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可算学术成果,“网红文章”能算数吗? | 聊友汇

今日话题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一经发出便引发了轩然大波。原来,该办法规定被主流媒体及重要商户刊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的原创文章即有机会被认定为权威、一级、核心等期刊发表的论文,其中形成较大网络传播的认定标准之一为阅读量不少于10万,其对应标准为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对此,网友们众说纷纭。



有反对者认为,把严肃的科研成果和新媒体营销联系起来,会助长学术重“术”不重“学”的浮躁风气,这是学术的堕落,甚至可能会引发购买阅读量的“新型学术造假”。大众传媒就不应该和专业学术期刊等同。


有赞同者认为,仔细看其规定,其实浙大对刊发的平台也是有要求的,并非只看阅读量不看质量。让学术成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是其价值的应有体现,不至于让小道消息式的没有充分论证的“标题党”乱飞。甚至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触动学术垄断的痼疾。


那么,对于浙大如此独树一帜的“创新办法”,你有什么看法?


在这里,先恭祝@段玲获得“三点半难题”话题投票冠军!


也不拘一格降文章

学术贵在价值,不问来路。网络文化成果网络说的算,群众说的算。群众喜欢,人民认可,就有价值存在。浙江大学的规定是对学术界“唯论文”的一次“叛逆”,这是一次宝贵的学术突围。


学术界条条框框多,追求规范流程的积习给研究者设了不少门槛,实际情况多多少少变了味,变成了看资历,看人脉,通道单一,让初出茅庐、没有资源的学人缺少出路。况且,传播媒介的形势已经极大的变化了,纸媒式微无法改变,而网络平台越来越宽广。严肃的学术不代表固步自封,勇于开拓新的学术来源,涵盖收纳更多的学术成果,优化立体当前的学术结构,也是学术的进步和创新。


大家对此项创新的担心有道理,但是因噎废食不是办法,改革创新路上不能单单以可能作恶的思维揣测前景,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退缩,新事物的发生必将会经历不断地补充修正,我们更应该看到改变的决心,光明的前景,学术的促进,这次“突围”值得肯定。


——@胡越


阅读量可刷但质量难刷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对于网络文章认定给出具体意见。对于这种敢为人先的尝试和大胆探索,我们要为其点赞。可是,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对此仍旧需要做点冷思考。网络世界里,我们作品的阅读量可以被“刷”出来,只要有人在背后“操刀”,“刷”不了的还是我们孜孜以求或者说是极度渴求的作品质量。


作为“第五空间”的网络空间给了我们很多可能,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可能和机会的背后却也隐藏着“暗流”。就拿浙江大学对于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的“试水”来说,阅读量的“10万+”或者“40万+”,以及对媒体的转载量的考量,我们都是进行的正向考虑,包括所有人在网络空间的文字驾驭能力、文字编辑道德和文字发表规范,等等。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正向自觉,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则,毕竟,我们经历了太多蹭热点而被高度关注的“营养不良”的文章,看到了太多人恶意刷票而导致阅读量成“摆设”的尴尬……


我们有高校师生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攻克“化石”级课题,获得“钻石”级成果。可以看到,高质量的成果并不是靠其他人点赞而来,仍旧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成果的“质”还需多留心,多留意,多些把控,多些关口,不可一纸文件、一些数据“包打天下”。


——@张贵礼


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 好论文不需要刷流量来证明价值

最近一篇10万+文章可算论文的文,引起了热议,提出新规的是浙江大学。和一些朋友圈的人一样,最初是惊讶,后来就是失望。浙大作为浙江唯一的985.211大学,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北大清华,浙大的论文有着严谨的科学规范,这不是流量文可比拟的。


作为新媒体的写手,我知道流量对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流量并不是好文章的唯一依据。我曾经有一篇故事,在自己的平台上流量不高,今日头条转发,小编加了个吸引眼球的题目,就有几十万+的阅读量。流量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阅读量也只是昙花一现,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成旧闻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在社会让人浮躁起来,唯独大学,这是神圣的净土,唯独学问,才是厚积薄发。


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 好论文不需要刷流量来证明价值。而且真理往往开始在少数人一边,唯独让大家接受后才能推广。我无法想象,以后大学教授上课第一件事,就是,亲积赞了,亲给我转发朋友圈,呜呼哀哉。


——@郭惠娟


学术评定该如何面对大众知识生产

近日,。从表面上看争议的核心是要不要将媒体刊文纳入科研成果,其实质则是,要不提倡学术大众化、以及学术评定如何面对知识生产大众化的问题。


职称评审表面上是一种级别和工资待遇,其实质是学者的研究是否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目前,这种认可由SSCI、权威期刊等各种期刊和课题、项目构成,其评审遵循着学术的规则。浙大出台的规定打破了这种评价体系的封闭性,其要求媒体刊发并具备阅读量,本质是将公众评价纳入了之前封闭的学术评价。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学术生产的精英化、内卷化趋势,但是反过来是否会对本就已经相对浮躁的学术研究产生负面作用?毕竟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需要学者静心沉潜、久久为功,与大众的趣味并不完全相合。因此,浙大新规在具体操作中是否要注意认定上限,以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同时也能鼓励好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路畅


支持学术创新也需“10万+”

“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千字原创网文,就有可能被认定为期刊学术论文”近日,浙江大学这纸新规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议。“拍砖者”担心学术变质成“媚俗”、学者变身为“网红”;而支持者则对让“高大上”的学术走进大众视野的做法表示赞赏。


其实,浙大新规推行会遇到多少阻力暂且不论,单是其勇于破除“唯核心期刊论”的精神,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鼎力支持。一直以来,“唯核心期刊论”成为高校教师及科研队伍评定职称的“硬性规定”。而在“两微一端”的读屏时代,浙大的这一步尝试,让学术门外的自媒体“扫地僧”有机会进了厅堂。因为,对比相对晦涩的学术论文,优秀的网络作品更容易将知识与温情带到大众面前。


当然,浙大的《规定》要落到实处,需要专业团队的合理甄别与有效控制,防止“刷量”和保证质量,是永远不能松懈的“硬杠”。而在这一规定破冰之旅中,更加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呵护与理解,这才是对鼓励学术创新的最大支持。


——@房健


喜闻网络不是“学”外之“术”

日前,浙大试行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文化成果获得登上学术殿堂的机会,让网络不是“学”外之“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势。


按类所分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所谓“权威期刊”,令无数业内人士十分向往。在有的地方,能在一些核心期刊发篇文章就能确保课题结项,俨然“一文抵万金”。但因纸质期刊版面有限,一些重量级学术期刊成了“学家”必争之地。


网络因其空间的无限性,失去了“文以稀为贵”的优势。在多数人眼里,在网络上发篇文章是“小菜一碟”。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和纸质期刊一样,,都应该被认可。浙大探索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不仅是“吃了螃蟹”,更是为文化成果展示和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新事物的成长注定是个曲折的过程,一定的质疑恰是我们规范认定的动力和压力。网络不是“学”外之“术”,期待健康发展。


——@单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