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从主客体示能的角度对产品设计通感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张邵竣

2014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

2016年进入生活设计工作室

项目经历

乐忆文创产品项目设计

神马艺术网创业实践

北京Link.me联我机顶盒项目设计

洛可可实习康尚血液分析仪项目设计

高露洁口腔护理产品项目设计






浅谈从主客体示能的角度

产品设计通感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张邵竣



【摘要】:  从主客体与示能的角度对产品设计通感的分类及应用研究。对通感进行深入分析,并解读通感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无意识角度切入,探讨通感形成过程中的示能性,基于对示能性的理解,探讨通感中主体与客体示能的转换类型,并配以案例分析,借此引申出示能性在通感设计中的类型和应用。

【关键词】:通感;主体与客体;无意识;示能的转换;影响


一、产品设计通感的概述


1.1通感的定义及在文学与产品中的应用

“通感”这一概念最初源于“语言学”。十七世纪德国心理语言学派的温德 ,在谈到语义变化的现象时说 ,“根据心理解释语义时 ,只有联想的规律才是语义变化的规律” ,“在个人心理过程中感性的印象是产生这种心理过程的客观因素 ,这种印象不断重复 ,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但是“联想只是词义分解的原因” ,还有人类的一种特殊功能致使联想“有可能结合成某种整体。这种功能就叫‘统觉’”。温德说的“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


通感在汉语中又称为“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指在思考或交流中,使用A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B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以此传达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通感形成的基础,在于人对审美的主体有了一定的感受,客观上有多种途径可以传达,但大道相通,最终令人体会到的是同一种结果。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例如《荷塘月色》中的两句:其一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把通过嗅觉而感知到的“清香”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通过嗅觉和听觉柔和转换,为脑海中情景增加了无限的韵致。其二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将塘中的光影、明暗比作和谐的音乐,由视觉向听觉转换,将月下荷塘的和谐静谧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对于通感,钱钟书先生曾形容到:“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现象被当作是一种语言或文体现象,是文学创作中一种用来润饰辞藻的修饰手段。


随着通感手法在文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人们开始尝试将其融入到别的领域当中,其中包括以通感修辞手法为主的感官转移被挪用到工业设计领域。在产品中,通感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感觉置换或转移。在通感被产品所激发的同时,原有的感觉并未消失,而是产生与被激发的新感官体验感的相互作用与加强。由原研哉设计的梅田医院的视觉导向设计(图1),梅田医院是一家妇科及儿科的专科医院。因考虑到孕产妇在医院度过的这段时间需要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因此指示标志本身是用布料制作的,而标志是可以洗涤的。之所以特意使用了不耐脏的白色棉布,就是想通过保持洁白的标志,向到医院来的人传递医院对于空间管理的专业性这一信息。这与一流的餐厅是通过使用纯白的桌布来向顾客强调餐桌的清洁是同样的道理。通感的运用使人的感官在产品上得到了新的体验,通感对于产品而言,使产品的思考不再是一个层面,从产品的存在方式、周围环境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感官之间的转换去对已知物进行创新。产品被重新设计的意义等都传达着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图1)

1.2通感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转换渠道

在通感设计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是构成产品通感最总要的一个环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性决定的了感官能否准确的传递。因此要求客体在给设计表达的主体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不应破坏主体原有的本意,如果客体的属性导致了主体感知的误差,与环境的不和谐,导致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无感,那么这样的客体转移便是与产品本身意图不符,就会偏离通感设计的初衷。感官间的转换,应以两者之间的联系点作为基础的,并以人的生活经验、日常习惯经验作为出发点。因此,一个产品的并不是可以随意进行感官转移设计的。通感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联性应遵从于客观规律,不应以主观意念去强行糅合两者,应以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行设计。主体与客体间的转换渠道来源于人们长期积累的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而这些感官经验在人们接触新产品时会自然的辅助人们去认知事物,从物的造型、材料、质地、主观感知等方面进行思考。因此在通感设计中应以无意识的感官经验作为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渠道。(图2)

 (图2)


二、示能在产品中形成的理论依据


2.1感官经验的形成是向无意识转化过程

感官经验的重复与积累转化为无意识行为,使人们在认知新事物的时候,本能的经验就能引导人们的思维过程。人们通过五感去接触与体验事物形成了感官经验,即使一件原有的事物的感官经验转移到了另外一件事物上,即使承载物已经改变了,但是关于原有事物感官的经验仍然存在于脑海中,同时在新的物品上感知到,由此感官经验才逐渐从有意识层面上升到无意识层面,无意识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的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而经验的积累转化成的无意识是靠后天有意识的学习与重复形成的。


2.2无意识的记忆在示能中的作用:主体的感知部分

通感设计中主体与客体间的沟通渠道的主要来源无意识经验,设计师以自己的经验或集体经验进行提取与创作,产品中通感的形成就是将人们生活中被忽略的或习以为常的感官经验进行提炼与转移,再通过载体传达出来,激起人们的感官共鸣,以此达到产品的创新。而产品的唤醒机制就是本体的示能性,示能性一部分由事物的客观特征形成另一部分由人的主观意念形成,两者互补不分离,而主要引起人们感知的就是无意识经验。因此无意识记忆在产品的示能性中起到主观认知引导性。


2.3主体感知和事物客观特征结合形成了产品的示能

基于吉布森的可供性探讨示能在产品中的表现,产品的示能性不是其本身具有的物理属性(如硬度、长度、密度等)、也不是其本身的主观属性(如价值、意义等)。示能性是事物相对于感知主体而呈现出来的属性,既有主观特征又有客观特征。(图3)比如凳子具有“可坐性”是客观的,但是这种“可坐性”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如果不是以人为对象讨论凳子的属性,就无“可坐性”,因此吉布森认为示能性跨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即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也都不是,它同时将环境和行为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事物的示能性是认知主体对事物的实用主义认识。

以上是对单一产品的示能性的成因分析,而在通感设计中,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形成了产品的示能,而通感中主体有其本身的示能性,客体也有其本身的示能性,两者的示能性可分为主体示能中的客观特征和主观感知、客体示能中的客观特征和主观感知。通感就是分别选取主客体示能中一点来进行组合导出最终产品,基于主体客体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进行设计方法分类。

(图3)


三、通感中主体与客体示能的转换类型及应用


通感中主客体相互之间的示能关系是相对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影响,却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两者的关系,选择具有偏向性的一端来进行设计,下文中将对大量的设计案例以大的属性进行分类, (图4)并总结其设计的类型及所传达的感受。通感成功的基础是设计师基于经验的认知来调和两者的关系,经验贯穿了整个产品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流程。

 (图4)

A  客观物转换引起后续感知

B  为现有客观物寻找新感知

 C  特定感知寻找客观物验证

D  客观物之间感知属性交换


A  客观物转换引起后续感知

客观物转换引起后续感知类的设计操作方法是指将事物的客观特征或是本能的感官记忆进行提取柔和,运用在与其有共性联系产品载体上,赋予产品某种感官属性,从而引起人们对产品后续感知体验的一种创作手法。这是通感中最直接的一种创作手法。


设计师大村设计的“溢出的泡沫”(图5)通过视觉带动味觉令人产生通感。通常喝酒的时候,的冒出更能让人垂涎,基于这个他对该类饮品开盖后经常会有大量的泡沫冒出的客观现象进行提取,通过产品把视觉形态来引起人们内心中对该物味觉联想。设计师深泽直人设计的“果汁的肌肤”(图6),这件作品通过对果汁包装与水果两者客观的特征的转换,使人产生了在好像直接从水果里喝果汁的错觉感,赋予了产品视觉、味觉与触觉三层次的通感,通过表面肌理传达了水果的多重感官信息,使用户在接触产品时,通过触觉带动了味觉的联想。设计师薄上紘太郎设计的“枝条水果叉”(图7)通过行为对客观特征的补充令人产生了通感,叉子模仿了植物的杆与果蒂,在使用的时候,仿佛让每个食物都像是刚摘下来的果子一般,通过客观特征的提取与差异结合,引起人们对客观转换后叉子与水果之间的感官延续,通过视觉与现象的通感,强化人们吃水果时的情感体验。在该类设计中感官属性的转换与应用,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从而更直接准确的传达感知。

(图5)

(图6)

 (图7)


B  为现有客观物寻找新感知

为现有客观物寻找新感知类设计方法是指设计师针对主体在感官层面所感知到的物理客观特征进行分析,并为之寻找与其相符合的客体主观感知,将两者进行结合,该方法是对现有物品的客观属性附加一种意念的再设计创作手法。


设计师山本制作的和果子工艺品(图8),被匠人制作的和果子本身就是件艺术品,和果子作为食物的美是短暂的,他的所以作者借助玻璃工艺将这种美的艺术完美的展现出来。玻璃的工艺既保留了客体和果子的美感,又赋予了其永恒不变的主观感知。Nendo设计工作室设计的晚霞烛光(图9)在该设计蜡烛不仅起到照明之用,还能提醒人们时间的涓涓流逝。通过对主体蜡烛的客观特征分析,并通过本体的味觉与视觉感官的双重特性,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时间的关系,发现烛光与夕阳落下时的相似性,通过两者关进进行构建完成通感。平野敬子设计的废纸篓(图10)基于对主体废纸筐客观特征的理解和感知,在寻找与废品筐具有关联性的客体纸的主观感知,将废纸扔进纸做的废品框,通过两者的触觉感官,唤醒人们应该将同类物放在一起的感觉。


(图8)

  (图9)

(图10)


 C  特定感知寻找客观物验证

特定感知寻找客观物验证类设计操作方法指的是对主体在感官层面所感知到的那些主观意念进行分解并将其提取出来,将其赋予合适的客体进行阐述和演绎,是借助客体对主体的意念强化一种创作手法。该方法为主体的感受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情境。


设计师阿津侑三的作品「风车针」是风车形状的图钉(图11)。平时我们生活的空间看似静止,实则是有气息流动的。这个小风车在场景中传递着气息流动的信息。因此,人们可以感受到风的存在以及注意到它。在重要的笔记上按上这个图钉,图钉咕噜咕噜旋转的样子,无疑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与多彩。这件作品中图钉是应该被人注意的主体,于是设计师使用了客观物风车来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强化了主体物图钉在场景中的存在感知,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情境。日本6D工作室设计的作品花瓣拉花(图12),操作它能向空中抛洒樱花、雨、落叶及雪花,在作品中樱花与雨滴落下时浪漫的气氛,高兴庆祝的时候的场景,庆祝是一种心情是主观的,作品的主体是人对好心情和氛围的诉求,客体是对主体氛围的烘托,那么载体拉花刚好符合,为这种主观的感受提供了一种情景的还原,从而传达出快乐浪漫的氛围感。hakanaku,utsukshiku设计的这个日历(图13)上的数字是用一根长的纱线缝合的,将线拉下后日历上数字就会消失。设计师通过对日子消失时的那种心理感知分析,就像衣服上脱落的纱线那样,一下子就抽完了,通过用手拉扯纱线脱落时的状态去强化时间在手中消失的感觉。脱落的纱线为时间的消失提供了客观基础。由设计师松原明香设计的东京迷彩服(图14)使人通过服装很好地与周围的街道融合在了一起。巧妙地转换带来莫名的喜感。迷彩服在战争时起到掩护的作用,而在现在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作品将人们想掩藏于城市的这种主观感受,附着在客体过去的迷彩服上,进行整合产出的这件作品。通过客体迷彩服强化和暗喻了人们想要隐藏的主观心理感受。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D  客观物之间感知属性交换

客观物之间感知属性交换类的设计操作方法,指的是设计师通过对主客体的主观感知记忆进行深入思考,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微弱的隐性联系进行提取并在产品上进行设置,通过载体的表达放大两者之间的联系,使产品与用户产生深层的心理共鸣。


设计作品“时间的帆”(图15)设计师通过对时间与船两者之间认知观念的联系,将两者概念融合设计出此产品,当人们去看这件作品的时候,船的方向与时间的流逝两种概念进入人们的脑海中,唤起人们对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深泽直人设计的壁挂式CD机(图16)他的设计很直观地借鉴了换气扇的外形,CD机中旋转的碟片取代了风扇的扇叶,开启后旋转中被传播出来的不是肤觉层面上的清风,而是听觉上的音乐,使听觉和肤觉的感官共鸣,在产品的使用中不仅仅只是听到音乐,而是让用户感受到音乐像风一样从CD机中流动出来。柳翔宇设计作品土存钱罐(图17)泥土存钱罐想表达的是土在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原本的质朴的状态,人们使用自然中的泥土来做容器,在使用过后这个容器又回归到自然状态中。设计师通过对土的理解寻找符合这种感受的载体存钱罐,且存钱罐的主观感受也与土的属性相符,传达出在使用后,破碎的存钱罐回归于自然中,这件作品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及客体的认知来引起使用者对于人、物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探索及反思。


 (图15)   

(图16)

(图17)


四、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设计的影响


4.1对设计思考路径及设计目的的影响及拓展

由上文对主客体关系的探讨,延展出四种通感类型的操作方法,可以给予设计师更多方面的设计思考路径,及在设计表达过程中,帮助设计师从经验角度理清两者关系,寻找他们的关联性,进行感官转移。感官经验主要来源于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体验的积累和归纳,设计师基于大量的感官经验背书可以进行有意识的选取两种物品对他们的关系进行构建,也可以无目的尝试选取不相干主客体进行混搭,这也是对通感在产品设计上的一种思考与尝试。感官之间的转换赋予了产品通用性,设计师可以基于感官之间相互转换的特点可以帮助一些感官有缺失的人群,当人体的一个感官缺失的时候,其他的感官会变得更加敏感,因此将通感方法应用到感官缺失的人群中,可以给不便人群带来一些帮助。


4.2通感可能会因使用者的认知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通感是每个人自身就有的一种感官能力,所以人们在接触或使用产品时都会产生或强或弱的通感。通感的强弱主要在于该产品的感官经验及认知是否来自于大环境,不同的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是由于其个人知识、经历和心理的不同,会有其自己的独特性的理解,这也是通感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这种感觉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


五、结语


探讨通感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对设计进行把握和衡量。通感使寻常的物品有了新的体验,对产品做了新的诠释,引发人们对于人与物、物与人与环境的思考。而设计师应在生活中释放感官,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发现之前从未发现的,在生活中累积更多的灵感与创意,通过自身的感官经验结合设计方法赋予产品新的可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



参考文献:

[1]谷英资 . 论通感的来源运用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2]吴炳章 . 示能性和意向归属 .当代外语研究,2013

[3]深泽直人(日) . 深泽直人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后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泽直人(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