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套路深


毕业论文这项工作有两种痛苦:学生写得痛苦,老师改得痛苦。

 

学生的痛苦大家都理解:临近毕业,诸事繁杂,很难保证写作时间;即使有点时间却无从下笔,只能生拉硬扯、东拼西凑;终于凑够字数了,老师却总不满意,不停的改改改;纵使改了8遍,查重又是一道关;终于等到答辩,还是照样被批判……


                                (注:图片来源:公众号毕导)

 

老师的痛苦在于:标准明明了然于胸,但是不得不根据学生的水平一再退让,直到退无可退。

 

每年初稿修改的时候,我常常会盯着论文发呆,很长时间过去了,还一字未改,内心却如大江大河,波澜起伏。


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多,仅以我校毕业论文指导标准的最后一条为例:



 

经过开题、初稿、二稿的努力,三稿能达到C的标准,基本上就可以愉快地参加毕业答辩了;若能达到B,指导老师几乎可以仰天大笑了;至于A嘛,只能说: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

 

很多初稿的水平,甚至连D的标准也达不到。“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说明起码还是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但是,不少同学或洋洋洒洒,堆砌文字,不知所云;或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结构无从谈起。

 

每个阳光明媚的三月,生机盎然的校园,总是因为“一篇论文,两处闲愁”。不到六月份,“此事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既然师生都痛苦,能不能取消毕业论文写作呢?

 

答案当然是:别做梦了!

 

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目前为止,检测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手段。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道把关卡,一旦自弃,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培养质量的下滑。

 

因此,不能轻易言废。但是,忽视毕业论文带来的痛苦也不符合咱们的教育理念。


怎么办呢?

 

早春的某天,我在池州的山野中流连,阳光温情地流泻在大地上,每一朵花都肆意的开放。心情舒爽的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与这醉人春日的繁花一样,是循环往复的,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每年都花费大量的精力,一稿、二稿、三搞……其实不过是在解决常规问题。等文章终于差不多像点样子,也就到了答辩的时候。好文章是不断修改而来的,高质量的论文年年罕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最后真的没有时间再修改了。

 

如果能在学生在校期间,解决大部分共性的问题,等到了毕业季,就只需要做针对性工作,这必然将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赏花归来,我立即以课程论文写作指导的形式,尝试性地从大三学生——15级文管入手,提前进行论文写作与指导。

 

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步:梳理历届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出现的基本问题,分析原因,继而明确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以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第二步:选题。“题好文一半”,题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本科生毕业论文并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训练时仍然鼓励学生自己出题。这样,在随后的师生讨论中,明确题目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有效地帮学生立即毕业论文的题材要求。


选题必然要结合文献的阅读,因此在选题阶段还包含文献查找、筛选优秀论文以及学术文献阅读方法等指导工作。

 

第三步:调查工作。选择题目时引导学生选择有条件调查的范围(例如自己家乡),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明确调查的要求调查注意事项等。

 

第四步:写作并修改。

 

为保证质量,除了整体性的统一指导外,还加入了一对一的辅导。按照计划,将与每位同学单独讨论3次左右(分别在前期准备、初稿和二稿时),截止到第八周,第2次一对一指导已全部完成。


目前学生进入初稿修改阶段。

 

 

 

 

整体上看, 15级诸生符合初次学习论文写作的常规状态——虽然个别学生带来惊喜,但不具有普遍性,论文初稿整体上没有超出期待,但是也没有较大的失望。

 

目前取得的效果:


1、从纵向上比较——或许是因为在校生写作时间可以保证,同时有面对面、一对一的讨论,问题分析讲解更清楚明白,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论文初稿水平超过了往届毕业生的初稿水平。

 

2、认知上的改变——引导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一项全新的学习,从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每一步都有规范和要求。正所谓“毕业论文套路深,千万不可太天真。”学生认知上的改变,有助于改变论文写作的态度。

 

3、明确好文章的标准——学生从2轮讨论中归纳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是足量的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


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做到根据需要不断扩充文献的阅读量;但是肯花时间去老老实实调查的学生就很少。没有调查资料就很难有创新,文章质量也就很难达到一定高度。目前调查工作最出彩的是左传令同学,他的论文值得期待。

 

 

不足之处:

 

1、因学生人数太多,61人,虽然已经完成2次一对一的指导,但是还远远未达到精细化辅导的程度,很多问题依然来不及讲解,仍有部分学生因考研等原因没有跟上辅导节奏。

 

事实上,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是因文而异的,当文献阅读、调查方案设计和论文框架结构依然有问题时,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目前全班进度最快的是余爱君同学,已进入了文字修改阶段。

 

2、论文整体质量偏低的状态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


虽然此项工作尚未最终完成,而且从目前部分学生的表现看,结果相当可期。但是,客观的预测,整体上很难出现颠覆性改变。具体原因下文分析。

 

 

毕业论文工作繁琐,我耗费如此大的精力提前演练的意义是:希望学生能有一次试错的经验,并从中学习论文写作基本要求,明年能够达到回避常规错误,节约毕业季的宝贵时间,最终提高论文的质量。

 

在写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暴露出多项能力尚有欠缺,主要是:阅读能力、调查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写作能力为例,先讲个故事:


,在某次公务员招聘后,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清华的学生分析能力很强,可是这些高考作文分数都很高的聪明人怎么都写不好文章呢?”

 

钱院长是个认真的人。为了找到原因,他花了很多时间去中学听课、调查,分析中学培养模式;而为了解决问题,又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清华经管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由于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问题涉及太多方面,难度系数高,十几年下来,活活地把一位经济学家逼成了资深教育学家,才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概括地说,清华经管学院是通过加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策略有:引导学生阅读、开设写作课程、鼓励学习无用的知识、引导批判性思维、开展一系列的本科教学改革等等。

 

他山之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写作能力不高,是国内大学生普遍性问题;二是从侧面说明本次指导没有颠覆性改变论文低质量的原因——当前现状所暴露的,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长期缺失,因此也就难以短期快速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不得不悲观的预测,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的痛苦,并不会那么容易地被彻底消除。


但是,基于看不惯就去努力改变的理念,工作永远会有新的尝试——


当前,在16级各班阅读指导工作如常开展。


除此之外,近期鼓励16级文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这是与苏、李两位老师共同讨论而形成的下一步指导策略:我们将从调查方法的学习过程开始干预指导,希望带来新的改变。


只要去尝试,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

 

  

说明:本文语境为人文社科类专业,艺术类与理工科毕业设计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