 过 200 篇。
相伴随的,是中国期刊业的“蓬勃发展”。数以千计的 刊物争相出版发行,出刊频率不断加快,月刊、半月刊占据 绝大多数。这些期刊每期均要刊登大量的学术论文,从而为 渴望发表的人士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数以万计的论文 粉墨登场的背后,却是另外一幅“僧多肉少”的混乱图景。 现有的发表“席位”在面对大量的论文发表需求时仍显得供 不应求。“发表难”,已经不再是针对核心期刊的特有现象。 而由此所催生出的一条“地下论文流水线”从侧面揭露了本 科论文“繁荣图景”的真实情况。


解决“论文崇拜”的方案设计

4.1 学术造假的审查及惩罚机制
在我国学术界抄袭论文是低风险高回报的事情,研究生 发表的论文大多在普通期刊上,关注度不高,一般很难查到 抄袭现象。另外,高校对于学生论文抄袭的惩罚力度不够, 很多高校并没有出台正式的学生论文抄袭惩处措施,即使导 师有心打击论文抄袭行为,也因为没有一个严厉的惩处手段, 很多时候不了了之。正因这些不力的惩处措施,导致了高校 研究生论文抄袭蔚然成风。
高校可以采取双匿名制与交叉方式,专业的学术论文由 专业老师给出评价,然后公开结果。严肃学术评价的同时, 修改现有的对学生的选拔评优机制,不唯一以论文数量而定, 而是将一定的量化与专家评议结合,辅助一些技术性手段如 检测、审查惩治学术不端,等等。高校可以在学生管理规定 中专门针对研究生论文抄袭“定罪”,凡论文抄袭者意境确 认按考试作弊处理,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者由学生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规定所有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必须签署“独创 性声明”,并将“声明”收入学生档案共同保存,一旦事后 审查被定性为抄袭,将及时向学生毕业后所在单位通报。通 过这种严惩措施,必然会让学生对论文认真待之,不敢随意 抄袭。
4.2 评价体系及培养制度完善 设想一:确立多元的学术能力评价标准 学术论文是学术能力的表现,但不是唯一标准。针对论文崇拜现象,我们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的同时,可以转变对学术能力的评价角度:将单一的对学术性论文的要 求扩大到对学术能力的考察。如前所述,学术能力是一个多 维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理论深度,还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创新。针对大学研究生理论功底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对学术能力的评价不必刻意强求具有 极高学 术性 的论文,论文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更多元化:比如读书报告、 实践报告等。如果艺术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那么 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要求,也可以是多元的。只要研究生在成 果中,能够以小见大地阐述问题,也就达到了本科学术培养 的目标。
4.3 对论文发表的监督制度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分析到学术期刊在学术论文审查以 及发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何取消包括版面费、发表身份限制这些行业门槛,为真正 有学术价值的研究生论文发表营造良好的生长土壤,亦是我 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的途径不止一种,但是鉴于目前对于学术期刊出版, 相配套的监督措施非常有限,我们决定将对该问题的研究重 点放在监督机制的设计上。


设想一:细化行业规范,强化法律保护效果 目前我国现行规范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著作权法 》、《出版管理条例》, 出版总署于 2005 年通过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现行法律 制度的局限性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法律内容层面,由于部 门规章占据主要地位,行政色彩较浓,着眼点落于对期刊的 组织管理,而专门针对我们关注的“不公审查”、“暗箱操作”、 “收取版面费”等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管理 标准的真空;第二,在法律责任层面上,除了著作权法规定 了公民的诉权外,其余的均体现为行政处罚办法,对于期刊 出版单位中部分人员的不当审查行为,权利受损的作者能否 对这些行为提起诉讼,是提起民事诉讼还是行政复议,均是 未知数。因此, ,并对 具体行为给出合理的界定以及法律后果。


设想二:组织建立一个第三方监督机构

法律规范的缺失、,期刊 以及相关责任编辑的行为才有被纵容的余地。在法律法规短 时期内无法出台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第三方监督机构似乎是 一个可行的选择。这个第三方机构,可以是具有行政权力的 委员会,也可以是独立于行政体制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第三 方监督机构在理想状态下所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我们认为, 就是能够接 受并收 集来自社会各界对于学术期刊不端行为 的投诉,并集中起一定反对意见直接向该期刊发出抗议,或 者向上级主管单位反馈。另外,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总用也体 现在他能够作为局外人,对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内容的审查。由于期刊发表的标准以及审查方法因期刊而异,而相关 信息由行业内部掌握不予公开,媒体运转与社会公众之间存 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如果纳入了第三方监督机构,本身 能够汇集社会力量(其中也一定包括了不少有学术良知的出 版编辑)揭露、打击部分期刊的违规行为,从而提升学术界 的纯洁性与权威性。


设想三:为研究生(研究生、研究生)开辟专门的发表 平台
现下不少核心期刊出于对质量的考虑,一律禁止以研究 生、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有理 由但是不利于鼓励研究生积极踊跃的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如 前所述,论文发表本是一件好事,它是知识交流的方式,也 是信息公开的手段。学术成果有高低,但无好坏。因此,研 究生论文虽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却也是其参与学术 研究和理论贡献的象征,不能因为它的短处而闭塞了公开的 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及审查规范的前提下,可以为研究生专门开辟一个论文发表栏目 板块。并适当放宽对其内容的限收费标准(甚至免除),是 更富有人性化的、更有效果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