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校本科生在国际TOP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我校本科生在国际TOP期刊

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我校刑事侦查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14级本科生刘睿同学在本校教师黄锐博士指导下,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发表封面论文《Efficient In-Situ Growth of Platinum Nanoclusters on the Surface of Fe3O4 for the Detection of Latent Fingermarks》,期刊官网对论文进行了专门推送和重点介绍,。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当期封面

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的论文


这是目前我校在校本科生发表的最高级别论文,也是近年来我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关于法学院校新工科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实践中获得的重要成果。


刘睿在实验室


额滴神啊!这也太厉害了吧

这位小哥哥是怎么做到的呢

筒子们快来围观


从小白来到国际舞台


从照片上看,刘睿的表情很羞涩呀?。其实,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羞涩的、怕怕的。



一开始就是小白


大一的时候,刘睿第一次接触到科研,他坦言,那时候的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他说:“我的知识构架很薄弱,根本看不懂论文,做实验就像是在添乱。”

但他是幸运的,在黄锐工作室老师的指导下,刘睿逐步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纳米技术,并且乐在其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刘睿把课题研究当作一种兴趣,课余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

刘睿喜欢灵感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刺激,喜欢把实验计划变成操作台上瓶瓶罐罐的兴奋,喜欢把自己的设想变成永存的学术论文。他这样形容道:“这种满足感实在太棒了!这整个过程才是科研工作最让我着迷的地方!”


来了!国际舞台


登上国际舞台谈何容易!除了研究课题需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语言关也是一大难点。比如,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发表的都是全英文作品。

为此,刘睿干脆练习用英文写作。长期以来,他都坚持阅读英文文献,了解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术语及英文表达习惯。看得多,写论文便也水到渠成。


团队是坚强的后盾


刘睿的成功除了勤奋与天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团队的力量!


黄锐工作室


黄锐工作室于2013年9月由黄锐博士独立组建。5年来,该团队在刑事侦查学院和司法鉴定与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和支持下,从最初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小组发展成为现在能出成果、能出人才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一直在新工科培养模式上进行尝试和创新。


2017年第一届团队成员毕业留影

团队导师黄锐博士(左)与团队队长刘睿同学


黄锐博士每年邀请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新生进入实验室,从学习文献、寻找课题,到实验实践、论文写作等全方面进行科研实践指导。

至今,已有超过20名本科生在该团队得到2-3年的“手把手”指导。



发挥优势  学以致用


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司法实践中潜指印的显现和多维信息识别问题。

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节假日、寒暑假,师生们总是聚一起,像理工科院校科研团队一样潜心开展科研实践,发挥我校法科的传统优势,强调团队成员多学科发展,引导学生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去思考和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



培养现代化新工科人才的摇篮


多年的耕耘终有收获,5年来,团队成员获得全国“挑战杯”重庆市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1项),发表B类和C类学术论文5篇。

此外,同学们还获得校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4项,并获得多项校级学生科研奖项、奖学金。


团队成员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的奖项


荣誉沉甸甸的,它们不仅是团队发展的证明,更加说明了法科院校背景下的工学专业不是弱势学科,反而更具有新时代发展中的优势和特色。

刑事侦查学院和司法鉴定与证据科学研究院在探求新工科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抓住学科特色、紧跟时代步伐,转劣势为优势,培养出了兼具法学素养和理工能力、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新工科人才。



推荐阅读


1.昨夜,西政人自强不“熄”


2.燃!请为“利剑”投票,为西政壮声!



素材来源:“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微信公众号

采访:钟婷婷

编辑:王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