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所以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复习是必要的。今天的小编高三生物圈综述、种群和社区知识点归纳如下,希望能对高三生理和知识点有所帮助。
一.人口
1.概念
一群住在同一地方的同类型的人。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具有基因沟通能力的生物进化单元。人口不是单个数字的简单加法,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位.
每天都要区分“同一对象”和“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昆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种群,而是一种生物。注意“种”与“类、序、科、属”等分类的区别。
例如,黄山上所有的油松都是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都不是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之外,还有其他松树。
二。人口特征
生物个体没有这些特征。
(I)人口密度
即单位空间中一个群体中个体的数量。种群密度不固定,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种群密度也不同。
调查方法:
(1)重新捕获标志(捕获和释放方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即在一个相对清晰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适当的时间(标记个体和无标记个体完全混合分布),然后再根据标记个体在总捕获量中所占的比例重新捕获,以估计该地区动物的种群数量,可以计算出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记再捕获方法的前提是,在重新捕获时被捕获的个体的概率等于未标记个体的概率。
例如,假设在一个群体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和标记单个A,第二次捕获单个B,其中标记单个C,并将人口数设置为N,那么:
N:A=B:C,N=(A,B)/C(仅)
2抽样调查方法:
通常适用于植物,即在生态系统中,随机选择多个样品,所有个体在样品中计数,然后将其平均值扩展以估计整个群体。正方形的形状可以是长的、矩形的、条状的和圆形的。请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本方(样本):从被试群体中挑选出来的个体的集合。
随机抽样:在抽样时,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选择的,而每一个人都是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兼顾独立性的抽样称为随机抽样(或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抽样不允许包含任何主观因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确定种群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人口增长率的因素。
(3)年龄构成:
可以预测人口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有生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标准是幼虫的数目和老人的数目,如果幼虫的数目多于老人的数目,是一个增加的类型;如果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人数所占的比例是适中的,则是稳定的;如果幼虫的数目少于老人的数目,则属递减的类型。
(4)性别比例:
男性和女性是对等的:例如,高等动物。
女性比男性更多:例如,一家母鸡和一只公鸡。
男性多于女性:例如,在蜜蜂种群中有一只雌性蜂和多只雄性蜜蜂。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群密度,如用合成性诱导剂杀死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使许多雌性个体无法交配,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降低。
3.人口变化
(1)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捕食、寄生虫传染病等)
出生率、死亡率、移徙和移徙(增加和减少)。
人口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二)人口增长类型
“J”型增长曲线:
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任何阻力),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增长),且在理论上存在指数增长,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由于资源空间和粮食有限,这可能发生在一定的人口增长时期。此外,外来物种的入侵(适当的条件,缺乏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指数趋势。例如,米草、水葫芦等。
2“S”增长曲线:
当人口达到最大允许值K时,人口停止增长,即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人口增长率下降。最佳畜牧数量为1×2K。
这两条增长曲线之间的差异:
K值:最大密度(环境的满载)(负载能力)
A.延迟期B.指数生长期
c.减速和生长期d.稳定期(波动)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个体“环境阻力”的数量是指通过生存而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人口密度的反馈调节
对物种内部斗争和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在较大蝌蚪密度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可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从而提高幼鼠的死亡率;以及桉树等的自毒现象。可以看出,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是对物种生存的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相对稳定的重要途径。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应停止捕鱼,确定捕捞周期,以增加鱼类的繁殖,释放人工养殖的鱼苗,加快种群的增长速度。
对种间和种群密度之间关系的反馈调节:
例如,在草原上,有许多食草动物,动物数量的增加导致了草本植物的减少。由于牧草的衰减,动物数量减少,牧草恢复正常。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进而导致动物种群的减少。因此,有必要确定草地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4)研究人口数量变化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合理的草地动物容量)、科学防治害虫(如选择农田防治害虫的机会)等。
例如,在使用野生动物资源时,在什么情况下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人类获得的资源是最大的,但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事实上,人口数量一般控制在环境容量的一半,即1/2K值,可以满足实例的要求。
二.生物群落
1.概念
各种生物的总和,它们生活在某一自然区域,彼此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
“各种生物”指的是种群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不是种群内的微生物。例如:一座山上所有的树都是人口吗?不,有很多种树木,只有一棵树构成一个种群,这是一个社区吗?不,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也应该包括在内。因此,它既不是一个人口,也不是一个社区。
二。群落结构-动态结构
类型:1垂直结构:垂直分层(光、食物等的影响)
2水平结构:种群类型和密度在不同水平方向上的差异。
意义:充分合理地利用社区的资源。
单个种群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如:竹林中竹子的高低,不能称之为“分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