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函授站好吗?分析高铁二等座最高贵的乘客

最近,网络上有这么一张图让人肃然起敬。



  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


  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其身份不简单,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院士今年已经78岁高龄了,他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12年12月,由刘先林院士主持,邹友峰教授、郭增长教授等完成的“大面阵数字航空影像获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打破了数字航摄装备国外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作业方式,高程精度国际领先,保障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安全。



刘先林一直致力于航空摄影测量理论与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经查询,这张照片由微博@机工战略 首发,据称是朋友在高铁上拍摄所得。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他手里拿着类似PPT讲稿的资料,上面还有着很多红色的批注。



  作为顶尖科学家,刘先林的选择令广大网友们坐不住了,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眼尖的网友还发现了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十分朴素。




有网友回忆起了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教授,作为国内顶级的专家,每次都是动车二等座来回,吃的是简餐。



在绝大多数网友被老院士感动时,总还是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好在,更多的网友用事实“怼”了回去:



相比有的拿着高片酬、但蹭破点皮就要上头条的娱乐明星,刘先林院士们的这种朴素,才是真正的高贵。



人物评价


:刘先林,一位具有工人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名朴实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用他始终不渝的自主创新实践,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打破了中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感动测绘人物”推选委员会颁奖词:您是测绘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您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勇敢扛起自主创新的旗帜,累累硕果让中国测绘科技蜚声世界。满头银发记录了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征程,笑意盈盈展现了您研制新仪器、跨越新高度的自信。您把测绘装备中国创造的惊喜,不断绽放在共和国的广袤大地!


央视网:刘先林院士对科研永无止境的追求,与他对生活的低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就像一块磁石,以平易近人、不拘小节、淡泊名利、博学严谨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急功近利、飞扬浮躁的时代,刘院士就像一盏明亮的航灯,指引着科技界前进的方向。



《科技日报》2008年6月14日第7版头条曾对刘先林院士事迹进行报道:


把地球“搬”回家

——刘先林与数码航空摄影测量仪


通讯员 徐春浩 本报记者 乔地


       汶川大地震,交通瘫痪,通讯中断…… 
,装配有数码航空摄影测量仪的航测遥感飞机飞赴震区,发回大量清晰图片,,、。

  一时间,数码航测仪和它的主要研制人刘先林院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刘先林院士为学校师生作报告


  最近,记者在河南理工大学采访到了有关数码航测仪和刘先林院士的一些情况。刘先林院士是这所大学的特聘教授。而这所大学,是数码航测仪的第一合作研制单位。 

“他像个看大门的工友”


  今年6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2004年被聘担任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他也把2002年立项的数码航测仪研究项目,带到了这所大学。
  刘先林主持研发的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成果产品——数码航测仪,可采集地面山川河流的海量数据,再通过内业利用自主研发的JX-4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影像数据处理,生成全数字化三维地形图。该技术被认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长期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了我国测绘从传统向数字化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把地球搬回家”提供了最好工具。
  JX-4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全球推广应用、SWDC数码航测仪的研制成功,使以刘先林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数字地球”研究领域,成了世界公认的“领头羊”。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综合办公楼307室,是刘先林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卧室,一张简易床、一张沙发、一台电脑、一个堆满专业书籍的写字台和一个书柜。
  2006年,刘先林在河南理工大学新校区做实验,学校安排他在老市区的宾馆吃住。新校区距宾馆8公里,坐车也就十几分钟,刘先林依然睡在办公室,洗漱在楼里的公共卫生间。每晚,整栋大楼就剩下他和门卫。“他像个看大门的工友。”门卫们都认得他。刘先林喜欢住办公室,原因是离设备近点,可以随时做实验。
  河南理工大学每年给刘先林的特聘教授津贴是12万元,但他任职以来分文未取。“我的特聘教授报酬都留给学生用。”刘先林总是这样对校领导叮嘱。
  硕士研究生李天子说:“我跟着刘老师学习、做实验、写论文,生活费都是从学校给刘老师的报酬里支付的,就连我个人买参考书的钱都由刘老师报销。做实验时,他常跟我们一样吃几块钱的盒饭,有人提议让他单独吃更好一点的,他却笑着说:‘这已经很好了!’” 

“从来不抽烟的他,居然跟我要起烟来”


  之前,数码航测仪研究受到国家测绘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础航空摄影项目,科技部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四维远见公司)技术开发项目,以及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项目等多方大力资助,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基础性成果。 
  正在研发最困难阶段的2004年,刘先林受聘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利用学校引进人才基金开始与该校合作开展数码航测关键技术的研究,可喜的是次年即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12月,河南省科技厅在焦作主持召开“近地超轻型小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与发布会,全国30多家生产单位表达了强烈的合作与应用愿望。 
  2007年5月底,科技部正式对外宣布: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航空摄影测量仪研制成功!该摄影仪填补了国内空白,高程精度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身在鉴定会现场的刘先林挽了挽袖子,黝黑的脸庞露出羞涩的笑容。作为第一参研单位的河南理工大学,师生们的脸上也无法掩饰成功的喜悦。 
  2007年11月,数码航测技术成果获得河南省政府授予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5—6月间,在汶川救灾中第一时间采集到最新、最前线信息的测绘技术,正是利用了刘先林主持研发的这个数字航空摄影仪、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共同完成。 
  和刘先林一起研制仪器的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院长郭增长说:“刘院士最看不得国外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研发最困难时,压力很大,从来不抽烟的他,居然跟我要起烟来,一次就是两根,边抽边琢磨。为了给大家鼓劲,他遇到困难,也从不说出来。” 
  在河南理工大学做实验的几个月里,刘先林没睡过一个好觉,对情况一次次地了解、分析,一步步地摸索、实践,一遍遍地校正、修改…… 
  曾与刘先林一起研究的王宏涛介绍:“2006年6月,航摄仪试验出了点问题,白天查找不方便,刘院士就利用晚上开车从焦作到修武,又从修武回来进行快速运动拍摄试验分析,一直到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才露出满意的微笑。” 
  谈到与河南理工大学的合作,刘先林说:“财富对我没太大诱惑,真正对我有诱惑力的是学校领导确实想把测绘事业搞上去及该校测绘专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合作关系很融洽,学校给我提供实践基地,我给他们提供最新科技信息。我去给研究生、博士生做指导,这些研究生、博士生又为我们测绘研究院工作。我们提供科研条件,他们参加到我们的项目中来。尤其在数码航测仪的研制过程中,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4月,在刘先林协助下,采用小型飞机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成果数据,河南理工大学校园景观立体真三维虚拟现实漫游系统建成。由该系统建立的数字化动态校园,具有真三维、真纹理、真尺度等特点。
  “过去搞地形测绘,必须到野外进行实地测量。有了这套设备,可以通过航空照片、卫星照片,把地面模型按原样搬到室内来。以前需要艰辛的野外测绘,现在坐在电脑前就可完成了。所有测绘要求的图种,这套设备都能绘制,应用面非常广。”刘先林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笑是他最好的名片”


  作为特聘教授,协议规定刘先林院士每年需到河南理工大学工作3个月。但校方说,刘院士4年来对学校的贡献,决不是3个月的时间可以衡量的。
  在刘先林的带领下,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科的发展很快步入“快车道”,2004年获批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测绘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立新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7年获准成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正是刘院士的引领,这所大学的测绘学科4年上了4个台阶。目前,又在与该校合作开展数码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观测及各种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同时,河南理工大学的摄影测量与遥感项目研究,也从无到有,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刘先林还帮助该校培养了1名博士后、4名硕士,目前身边还有该校5名在读研究生。
  “我们这代人是承上启下的过桥板、铺路石,一定要带好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对年轻人,刘先林有着特别的关爱。 
  “2005年我去他工作的地方,他给了我一本厚厚的资料让我看,并让我谈自己的想法。最常听到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想法,大胆说!’”刘昌华博士后说:“他总是这样告诫我们,‘作为中国人,要为国家争气!你如果停下来了,人家就上去了,你很快就会被淘汰。’跟他搞科研,不敢有丝毫懈怠。”
  刘先林总是热情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如果有人对他的方案有不同看法,公开和他争论起来,他也择善而从。
  年轻人总爱找刘先林讨论技术问题,争相到他手下工作。他也敢于放手让年轻科技人员去干去闯,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带过的年轻人,大都很快能独立承担国家或国家测绘局重点科研项目,成为科研骨干。 
  “2006年在校园第一次检验结果时,蚊子太多,我自己都觉得没法呆,但刘院士一直呆在那儿,累得实在不行了,打个盹,醒来后接着原来的话题继续谈,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多。”青年教师王宏涛说:“我做的东西遇到了许多问题,想请教他,又觉得打电话太唐突,就给他发个短信,没想到不到两分钟刘院士的短信就来了,怎么解决,注意哪些问题,谈得很详细。”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把优点发扬下去,就是所做的科研成果一定要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刘先林反对那些“纸上谈兵”的科研。“为了让我的团队坚如磐石,我总自己带头干,从不指手画脚。有经济利益,按贡献大小分配。遇事商量着办,不搞强制性指挥。不论年龄大小,我都说‘请你……’所以大家都觉得跟着我干有希望,一定能成功。” 
  刘先林爱笑。人们说,“笑是他最好的名片”。面对艰苦的试验条件,他用笑来攻克难关;面对工作中的“拦路虎”,他用笑来一一化解。他笑踏测绘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