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在SCI上发表论文难不难?让“潜伏”在浙师的大神们告诉你!

说起在SCI上发表论文,你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谁?

科学家 or 学术达人?


其实,SCI离我们并不遥远

小编了解到,2015年至今

已有不少于10位本科学子的论文被SCI收录

可见,浙师的学术氛围不是一般地浓!


然而,你知道SCI是什么吗?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那些“潜伏”在浙师的大神们,听他们讲讲论文发表过程中的那些相似经历……



初阳学院理科131班 徐欣业


论文 Multiferroic Properties of Nanopowder-Synthesized Ferroelectric-Ferromagnetic 0.6BaTiO3-0.4NiFe2O4 Ceramic 发表在了SCI Ⅲ区的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10分钟,30分钟,1小时……玫红色的液体逐渐变“透明”。

徐欣业大一时目睹了染料降解的全过程,她告诉导师贾艳敏:“我想进实验室!”


都是从这样一次触动开始,他们对实验充满了心动与期待,

想象着用实验打开一个新世界。

现在,他们做到了!


生化学院化学141班 叶宇城

论文 Facile synthesis of unique NiO nanostructures for efficiently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H4 at low temperature 发表在了SCI 区的国际期刊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大一,叶宇城做称重实验时将样品洒得到处都是;

大二,他就在SCI二区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待久了实验室,总会觉得第一次做实验的自己是多么愚蠢。

但现在,他们的实验成果却不容小觑!



生化学院应用化学131班 陈婕 


论文 Enhanced CO2 Capture Capacity of Nitrogen-Doped Biomass-Derived Porous Carbons 发表在了SCI Ⅱ区的国际期刊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




翻文献,面对满页专业名词,有点懵

查字典,逐词逐句对照,有点慢

写论文,一遍遍修改完善,有点累

……


全英文论文成功发表SCI,很惊喜!


循环实验,只为等一个结果


每天早上八点抵达8幢三楼的实验室,研磨,开启加热炉,放入样品,进行实验。


大二的暑假,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回了家,陈婕选择开始循环实验的日子。这期间她必须时刻关注进程,一直到晚上七点结束实验,再进行处理样品的后续步骤。


这一系列实验有九个样品,完成一个样品实验大概需要四天时间,陈婕尝试着在前一种样品实验到第二天的时候,开始下一种样品的实验,常常同时需要照看多个炉子。


两个暑假她都在紧张而高效地做着实验,看似单调枯燥的日子,陈婕觉得自己充满了干劲。


“我最害怕看结果也最想看结果。”叶宇城每次面对实验结果时既紧张又期待,他每周都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扫描观察,而制备的样品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候,他就需要根据扫描结果,查询各种文献,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实验。


暑假期间,叶宇城就是在一次次失败中离成功越来越近。


每一个“大神”都是从“菜鸟”起飞


“第一次做实验,要把玻璃管放到加热炉加热,我却忘记塞上炉堵,实验失败了。”初入实验室,陈婕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菜鸟”。


“有一次我突然听到了‘滋滋滋’的声音,发现本来通着氮气的管子竟然裂了,气体正冲出来,我赶紧找师姐换了管子,这次的实验就要重做了。”说起这件事,陈婕还心有余悸。这样的失败在对于当时的“新手”陈婕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刚进实验室的叶宇城“既兴奋又紧张”。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称量,这是最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他想将样品慢慢地放在天平上,但是手一抖,样品撒得到处都是,最后他不得不拆开天平进行清理。回忆起当初的“蠢事”,叶宇城忍不住笑了。


进了实验室,叶宇城发现什么都需要学习:“开反应釜这种看似只需蛮力的体力活都是有技巧的。”在这过程中,叶宇城常向同实验室的师姐们请教,从学习简单的无机材料合成到使用仪器进行测试。

文献配字典,全英文论文撰写不简单


经过无数个日子的实验,陈婕的实验效果逐渐转好,可以写成论文了。“我开始阅读大量的资料,查温室效应的大背景,查以前都做过哪些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实验,我最后的成稿大概有20页。”


如何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成了徐欣业最大的难题,为此她翻阅了大量的英文文献,从模仿格式开始,一遍遍完善论文。


面对满页化学名称、参数、仪器等专业名词,叶宇城唯一的方法就是查字典。“读到文章重难点,啃一页常需要二、三天。”


“科技类论文虽有固定模式,但最难的还是要有严密的逻辑。”最初,抱着练笔的心态,写下了第一个字母,“但初稿的行文逻辑混乱,导师只能和我一段一段分析。”


 完成论文后,投稿也不是一件易事。叶宇城的初次投稿就吃“闭门羹”了,杂志编辑认为论文和杂志主题不符合,直接拒稿。叶宇城并未受挫,他相信论文的价值,在了解多家杂志后,继续投稿,论文终于成功登上了SCIⅡ国际顶级刊物。


记者 | 全媒体中心  齐昕  李玲  谢莺

图片由本人提供

编辑 | 周乐乐  方以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