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获奖1350万!值不值?当事人回应…

6月29号,全球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 发布了以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6月30号,川农大官网就刊出《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的消息,此消息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最终,演化为“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热烈讨论:




网友一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


网友二现在有些明星一场演出就是几十上百万元,比科学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该重奖科学家。


网友三:把发论文变成政绩工程,过分崇拜刊物,不看内容,会出问题的。


网友四:人家做科研,一个团队不知道多少年的努力才有了这些成绩和成果,我觉得非常非常值!


那到底是什么研究成果可以登上全球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川农大又是否真的给予了研究团队1350万的奖励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陈学伟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七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径。如此看来,这项研究成果确实卓越。



这篇论文究竟多厉害


我们接着来说这1350万的事,作为奖励和鼓励,川农大确实对陈学伟带领的研究团队行了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和支持经费,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随后的事情,我们之前也说到了,网络上掀起了“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那到底这篇论文值不值1350万呢?7月3号下午,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接受我们记者采访时做了详细的解释和澄清。


当事人回应


这1350万,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就是根据学校教职工奖励政策,发表高水平论文,奖励50万元。300万的组成,就是他们两个人,就是陈学伟和李伟滔因为发表论文,进入我们学校双师计划第二层次门槛,按照规定,每个人每年25万,支持5年,就是250万元,发表论文后,还要一次性科研补助50万,就是300万元;另外1000万是学科建设经费,每年200万,连续支持5年,就是1000万。科研经费是1300万元,团队奖励是50万元。


按照李平教授的说法,整个团队共20多人,每个人贡献不一样,分到的奖金也会不同,平均下来人均只有2万多元,比起七年的研究时间来说,奖金并不算多。有人认为,重奖论文,可能会影响年轻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等行为。李平教授对此进行了反驳:

做科研不是为了奖励,做科研的人都知道,你没办法预测你能取得什么成果。如果一开始你做科研就是为了奖励的话,我估计没有哪一个科研人员能够打包票他一定能够拿到奖励,一定能够取得成果。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有他的职业特点。

陈学伟(中)及其团队(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李平教授称,也许有些科学家做一辈子科研什么大奖都没有获得,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科学家就不努力。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无为的凄楚。

不能把科研工作推得很崇高,好像科学家都不食人间烟火,科学家也是人,也是需要收入也是要养家糊口的,也是需要自己生活好一点。我们获得这个奖励,他主要是科研经费的补助。以后5年,我们能够长期稳定科研经费的资助,这奖励对团队是最有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李平教授称,最让他高兴的是,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起到推动作用:

两个突破,一个是发现了自然界罕见的基因突破位点,这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异以后,能大幅提高水稻对病害类的抗性,大幅提高水稻自身的免疫力。第二个就是发现这个位点调控机制,它创新性在国际上都是首次。另外,这个抗性基因在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的同时,并不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在应用上,也是前景非常好的。评审专家说,这篇论文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说到这啊,事情的缘由和结果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也能打消心中的疑惑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家产生了这么大的理解上的偏差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大家容易把奖励和科研经费混为一团。

那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学术界,可以由这个团队自己支配,直接可以取现回家,它也不要求这个团队进一步要做出什么,但课题经费支出是奖励,它实际上是学校对于这个团队的支持,它是需要团队拿着这个科研经费,把它用作在学术研究上,要做出相应的学术成果的。也就是说,其余这一千多万它实际是要按照学校的有关经费管理办法来使用这个经费的,不能够去随意滥用,一旦滥用的话,他就会出现经费流失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违规问题,那个一千多万它不属于奖金,而是课题经费支出,川农它如果向社会明确公布我奖励这个团队50万,另外的实际是课题经费,它引起的争议并不会这么大。

 学校新闻通报截图


那么,50万的团队奖励和1000多万科研经费到底算不算多呢?


熊丙奇认为,50万的团队奖励如果是基于他们长期的科研贡献的话是可以理解的,至于1000多万的科研经费,也并不算多,但关键是要把这笔经费用在刀刃上:


从学校的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说一个重大的公关团队他获得这个一千多万的课题经费,这实际上并不多,因为我们知道有些重大的自然基金项目,还有一些重大的科技公关项目,它的费用实际上是达到上千万,这实际上也是需要大笔资金去投入的,关键在于这个资金怎样去后期使用,能够用到科研的刀刃上这是很重要的,而至于那50万的这个奖励,从论文的角度来说,如果仅仅是看到一篇论文拿出这样的奖励,这还是比较大的奖励,但如果说学校是基于这个团队长期以来的贡献,而不仅仅是看到这篇论文的发表,又可以另一说,因为他可能是作为这个学校里面的突出科研进步奖,而突出团队表现奖,这样的话,它实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科技奖励充分肯定了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肯定了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做出的贡献。科技奖励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现阶段,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科技领域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如何使科技奖励更好地促进科技发展是一个迫切的课题。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书华指出,科研成果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回归荣誉本源是关键:

我们的科技奖励要让它回归荣誉本身,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绝大多数科学家或者组织对他们的评价,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可以在技术上,就是说在技术职称上可以给他破格晋升教授,担任学术的东西,它一般不应以货币,不以奖金的多少这种,所以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尊重,更像科学社会学家所指出的,我们是对他的一种承认,是一种优先权的肯定。所以这种精神上的肯定,承认,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这次国家体改委通过的科技奖励,就强调了要回归荣誉的本质。



同时钟书华还指出,未来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方向应该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且论文不能成为评价科技成果的唯一标准:

今后改革的方向要强调知识的增长,也就是以为科学的发展贡献了什么新知识,新理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做出了哪些贡献,在科学上要有创新,因此有创的成果要写在论文中。但是论文和科技创新之间不是本同,因为论文成果有高有低,一般取得成果以后,都不马上对它进行评价,它要沉淀,经过科学共同体的长期检验,确认无误以后才予以承认,第二个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应用,因为我们认识自然是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我们只能把我们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企业中,写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就是要强调它的社会作用,所以有一些成果尽管他不写论文,但他做出了重要成果,比如说我国的著名学者,技术专家张小龙对中国微信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但是他没有发表论文。像如果按照传统,那他可能就得不到奖励了,但他对中国微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就是不能以发表论文的多少来作为奖励科技的唯一标准。


从川农大这件事儿上我们再往前探究一步会发现,我国现代科技奖励还以政府唱“独角戏”为主的局面,各类社会组织如科技社团、学术机构设立的科技奖项缺乏系统规划。


与之相反的是,国外社会科技奖励名目繁多,一种流行成熟的模式就是由企业提供资金和冠名,由专业性学会来设奖。虽然我国也已出现了几个影响较大的社会性科技奖励项目,如何梁何利基金奖、,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其规模和影响远不及政府性奖励。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尚智丛认为,


一是我国社会性科技奖励发展短腿原因与作为设奖主体的社会团体自身水平有关,如科技社团自身发展水平不够高,专职工作人员较少,难以胜任高质量、大规模的学术管理任务;


二是社会性科技奖励发展滞后的障碍也来源于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企业文化中,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可能更多地在社会扶贫的捐助、救难救灾等等方面,但发展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离他们比较远。



图片来源 |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很多企业的资本积累不是通过科技创新,造成了科技创新在很多企业家心目中并没有很高的位置。这也是我国社会性奖励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由企业家出资设立科技奖项,对我国基础研究资助来说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将会形成全社会关注科学、为科学贡献力量的风气。的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政社分开,为科技社团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破除瓶颈、促进我国社会性科技奖励长远发展。尚智丛教授建议,今后要注意对企业投入的引导,在奖励项目的开设、资金支持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鼓励企业以冠名的方式为学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鉴于学会奖过去在社会的认可程度较低,应鼓励各单位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过程中把社会性奖励考虑进去,这样会引导更多人重视社会性科技奖励。




可喜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提出将重点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引导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健康发展。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家会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去推动科技和创新的发展,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





转自新闻纵横公众号

记者:刘涛、王一棚

编辑:田园、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