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论文乱象:我想和你温和地谈一谈


一、“抄袭”,还是“转载”?


2018年411日,我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诗词鉴赏》,这篇文章同时也发布在我的个人微信自媒体。《中国教师报》有网络电子版截图为证:


然而,就在411日当天,这篇文章同时出现在一名蔡姓的特级老师的教育云空间名师工作室里,文章的作者变成了“蔡某”。


这最初让我感到无比的愤怒。这篇文章我从构思到定稿用了整整三个月。其间增删数次,还邀请了近十个教育领域和诗词领域的朋友帮我审稿,提供参考意见。总之,文章的成稿耗费了我许多的心血,而今文章被著上他人的名字,心中的滋味大家可想而知。


于是我便开始浏览蔡老师的名师工作室首页,寻思着搜罗一些抄袭的证据。然而,当我细细浏览他的名师工作室之后,心态却渐渐平和了许多。我发现,他的名师工作室开辟有“教师文章”的栏目,蔡老师经常在这一栏目发表教研文章。


通过截图可以看到,411日有3篇,412日也有3篇,6篇文章毫无例外都著上了蔡老师的大名。而这几篇,我通过网络检索,发现都是近期报刊发表的热文,而并非蔡老师的原创。这就奇怪了,光天化日之下,蔡老师敢于这么嚣张地抄袭吗?


这时,我忽然意识到,或许这并不是有意的“抄袭”,而只是一次不大走心的“转载”而已。我特意了解了一下教育云空间的发文程序。教师在教育云空间发布文章时,教育云会默认“作者”为账号持有人,这就导致教师即使在分享和转载一篇文章,“作者处也会显示为他自己的名字。


不过,即使如此,如果转载时账号持有人在正文中标注原作者的姓名和文章来源,造成误会的情况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任何转载行为都应该标注原作者的名字,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我向来待人处事温和至极,不愿为这名老师蓄意扣上“抄袭”的帽子,但他这一无意之举,最终还是显示了其版权意识的极度薄弱。


其实,各省的教育云空间是教研论文“复制粘贴”的重灾区。在分析完蔡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后,我又进入各省的教育云空间,想了解一下各省的名师工作室情况。没想到,像蔡老师的这种转载不注明原作者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并非个案。譬如,我进入一名徐姓的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发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添加了原创标签,就比如说这一篇《如何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发布于20171122日。


然而,我通过知网检索,发现这篇文章早在2016年就已经发表了,作者是另一位老师。徐老师在转载这篇文章时,只是删掉了文章的副标题以及开头而已。



凡此种种例子,不胜枚举。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个全国教师自媒体“教师文学”的编辑,与全国各地许多教师都保持有较好的联系。对于教师这一群体,我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因此,我向来不会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教师的行为,但是,这种薄弱的版权意识却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教学资源的分享转载应该是基于对原作者的充分尊重,而著作署名权是第一重要的。因此,我呼吁所有教师,在转载教研文章都标明原作者以及出处,不要寒了那些坚持原创的作者之心!


二、论文的发表与代写


由于这几天的经历,我不禁想到从教以来所见到的教育圈怪现状。说实话,教师圈的论文市场十分混乱。教研论文的发表获奖与职称评审挂钩,同时,一些学校也可能会下放给教师一些的硬性的科研任务,这导致教研论文成为教师群体的一项刚性需求。


平心而论,撰写教研论文有利于一线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快更好地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一线教师都有教学研究的天赋,更多的老师囿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教学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因而并不能完成一篇高质量、有深度的论文。同时,一线教师通常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撰写长篇累牍的论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硬性的学术要求只能造成大量的学术垃圾,并催生出学术腐败的地下市场。


我曾经帮教育学术期刊审过稿,自己也在报纸刊物发表过一些教研论文,对学术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也因为某些原因接触到了一些学术的阴暗面。而今,由于海量的论文需求,论文的发表与代写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产业链。


其实,如果是正规的代理发表论文的话,倒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毕竟普通教师缺少发表论文的渠道,他们通过给予学术期间一定的版面费,而让自己的论文顺利过审录用,从此升职加薪评奖有望,这对他们来说是值得的。而期刊社因此赚得盆丰钵满,各取所需。(这里要提醒各位教师的是,虽说正规期刊也有收取版面费现象的存在,,大家进行论文投稿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


但是,,却是一种严重影响学术生态的痼疾。,与骗子在QQ上有过一段对话。

上述对话中,我主动提及代写业务,对方果断回答“我们可以代写”。紧接着我便询问代写的价格。

从这一截图中可以看到,代写的价格其实并不高。按对方的说法,“写论文特别好”的老师,代写一篇论文价格竟然低到只需要100元。那么,我不禁要问,这名专职代写的老师,论文真的写的很好吗?


事实上,枪手眼中的论文,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已。,往往采取专业洗稿甚至直接抄袭的方式批量生产论文。因此,由枪手代写出来的论文通常是东拼西凑,质量十分拙劣。他们为中国知网贡献了大量的学术垃圾。


三、“名师”乱象中的坚守

 

最近,教育圈被一场名师开撕的事件刷屏。南京的名师陈宇老师在网络揭发某梅姓班主任名师抄袭自己的文章,并指出梅姓名师有班主任资历造假、拜师抱大腿、炒作圈粉等诸多劣迹,在教育圈一石激起千层浪,惹出轩然大波。

 

这让人不得不心生感慨。一名教师,一名时常全国巡回演讲作教师培训的教师的教师,本应为人师表,待到撕破脸皮,呈现真实面貌,却如此不堪。如果发表几篇论文,积累一点人脉,忽悠一批粉丝,这样便可以沐猴而冠,挂上名师的头衔,那么所谓的名师,也太可笑了。

 

当然,我这并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教师。前面已经说过,我对教师群体向来充满温情,保持着亲近之感。在我接触的老师中,大多数都纯良正直、洁身自好。他们无愧于一名老师的良知。

 

写作此文的时候,和办公室的同事聊天。同事们说,虽然自己论文写得不咋样,也不经常动笔,但是任务来临,也会自己一字一句地深思熟虑,从未想过抄袭和代写。我听完十分感动。污浊的空气之中,毕竟还有绝大多数教师的坚守。


从教以来,我正是在这样一批正直的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谦卑,学会了脚踏实地。在这些务实奉献的教师面前,我感到无比汗颜。他们或许不会钻营取巧,不懂自我包装,或许将碌碌一生,一辈子也成不了所谓的名师,但是他们始终坚守传道受业的课堂,坚守为人师表的底线,这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