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论文发表(2)——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河北临西第二中学 陈宝贵

       (刊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第三期)


    是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这样的观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自己写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只有写才能会写。学生写作习惯,是靠学生不断的写的反复而逐步养成的,作文姓“写”,而不姓教。写作从本质上来看,是通过写的积累、自悟而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存在着这样几种偏差:第一速成意识,认为只要学生按着我的指导,经过某个阶段的练习,写作就会飞速提高,这里以所谓的上世纪八、九时年代的“快速作文”和今天的所谓“高效作文”为代表。二是模式意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习作总是按着我们对文章的认识来要求。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是好文章;只有这样写,才能使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第三技巧意识,认为作文教学就是传授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所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照应,怎样制造亮点,就成了作文教学不变的常规。从梁启超到叶圣陶、夏丏尊、唐弢,再到现在很多所谓的作文专家,走得大都是此路径。当然现在由于应付应试而流行于市面上所谓的五花八门的秘诀、方法之类的书,更是从技巧上着眼。从深度上来思考,这些都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它只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操作。这些教学行为的特点是“本于外,而不是基于内”的,即写作的指导不是基于激发学生内在生命表达的需要,而是满足于教者的外在需要;不是基于学生,而是基于老师;不是基于发展,而是基于应试。作文教学应该是基于学生内在写作需要的激发、引导艺术,一切外在的“传道、授业”都无济于事,或者说帮助不大。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写作指导的两种作用:一种是正向的作用,即通过我们的指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而这种提高的标志,不是结构的翻新,也不是语言的创奇,而是能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能不能体现自己的才情和个性;再者最重要的,是不是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愿意表达生活思想感情的愿望,而不是其他。另一种是反向的作用。首先,学生一开始还是想写作文,期待着写作文的,但随着我们的教学、训导而逐渐厌烦作文,不想写作文了;其次,当初的作文,还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后来变虚了,变浮了,变假了;再次、由于我们不厌其烦的要求,和“应试”的训导,学生不得不写作文,但完全是外在要求的揣摩和追求,老师口味和应试要求的迎合,这便是负效的指导。这些我们应该敢于反思,敢于承认。这也是我提出要摆正我们位置的原因。

所谓摆正位置,即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既要认清我们的指导能起的正向作用,也要认清我们的指导可能起到的负向作用。此,我们要小心谨慎把作文指导当做一种严谨的具有科学性和复杂心理运动值得敬畏的事业。

当我在“大语文作文”教学有关的阐述中,指出“作文能力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时候,不少人感到是谬说,并且说,如果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哪还要我们的老师做什么?而我的回答是发现、激励和引导。

   我在为学生《岑亚男短论50篇》所写的《编选感言》中指出:“面对新世纪,我总想,以传、承传人类文明为己任的老师,如何担当起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重任,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应在何处?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个性。在这一承接性的链条中,我们又应着重什么呢?我赞同激发潜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观点。因为激发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正向的调适,是热情之火的点燃,是智力的一种开发,是创造力的一种前诱。在激发中学生树立其信心,扬理想之帆;在激发中学生由消沉变奋起,由迟钝变敏捷,由浮躁变专恒。激发是智力的最佳开发,是对创造力最好的培养。”目前不是不少学校在进行赏识教育吗?赏识教育的本质也是通过对学生优点的肯定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对于学生的作文来说,能不能善于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时候可能决定着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无成效,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成功和失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不少老师往往提出这样极端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作文没有优点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一篇文章中没有整体的优点,会有局部的优点;没有局部的优点,会有句子的优点;没有句子优点,会有个别词的优点;没有个别词的优点,会有书写或者其他的优点等等。对学生优点的发现,我们要下挖地三尺的决心。越是不爱作文,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我们越要这样做。试想呀,当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自己认为还可以的文章交给我们时,他所期待获得的是肯定,而不是批评。就是当学生把一篇写得非常糟糕(当然学生自己不会认为非常糟糕)的文章叫给我们,我们也真得批得“体无完肤”时,他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或者是无法完全接受的。过多的批评哪怕是正确的批评,都是对学生写作愿望的一种阻抑。退一步想,如果学生的一篇文章受到老师的批评勉强能接受的话,那么下一篇文章还是受到较多的批评,那他写作的愿望还会有吗?反正再写也是不好,哪还有写的必要吗?在“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之所以把激励作为中心,原因就在这里。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激励是产生激情的通道,激励是走向开阔的旗帜,激励是创造写作生命大境界的坐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定位于我们是学生写作的激励者


为了激励的有效性,我们还要定位我们的第二个角色,学生写作的“发现者”。发现是一种能力,是激励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发现能力是在教学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对文章优劣的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时是分析能力,有时就是直觉能力。当我们有了这种能力后,我们的激励指导才会更准确、更有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同行,不爱或者不会写文章,这样就造成不会游泳的人在教游泳,不会写文章的教写文章的情况,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发现什么,从学生结构文章的特点,发现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思维特性;从学生的文章表达中,发现学生的语言感受表达能力;从学生语言的组合形式中,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内容的表达中,发现学生对生活关注的趋向,我这里强调的是对学生写作优点、特点的发现。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总是乐意指出学生的缺点,认为指出学生的缺点就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完成,其实对于一个写作个体而言,缺点的指出,如果没有对自己写作优点的体悟和放大,可能永远是缺点,缺点是在优点的形成、放大逐渐消失的。或者说,写作的进步,正是在自我优点的确证中,产生持续不断的写作动力,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逐渐完善对写作的认知、体验,而渐趋达成的。也正是在优点的放大中,经过不断的历练以及历练中的吸收、借鉴,才使写作日臻完善的。因此,对于我们老师来讲,指出缺点,并不显权威;发现优点,才显我们的教育力

    第三个角色定位是写作的引导者。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工作无疑是繁多而复杂的,引导的任务同样如此。引导顾名思义是“牵引”、“导引”,也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出方向。既然是引导方向就应有一种牵引力,能够使学生沿着我们的导引向前去,我们的引导要方向正确、明确,还要有力量。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引导同样具有正向和反向两种作用,有时候引导不得法或者引而不导,犹犹豫豫,支支吾吾,左顾右盼,往往会使其作用尽消,或成了学生写作的阻力。方向是第一位的,方向错误,一切努力都是无效也可能是负效的。写作的方向一是表达的内容,一是表达的态度,一是表达的技巧。内容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真实的生活、真切的感受,绝不是虚假、虚浮、“虚拟”,无中生有杜撰的内容。真是写作的本写作的根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态度是写作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要以一个公民的态度说话,这里“真诚”是它的核心。技巧的运用取决于写作的态度,你如果真诚你就不会用“巧饰”掩盖真相,用“夸饰”来赞美低俗,用爹死娘亡来获取分数平淡的风格来自于平和的心胸,恣肆的表达来源于激荡的情感。当然一切高超的写作技艺来源于磨练和不懈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引和导是相互联系的,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不少时候由于老师的态度不明确,支支吾吾而使我们的导失去力量。比如我们坚持作文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但一旦涉及到具体内容时,又显得左右为难,这样也就使我们作文求真的追求打了折扣。比如有的学生拿来一篇写生活的文章,你怎样处理,如果你劈头盖脸的批一通,学生就会极端的委屈,因我们的引导和实际矛盾,学生不仅委屈还对我们的要求产生怀疑,我们的指导可能再也没有了效力。如果我们不置可否,学生同样会失去对生活的观察——不管是浅层观察、还是深层观察的动力。我的处理方式是,肯定学生关注底层的人文情怀,引导他们对这种现象作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分析才能写得深刻,鉴于目前这种现象,作为中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了解,不可能作出多层次的分析,我引导他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其他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比如街头小商贩的介绍,弄堂平民的生存,外来打工者的境遇等。我们一定要坚持任何引导都不能伤及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原则。引导无外乎内容和写作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当然引导的力度是由我们的教学和写作修养决定的。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最有效的引导就是树立榜样,榜样的树立要靠我们的发现,比如在自由写作中,有的同学写了《风中的三轮车》一文,文中表达了对车夫的同情,如果我们抓住这一内容进行分析、表扬,并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对以低层人生活作为写作内容的文章就会多起来。同样当我们对某个或某几个同学的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行表扬、分析、鼓励后,学生也会在有所体悟后向着这种方向努力。我们不排除用名家名派作家的作品为例对对学生的引导(这是我们的常规),而利用班级同学的文章——身边的榜样加以引导,我感到激励的作用更大、意义更多元。

重复说一遍,作文教学姓“写”不姓“教”,如果认定我们是学生写作的激励者、发现者、引导者而不是权威的批评者、优劣的裁定者、内容的决定者的角色,并在作文教学中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产生一种灿如山花的明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