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作为本科阶段学业的考核与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融学习、研究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尤其是发现并改革既有管理模式的弊端,从目标管理调整为过程管理,完善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修订和规范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系统的监控体系、科学的成绩评定方法以及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改革;实践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有效延伸,不仅是本科阶段学业的考核与总结,也是教学手段与目标的一种重要考核方式。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布置、撰写与验收,学生获得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提升。换言之,毕业论文(设计)是融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毕业论文(设计)是离校前的最后一份答卷,是对阶段性学习生涯最为诚挚的回顾与提升;对教师而言,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教学效果、落实教学相长理念的最后步骤。而毕业论文管理,是在特定时间进行的一种集中管理,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秘书、教师、学生共同实行。作为一项综合性管理体系,毕业论文管理具有暂时性、动态性等特征,涵盖从论文写作、指导、撰写、修改、答辩、提交等全过程。总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树立起钻研、探索和协作的精神。因此,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尤其是发现并改革既有管理模式的弊端,强化毕业论文过程环节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论文质量、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围绕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固定化,多是由学校布置、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三个步骤组成。其中,无论学校教务部门、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把相关目标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规范或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唯一的追求。除此之外的环节,如科研意识的塑造、论文规范的学习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等常付诸阙如。这种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目标管理。长期的实践让我们明白,这种管理模式有相当大的弊端。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内容:

首先,思维观念滞后,相关投入不足。习惯于依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推进工作,在毕业论文的经费和设施投入方面,无法依照实际需求投入,尤其是对于有创新前景的思路、想法不能给予特殊的优待和支持,最终只能维持最低层面的“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支持学生的研究,就很可能导致一些具备创新性的想法付诸东流。顺便说,思维观念的滞后还表现在,教师或管理部门不认为本科生能写出有创造性的论文,从而在客观上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激情。

其次,教师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学生论文。目前,国内许多普通高校的生师比不合理,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指导学生过多,加上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普遍较重,事实上导致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投入精力不足。情况严重的,还有很多教师只是等学生主动联系,学生不联系就不闻不问。这种境况一旦普遍化,常常使得老师对学生缺少过程管理,疏于指导学生,以应付差事的心情对待论文指导问题,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最后,学生重视不够,时间分配不足。由于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实习、联系工作等原因,分散了学生许多精力,使学生没有心思去认真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要考研(第七学期忙于准备考研笔试,第八学期又忙于准备考研复试),这占据了学生的主要精力,势必影响其对毕业论文的投入。还有一部分学生思想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东拼西凑,甚至以严重抄袭的方式应付毕业论文。而应付的结果不仅仅是匆匆完成一篇勉强可以称为“论文”的东西,更严重的是,由此养成了敷衍了事、马虎拖延的恶习,进而与真正意义的科学精神渐行渐远,完全失去了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根本意义。

二  论文管理中的价值担当

通常所谓的“目标”,指的是一个行为、措施或事件的努力方向。但我们想强调的是,一个行为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功利的,而是有价值含量的。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问题上,传统模式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恰恰证明,我们对于其管理目标的理解并不到位。这就是说,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既有模式即“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落后、陈旧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有必要在梳理问题的前提下,重申毕业论文管理中的价值担当,为后续的改革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在笔者看来,如下四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就毕业论文的管理目标而言,其结果绝不是走过场,不只是形式,不仅是为了一纸文凭。

相反,论文管理的真正目标是,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重视,从学业上得以提升,从境界上获得升华。因此,通过管理促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一种检验、一种总结、一种提升,这才是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的真正内涵。实际上,论文写作管理本身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关键时期更为重要的教育,是更为集中的一次教育,是能让学生在四年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教育。

(二)毕业论文的关键主体是学生自己。

许多学生心中有个根深蒂固的误区,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老师而写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完全错位的认识。毕业论文管理尽管牵涉到指导教师,但其关键主体还是学生自己。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平时老师教,这次题目自己定,资料自己搜集,素材自己整合,思想自己挖掘,文字自己写作。所以说,毕业论文写作对老师教学是一种检验,对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检验,是一次在教师指导下更主动、更自主地完成的学习任务,其意义既深且广。实践证明,很多学有所成的大家,其学术根底,都是借助大学毕业论文的桥梁奠定的基础。

(三)毕业论文旨在训练思辨能力。

毕业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完成,是一种系统的学术修炼,这个过程本身就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中,在笔者看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写作的思辨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话语的运用,对于锻炼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助益。但思辨能力的提升,唯有通过高密度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才可能取得成效。而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恰恰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提高机会。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里面蕴含了系统思维、比较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相关能力;从选题、定题到提交,这里面蕴含了逻辑思维、判断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相关能力。总之,这种对于思辨能力的训练,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四)毕业论文是学与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

如前所述,大学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本科四年学业的一次总结,是离校前最后一份书面答卷,其知识验收功能显而易见。毕业论文所承载的学用结合的桥梁作用,将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不断得以凸显。这一点在应用型大学中尤其重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其教学水平、指导态度和知识结构的绝佳材料;对于学生而言,其亲笔写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则是走向社会之前的一块知识探路石,是未来职业生涯中有可能需要不断回首的思想路标,拥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含量。


本文节选自《珠江论丛》2016年第3辑(总第13辑),获取全文请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



【微信编辑】曾政鑫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孙静宇、张姝、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