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学院生轻学院/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调剂,诚邀生物、食品、化工等专业报考与调剂

浙江科技学院生化/轻工学院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所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与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同时开设全英文研究生教育,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诚邀生物、食品、化工、制药、化学、材料、轻工、药学、生物学、环境等专业的硕士考生报考与调剂,同时诚邀国外相关专业学生报考本中心全英文教学硕士研究生国际班。


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科技学院——被称为校园山水最美的大学,1980年由浙江大学创办的工科院校,传承了浙大百年“求是创新”学脉,吸收了中国传统“实学”教育思想,1985年起与德国合作办学,作为中德政府间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专门人才的试点院校,借鉴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严谨求实”精神,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权。30年中德教育项目合作,中德间高校合作项目在全国仅次于同济大学,居全国第二;通过中德联合培养“2+3”项目,已有1500余名学生赴德合作高校学习,在校留学生近2000名,来自100多个国家。,国际化综合水平全省高校排名前五。

经过38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拥有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生态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与安全控制团队、浙江省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污染防控技术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流动机械与多相流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1个(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引进大校名所科技创新载体(中德ZEHN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浙江政务新媒体研究院,;拥有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8个,浙江省“十三五”B类一流学科6个。

学校拥有由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省千人计划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等组成的硕导队伍300余人,包括博导、校外硕导等56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聘任协同单位技术总裁、总工硕导20余人。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是浙江科技学院最早建立的学院之一。在教育教学上,2005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实学实效’教学,强化‘三基’培养,造就做人实在、做事实干、做学问实用的‘三实’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成果获得2014年浙江省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全日制本科专业8个,同时设有“2+3”中德国际合作专业3个和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1个、全英文教育1级学科硕士点1个。

 在学科科研上,2005年来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培育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新兴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地,学院依托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首个农产品加工类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首批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引进大所名校科技创新载体(中德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中德四校合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浙江省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学科、浙江省制浆造纸工程重点学科)、省十三五一流学科(生物工程)等平台。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留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20人(其中正高20人,博硕导46人,博士76人,具有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海外背景教师40人,具有企业工程背景教师47人)。


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2011计划)

浙江科技学院为第一牵头单位的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以下简称中心),由国家级研究所、国家级研究中心、海内外高校等组成,中心主任毛建卫教授,中心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5个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教授、专家和青年博士,致力于以农业初级物、副产物、废弃物等农业生物资源替代日益紧缺的化石资源,通过生物制造技术、化学制造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三个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围绕生物源活性物、生物源蛋白、生物源油脂、生物源糖、木质纤维及生物气与炭等六个重点领域,在前瞻性科学与核心技术、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三个层面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学产研政的协同科技创新和协同人才培养。

中心立足于“不与人争粮糖油果蔬,不与粮糖油果蔬争地”的农业生物资源,立足于农业生物资源全生物利用、全过程利用、高值化利用,使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向分子与基因水平层次提升,向化学与生物绿色制造纵深推进,向紧缺资源替代方向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加工业向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为农业领域拓展和紧缺资源替代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拥有国家千人、浙江省特级专家、省千人、省151第一层次人才、省中青年突供专家等组成的硕导队伍,团队核心成员中教授20余位、博士60余位。


——中心主任与学科带头人:毛建卫教授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总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 :毛建卫教授、硕导

现任浙江科技学院校党委委员、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处处长、学科办主任,中德农产品加工工业研究院(浙江省引进大所名校科技创新载体)院长,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2005年至2014年)。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新兴交叉学科,担任了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主任,浙江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领头人,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1983年浙江大学基本有机化工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研究生毕业,曾赴德国纽伦堡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学与研修;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2届校十佳“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培养与指导(包括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联培)研究生30余名。

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功能发酵制品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酵素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酵素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石斛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专家组成员、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攻关专项专家组成员等。

带领科研团队在植物酵素、竹源功能产品、种籽源功能产品等新兴产业特色研究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主持承担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重大纵向项目及重大产业化项目15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60余篇,著作教材6部,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团体等标准13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0余项,产业化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率先提出和实践“三实”人才培养与“三实”文化成果获省人民政府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邮箱:zjhzmjw@163.com,电话:13805790850、0571-85070392)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化工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刘士旺教授

1964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导,现为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院长、浙江省“十三五”生物工程一流学科负责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生物医药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专家服务组常驻专家、获校“第三届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长期从事应用微生物学研究,主要开展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真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益生菌与微生态制剂、生物医药与细胞营养、食品生物技术和农副产品生物加工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以及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和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浙江省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杭州市新技术新产品一等奖、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8项奖项,主编参编《细胞工程》等教材2部,主讲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参与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银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浙江省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多项奖励。

担任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协作会理事长、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药学会、浙江省食品添加剂协会专家委员会、浙江省乳制品协会专家委员会等委员,,服务浙江杭州、德清、安吉、衢州、义乌、丽水和建德等县、市、区科技创新。(联系邮箱shiwangliu@163.com;联系电话:0571-85070369;联系地址: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我校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目标与使命


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学科、科研方面的综合优势,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和国际创新力量,着力提升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在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高地、高水平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行业企业服务基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以人才和科技支撑农业加工产业向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方向转型升级。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系人:

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助理楼坚老师;

联系方式:0571-85070395,13588061914

邮箱:loujianzust@126.com

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姚刚老师;

联系方式:0571-85070790,13486356865

邮箱:yaogang@zust.edu.cn


——学科硕士点专业方向

学院/中心201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含面向海外学生的全英文教学硕士研究生班)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学术与文化活动

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参与一批重大科研项目

2016年6月“感恩之夜”校研究生毕业主题晚会

2016年9月“启航之晨”校研究生开学典礼

2016年12月“求索之旅”校研究生迎新文化会

2017年6月“感恩之夜”研究生毕业典礼

2017年12月,“求索之旅”研究生迎新晚会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毕业研究生介绍

蒋增良:导师:毛建卫教授,2013届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课题,已被著名的西湖大学人才引进为教师。

付阳:导师:曾翎教授,2014届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浙江科技学院。

欧阳洪生:导师:毛建卫教授,2015届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肖竹钱:导师:毛建卫教授,2016届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重点实验室。

葛秋伟:导师:毛建卫教授,2016届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浙江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李航杰:导师:杨瑞芹教授,2017届工业催化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为日本国立富山大学博士生。

王珍珍:导师:毛建卫教授,2017届生物质利用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现工作于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农业生物资源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省2011计划)。


浙江科技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奖助政策介绍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备,覆盖面广,待遇优厚。 

说明:

(1)以浙江科技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署名获得的科研成果(含论文、专利等),参照浙江科技学院标志性科研业绩奖励相关办法分配。

(2)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用于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等,资助金额理工类一般不低于5000元/项,人文社科类一般不低于3000元/项。设立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金金额为1000-10000元。

(3)在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如应邀参加经学校认定是正规的在国(境)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可向学校申请经费补助(用于报销一次经济舱往返飞机票、生活补贴及会务费)。

(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中的科技学院)

(校园中西蜜湖畔的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