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聚焦高考改革难题,柯政教授再发表两篇论文

近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分别在第三期发表了课程所柯政教授两篇关于高考改革的文章。等级分带来的计分方式争议以及物理等科学学科地位下降是当前新高考遇到的两个最大问题。这两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所做的分析。


高考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影响变量,也因此成为了课程所近些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柯政教授围绕新高考相继发表了5篇文章,并且有三份相关咨询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


在此先奉上文章观点摘要,如需查看全文并下载,请点击文章左下方的“阅读全文”




▲  柯  政  教授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式分析


▲  柯政.(2018).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三期,29-36页



观点摘要


关于选考科目计分方式内部讨论很多,但公开的学术讨论不够,这限制了讨论的质量,一些似是而非、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也容易流行起来。


01

等级分

等级分本身不是问题,国际很多主要考试也都是采用等级分计分,问题是根据固定人数比例来划分等级。我们采用这样的计分方式主要基于两大理由,一是破解分分计较,二是在有选考的情况下,让不同科目成绩可比较。但这些目标都没有达到,甚至恶化了。


02

原始分

在有选考的情况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各科难度不一样,用原始分无法比较。但事实上,原始分计分方式比很多人所知道的要好。第一,原始分不等值的问题,在语数外三科中也同样存在,但大家基本上也是可以接受。第二,原始分计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标准参照计分,考生的成绩只取决于题目的难度与考生水平,成绩不会受到其他考生水平的影响,从而不会出现“因为很多优秀学生选考物理,我再考物理就吃亏”的情况。第三,考试科目难度的调整是相对容易的。而且,采用原始分计分,考生只有等见到分数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否吃亏了,它不像等级分,没考大家就知道哪些科目会吃亏。 


03

标准分

很多人认为,标准分很科学,但就是太复杂,老百姓不容易不接受。事实上,这两个观点都不准确。一方面,对有选考的情况下,标准分是完全不适用的。另外一方面,如果真的是科学、合理,向老百姓解释清楚并不是很困难。


04

位次分(百分位分)

近期,这种方法随着北京教育学会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引起热议,大家纷纷猜测北京市可能会采用这种计分方式。考试中心在多年前也确实提出过这种计分方式。事实上,次位分跟跟现在的等级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对位置分,当前等级分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位次分也都同样会遇到。而且,位次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高分段分数不敏感。经过数据模拟可以看到,在高分段,原始分相差7、8分,才相差1分,而在中间分数段,原始分相差1分就可能相差3分。


05

改进方案

在当前,要重新推翻等级分计分方式并不现实。改进的关键就是对各科同一等级(如A+)的人数范围进行校准,使之更符合考生群体的实际特征。从浙江、上海的三年试点情况来看,在不同科目获取同一等级(如A)的难度相差很大,从而导致的不公平不科学质疑,也是当前采用等级分的最突出的问题。


06

具体建议

借鉴香港的经验,以各科考生的高考语文、数学成绩作为衡量该科考生整体能力水平的参照指标,哪科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高,那么该科当年的A+(其他等级也同理)比例就相应提高。


这个方案可能会面临这样两个质疑,一是根据语文数学成绩对所有科目进行校准,合理性在哪里?二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只考语文、数学?但这两个问题都是比较好回应与解释的。




《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




▲   柯  政.(201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三期,13-24页



观点摘要


在改革之前,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地位事实上是很高的。这不仅体现在这些科目分值很高,与语数外基本齐平。更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原始分计分之后,这些学科的标准差很大,很容易拉分,学生和学校都异常重视。近几十年来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与进步,与这个高考制度设计是分不开的。但改革之后,科学学科地位确实是削弱了,这至少有四方面的证据。


首先,从近代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能否抓住重大科技革命和进步带来的发展机会,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在当前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新一轮大范围科技革命已经若隐若现,我们决不能再措施这样的机会。。高考制度设计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

其次,各大学专业还是普遍认可科学学科具有相对更高的重要性的,如上海各高校,如果提1门选考科目的,全部是要求物理,提2门选考科目的,全部是要求物理和化学。

第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学习美国,不对科目学习做引导美国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来填补本土人才科学素养不足的问题,我们则必须自己培养,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冗余空间。


第四,有意把科学学科分值压低,降低区分度,让学科拔尖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事实上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学习科学学科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有其内在的规律,各国都有这个趋势。但政策依然是极为重要的调节工具,至少不能推波助澜。6选3的选考制度的确为很多不喜欢学习物理的学生提供了避考物理的通道,但选考制度本身不是造成当前物理等科学学科选考人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学生避考避学科学学科,主要的原因是在现有按固定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的计分方式下,他们感到不公平,同等付出很难拿到对等的成绩。


为了解决物理科的问题,目前大家讨论较多的有四种方案。这些方案能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但也会产生另外的问题。要在保持现有制度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抓住三点,需要相应的“三板斧”。


首先是不要让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报考学生感觉自己吃亏。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对现有计分方式进行完善。具体说就是,要把不同科目考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也考虑进去,对现有等级分进行校准。


其次是要让大幅扩大科学学科的分值范围,让对科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自己兴趣和才华,让科学学科拔尖学生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最后一板斧是要在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与招生能力上做足功夫,即在“招”这一端多用力。解决科学学科地位问题,关键还是要抓住高校招生这一环节,把高校的引导功能发挥出来。比如,允许高校在同分甚至1分范围内,可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来录取学生都是应该尝试的思路。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ECNU课程与教学研究盛宴

为您悉心制造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