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 SD的故事:分门别类写论文(271-280)

分门别类写论文(271-280)

271)SD原来做研究写论文,用整套的what-why-how模式。,开始分门别类写论文:给学术杂志写论文,写从现象到原因的why型论文,实证性多些;给决策咨询写报告,写从理论到实务的how型文章,开药方多些;写综述评论文章,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文献写规范性的what型论文。

272)SD做过的实证研究,最喜欢的是用IPAT公式做因素分解,研究影响中国资源环境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他用在此基础上扩张而来的卡亚公式研究中国低碳发展,从技术维度与发展维度得出与流行看法不同的结论。在学术场合或咨询场合提出证据支撑的看法,常常让人搞到出乎意外。

273)许多人以为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要靠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如果没有时间要求,这话不错。实际上,能源转型有能源替代与能源效率两条路径,SD证明2030年以前,能源替代最多可以起到30%的作用,大部分要靠提高传统能源的效率;对于中国而言,工业能效仍然是主导。

274)SD的研究指出,中国2030年要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即零增长,光靠技术手段是不够的,更需要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他判断2030年要达到目标,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要从过去几十年的两位数增长主动下降到5%以内,这样才能让经济增长增加的碳排放被技术手段减少的碳排放所对冲。

275)SD规范性论文的代表是有关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许多年前他研究城市管理问题,看了许多书与文章,觉得思考的破碎化情况严重,感性讨论比较多,没有理论。于是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对象、过程、主体、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元理论的研究,被认为提出了整合性的分析框架。

276)后来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感性思考多,理论性不够,SD开始把自己的元理论研究做成一种可以通用的分析模型:对象分析强调三重底线思考,过程分析强调PSR思考,主体分析强调合作治理,三者可以两两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套路的可持续性科学理论。

277)SD平时读论文当作读小说,就是要给自己写论文找标杆。写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论文,只要与IPAT有关的研究,他都会搜集起来好好研读一番;做可持续性科学有关的规范性研究,他把Daly的稳态经济学、Clark的可持续性科学作为参照系,把自己的研究与类似研究进行对照。

278)撰写政策导向论文,SD觉得成功的论文是有关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研究,从中形成了how型研究的基本套路:首先回答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研究;然后讨论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多情景分析基础上进行目标研究;最后提出如何去那里的对策措施与目标对应。

279)写政策性论文,SD从来不会简单提出目标就完事,而是用政策树方法写得很饱满:一个大目标分解出3-4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有可检验可测量的指标,每个指标有针对性的措施。SD把低碳发展、可持续性城市、合作治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资政建言,觉得不是这样就没有技术含量。

,SD仍然觉得why型研究是最重要的工作,学者的追求是在理论上做出有增量意义的贡献。学院每年统计发表的论文有金钱奖励,他只上报少数在同行评议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自己觉得有思想突破的论文,而不把那些从理论中引申出来的政策建言论文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