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精英本科教育——基于美国文理学院的案例分析

▲王春春


作者简介:王春春,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学习一年,期间曾在美国麦克莱斯特学院等多所著名文理学院进行实地调研。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文理学院及其博雅教育研究、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比较、高等学校绩效评价研究等。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包括在研国家青年课题“美国精英文理学院教学特色研究”;参与国际、省部级等各类课题研究多项,如美国福特基金课题“中国创新型高校研究”、 国家重大课题“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出版1本学术译著《管理今日大学》;参编书籍、研究报告多部,如《高端访谈——关于现代大学的思考》、;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在《大学》(学术版)上发表(包括联合发表)大学校长访谈稿10余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转载。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小型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堪称精英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颇具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博雅教育理念,确立面向未来、打好基础、学会生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参与和融入,强调写作等基本能力训练。通过丰富的课程及课外活动项目、实习、在服务中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举全校之力营造积极、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和共同体氛围。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招聘机制、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师支持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对于维护文理学院的传统与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美国,文理学院,博雅教育,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小型精英文理学院(selective liberal arts college)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理念和本科教育实践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本文依据对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本科教育所作的人类学考察,对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前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所借鉴。

一、教育理念:当代博雅教育

精英文理学院以坚持博雅教育为重要特色。博雅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实现路径。[1]不同于以往的概念辨析,依据对文理学院的实地考察,遵循“语义=语词+语境”的语言学法则,从“博雅教育”的实践形式及其内在逻辑出发,当代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精英教育,以培养具有智识、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兼具统一性和多样性特点的专业设置、学程安排、课程教学和住宿生活为载体,以一系列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教授治校为主导的学校治理制度为保障,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里营造积极的、富有支持性和凝聚力的共同体氛围,促进学生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融入,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2]博雅教育作为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教育理念是贯穿在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之中的。

(一)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打好基础,学会生活

文理学院专注于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谋生。综观各文理学院的使命陈述及其教育实践,其人才培养理念具体来说,第一,在知识层面,文理学院希望学生能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广泛的了解,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具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学会运用理论来解决更大范围的社会的问题,能够学以致用。第二,在能力层面,文理学院希望培养学生有效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善于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和逻辑性的思考,并善于运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第三,在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文理学院希望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希望学生学会对其周围的世界做出成熟的判断和解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这些人才培养目标渗透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文理学院认为,以上都是面对变化的社会和生活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工具。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希望培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思考、清晰地表达;运用各种实质性的技能甄别机遇和解决问题;理解社会和历史;具备伦理道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创造性地拥抱生活、愉快地生活。[3]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博雅精神,即“培养一位有音乐品位和爱好历史的律师,一位阅读诗歌和迷恋考古的建筑师,一位能写出富有说服力、清晰易懂的研究报告的科学家,一位迷恋外国文化和语言的实业家”[4]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文理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工作,特别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招聘教师时就会要求应聘者陈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终身教职评审时也会要求教师提供材料表明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文理学院都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这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致力于“使学生做好准备,以主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5]麦卡莱斯特学院的使命是“为学生今后继续通过学习和服务获得发展打下基础”。该校心理学系E教授认为,本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教学理念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二是帮助学生成功。人类学系G教授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接触多种不同的领域,形成开阔的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将来能够灵活应对变化的环境。历史学系R教授认为,博雅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毕业后仍然会学习,能够成为好公民、好邻居、好领导。地质学系G教授为了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他的教学理念,通常在学期之初就把自己写的“学会学习”的论文发给学生。[6]文理学院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辅相成。

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一位校友写的信很具有代表性,“四年中,母校的教育使我受益最深的就是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学会去接受新的理念、想法,批判性地看待各种各样的社会舆论,有自己的思考和推理,不去随波逐流,学会注意细节的重要性,永远保持一种好奇心、求知欲”[7]。也正因为文理学院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强调打好基础,许多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院青睐文理学院的毕业生。

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统一架构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文理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分制的规定和保障下,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尊重,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案、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自主发展。

(一)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

文理学院一般都允许有着特殊学习目标的学生自主设计专业(个性化跨系专业)。通常,文理学院有相对较为成熟的系设专业、跨学科专业、学习领域或主攻方向,供学生选择。如果上述专业类型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学生也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申请自主设计专业。例如,在麦卡莱斯特学院,选择自主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大三上学期注册之前,向学校的教育政策和治理委员会,提交一份课程学习计划,说明现有的系设专业、课程组合都无法满足或不便于实现其学习目标。计划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完成个性化跨系专业所需要修习的课程列表、课程的学习顺序以及理由;二是自主设计专业委员会里三位教师的支持信,委员会成员必须来自计划书里提到的课程的开设单位,写推荐信的教师必须曾经教过该学生;三是书面理由,学生应该描述自主设计专业中所包含的所有课程的重点及其内在关联,并指出这一学习计划是如何满足其特定的学习目标的。委员会每学期至少要和学生见一次,讨论学生IDIM的进展情况。由于申请程序复杂,对学生要求较高,通常每年只有几个学生会选择自主设计专业。但这种制度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是学校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一种体现。

(二)统一课程体系下的不同选择

本科教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给予学生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和必要的专业训练。文理学院非常重视大学教育的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经历特定的教育体验。

文理学院的学生一般都会有大一新生研讨课、大二确定专业、大三校外学习、大四高级综合训练课等共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又有多种选择。例如,大学一年级人人必修的新生小班研讨课,有多个主题可供学生选择,但课程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融入学校,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并通过频繁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达到大学层次的写作水平。大二下学期结束时确定主修课业,从制度上确保学生在确定专业之前能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不至于视野褊狭。同时,学校对主修课程学分的限制与规定,也是为了确保学生不至于将过多的精力投入某一个领域中。大三的校外学习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沉浸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了解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对自己有新的理解。大四的高级综合训练课,旨在帮助学生整合、综合运用四年来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实现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性思维,这一体验是通过小班教学、高级研讨等途径,在授课教师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训练逐步完成,最后让学生通过公开报告或公开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巅峰体验,从而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句号。这种制度化的、精心设计的课程框架体系,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一段完整的大学体验,同时也使每个人都有一段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经历。

三、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融入,尤其强调写作等基本能力训练

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使大学里的每个人都成为探索者和学习者。大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一共同的使命——探索、研究和发现。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8]美国精英文理学院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融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让学生大量参与交流和讨论,课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并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文理学院普遍重视写作,而“密集写作”课程也被认为是美国十大优秀本科教学经验之一。“密集写作”是指在大学四年中,要求学生以不同形式(口头、书面、表演)、以不同方法(定性、定量、混合)、在不同层次(各年级)、为不同读者、用不同风格、从不同学科角度、跨不同专业领域、反复不断地交流和写作。[9]这一做法在于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的教授指出,广泛阅读、批判思维及灵活写作是学院可以提供给学生的三件终身至宝。该校的学生也认为,文理学院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阅读和写作[10]。威廉姆斯学院要求所有在校学生都要选修两门“密集写作课程”。这种写作课程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20页的写作量,并且每次课堂学习人数不超过19人。麦卡莱斯特学院要求确保所有学生都接受写作训练,希望学生把写作视为“一个反复写的过程”,并确保每个学生在写作方法和内容上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该校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上完大一新生研讨课之后,在大四学年之前修读一门符合写作规定的课程,至少修满4个学分。

文理学院对阅读和写作的严格要求,不单单是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理科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写出结构清晰、语法和用词考究的实验报告。[11]几乎各门课程都非常重视写作。例如,麦卡莱斯特学院英文创作导论课的教授给学生布置的写作类作业包括:14周内创作12篇诗歌或散文,每周写读书笔记,参加三次朗诵会并撰写评论,还要完成一个期末项目并在课堂上汇报。政治系一位教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5篇论文,其中前4篇分别是10页纸的小论文,最后一篇是30页的大论文,所有论文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数学系一位教授通常也会给学生布置大量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写博客,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写小论文,即便是做数学题也让学生保证有大量的阅读,还要写出阅读材料的要点,指出他们感觉最有兴趣和最困难之处。[12]一位文理学院学生提及自己的一篇课程论文写作从构思到最后润色,整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改了8稿,在此过程中与任课教师和写作指导中心的老师交流无数次。

文理学院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逻辑推理、科学探索、第二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技能集中型的课程来落实,以帮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工具和能力,与文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此外,文理学院还很关注学生的社会参与,通过丰富的课程及课外活动项目、实习、在服务中学习等其他形式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经验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育环境:全员参与营造具有支持性的、积极的共同体氛围

教育的关键是提供适当环境,让学生通过活动成长。因为学习是行动,要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行动可促成有效学习;学习是经验,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经验互动。[13]有研究者提出,如果说学生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是学校发挥影响的决定性因素,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学校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塑造其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以吸引和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融入。在对学生的进校特征加以控制后发现,“学生在注册入学后经历了些什么”比“到哪里上学”这个问题更重要。[14]就是说,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更值得关注。这也是笔者在界定“博雅教育”时特别强调要结合“文理学院”的语境来分析其内涵的重要原因,规模较大的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的一个重要不同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共同体氛围上。甚至可以说,离开这种环境和氛围,文理学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也就失去了保障和特色。共同体氛围是当代文理学院博雅教育的要素之一。

在麦卡莱斯特学院实地调查时可以感受到,文理学院具有浓厚的、积极的共同体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抑或普通教辅人员,都把自己定位为“教育工作者”,几乎所有人都齐心协力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教育环境,从教师到教务协调员、从校长到注册处主任、从图书馆管理员到宿舍管理员,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的支持,使学生有愉快的大学教育经历,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这与该校对“教育”、“大学”和“学校责任”的定位密切相关。该校认为,教育是一种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经历,大学是一个学习者共同体,所有人包括全校学生、员工和教师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获得个性上的、人际交往及智力方面的转变与成长,因此,学校的责任就在于为此创造一种环境,为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一种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一种推崇和追求学术卓越与道德伦理规范的环境,一种富有挑战性同时也具有支持性的、值得尊重的环境。[15]

为创造理想的教育环境,不同学校做法各异,除了打造便于师生员工交流的各种软硬件环境,实施住宿制和选择性招生是重要途径。与美国其他类型高校有所不同,文理学院普遍要求学生住在学校宿舍,时间从4个学期到8个学期不等。由于将住宿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文理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住宿生活。宿舍楼的空间设计注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宿舍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高(普遍有学生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且服务意识和教育色彩强,宿舍生活部与学校学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配合紧密,注重发挥宿舍的基本住宿功能和教育功能。

文理学院独特的教育环境和共同体氛围是学校有意营造的,也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学校通过设定招生标准和各类学生比例,明确一个认同博雅教育理念,同时具有多元文化、多种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群体,然后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教育相互影响。换言之,一所出色的文理学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在那里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创造的,因此,招生人员所寻找的学生既要能够为这里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机遇,同时又要能够从这种非凡的机遇中有所获益。[16]这可谓文理学院实施选择性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制度保障: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管理制度

通过对文理学院教师的访谈、课堂观察,以及学生的描述发现,文理学院之所以有优秀的教学实践,是因为教师们具有以下共同特质:一是热爱教学,积极探索教学理论和方法;二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三是热爱学习,乐于合作;四是喜欢创新,喜欢探索开设新课程或尝试运用新教学方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教师群体,其“秘密”就在于,文理学院有一系列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招聘、教师评价和教师支持等教师管理制度。

(一)教师招聘机制

教师招聘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以什么样的标准招聘什么样的人,由谁来负责招聘,怎么招聘,招聘后怎么管理和评价,这些都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同时也型塑着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文理学院的教师招聘机制深刻体现出“以教学为中心”的特点:一是结合学校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主的定位和教育使命,对每一个新聘教师岗位都要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论证,以确保新聘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办学和教学需求;二是在筛选和面试应聘教师岗位的候选人时,尤其强调对教学能力的考查;三是在招聘过程中注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动与平衡,学术权力占主导地位;四是发挥同行评价的作用,让在职教师参与遴选新教师候选人;五是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招聘面试过程;六是特别重视组织文化认同。[17]这种招聘机制旨在确保学校从一开始就招到“正确的人选”,即具备专业能力,同时又热爱教学和擅长教学的教师。

(二)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堪比引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教师如何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活动中分配时间和精力,与学校的评价导向密不可分。文理学院的教师之所以甘于教学,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热爱教学,还因为各种评价制度都对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即便是对科研的考核,也要考查其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文理学院教师评价标准的教学导向明显;评价对象的“教师”角色居于首位;评价者以教学相关者为主;评价材料的教学相关性强,评价周期足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效果。[18]这种评价制度与教师招聘机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可行性则得益于学校对教师的系列支持和系统培训。

(三)教师支持制度

文理学院的教师招聘制度发挥着“守门人”的作用;教师评价制度发挥着引导作用;学校的聘后管理与服务则发挥着保障作用,确保教师能够顺利通过各种考核评审,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导向目标。事实上,作为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文理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很高。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学院更强调与同类院校相比,而不是与研究型大学作比较),不少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因为“科研突出,教学糟糕,不行;教学好,科研不行,也不能晋升;教学和科研都很重要,科研要服务于教学”,尽管如此,还是有近九成教师能够通过终身职评审,原因就在于文理学院为教师提供了恰当的支持,使他们在教学与科研方面保持了较好的平衡,这些支持主要包括经费支持、时间支持和情感支持。[19]例如,文理学院通常设有专门的教与学研究中心,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系统的教学培训,给予充足的研究资助,建立学术年假制度,为新教师减少教学课时、减少服务工作量,等等。此外,文理学院还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新教师适应学校的文化、改进教学,出资鼓励资深教师与新教师共进午餐,要求入职第一年必须有资深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为退休教师举行欢送会。

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多种要素、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因学校的传统、使命、层次、类型、定位、特色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而有所不同,美国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模式堪称精英教育,受众面小、成本高昂,教育效果显现周期漫长,非一般院校所能模仿。但小型精英文理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蕴含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融入,通过制度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全员参与、全方位营造积极、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的理念和实践,值得我们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中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余东升,崔乃文.自由教育:学院组织的历史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

[2][6]王春春.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216、129—135.

[3][16]Pomona College. Pomona College Review[Z].2005,(7).

[4]P. F.克鲁格.美国文理学院的兴衰:凯尼恩学院纪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5]Carleton College. Our Mission[EB/OL].https://apps.carleton.edu/about/mission/2017-05-20.

[7]闫妍.当代美国文理学院博雅教育特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15

[8]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R]. The Boyer Undergraduate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1998.9.

[9]Kuh G. D.,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What They Are,Who Has Access to Them,and Why They Matter[M].AAC&U,2008.

[10][11]陈镛方,等.博弈美国本科——亲历文理学院精英教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37—57、157.

[12]王春春.以“学”为中心:美国精英文理学院教学特点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13]赵炬明.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14]Pascarella,Ernest T.,Terenzini,Patrick T.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1.610.

[15]Macalester College. Mission&History[EB/OL].https://www.macalester.edu/about/mission/.2017-02-20

[17]王春春.以教学为中心:美国文理学院的教师招聘机制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7,(02).

[18]王春春.以教学为中心:美国文理学院教师评价制度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05).

[19]王春春,张男星.美国文理学院:守望在小型学院的发展路径上——访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校长布莱恩·罗森伯格[J].大学(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