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大回放, 12天发一篇! 中国矿大一博士生发表论文130篇,仅2016就年产29篇!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发表论文 130 篇,其中SCI论文90篇!

矿大博士生杨小军学术成绩单亮瞎眼!

发布时间:2017-06-10浏览次数:629


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至2015年ESI引用前3%论文榜单,有不少文章都是一名叫“Yang, Xiao-Jun”的作者发表的,排在前三名的文章均为其所作。


2016年9月,杨小军硕士毕业7年后再次回到矿大师从高峰教授读书。初见杨小军,人们很难把学术大牛和面前这位低调、不善言辞甚至有点腼腆的36岁博士生联系起来。但一进入学术方面的交流,他竟滔滔不绝。


一份纯粹的学霸式成果

迄今为止,杨小军共发表论文 130 篇,其中SCI论文90篇。2016年发表29篇SCI论文,2017年已发表9篇SCI论文。15篇论文入选2017年SCI最新数据库ESI高水平论文,总被引频次43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89次(我校ESI高水平论文总数81篇)。他是局部分数阶微积分学的创立人之一,目前已有国外博士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并已毕业。他从泛函分析的角度,导出了局部分数阶微积学的积分变换,建立了分形数学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由爱思唯尔出版公司等出版社出版了4本英文书籍(专著3本,编辑书籍1本),并发表在28本SCI检索期刊。他创立了常阶次和变阶次微积分的理论应用到反常松弛和扩散理论中,常阶次微积分理论打开了9个研究方向。同时,他还拓展了经典的积分变换,已经出版在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和Thermal Science,目前正在进行粘弹性理论的研究。


杨小军还兼职于10本SCI杂志的编辑及多个其它类型的杂志编辑部,帮助90多个SCI杂志的审稿,兼职于多本SCI杂志的主客座编辑和客座编辑。他硕士期间发表8篇学术论文,毕业后3年,因硕士期间论文影响力,受邀至河海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2009年硕士毕业后,杨小军在上海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到去年考入我校全日制博士,7年间发表论文114篇,其中SCI论文71篇。自己尚未博士毕业,已有多名国外学生希望跟随他攻读博士。博士入学未满一年,已有大学向他抛出了特聘教授的橄榄枝。


杨小军是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固体力学2016级博士生。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局部分数阶导数、分数阶微积分(常数阶和变变阶次)、微分方程的分析、逼近、数值和确解、积分变换及其应用、非线性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岩石力学、粘弹性力学、热、流体和交通流、小波及其信号处理、生物数学及其数学物理。


一名纯粹的全职博士生

2002年,杨小军考入黑龙江科技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2006年,考入我校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硕士就读期间,导师高峰老师根据当时的学科前沿和杨小军的兴趣和性格特点,选择了当时还少有人问津的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应用作为他的科研方向,杨小军开始了在学术上的起跑,而这一起跑,使杨小军体会到了学术钻研的乐趣并沉醉于中,“每天就是看书、查资料,看了很多英语的书,也尝试着写英语的论文”。开始学术海洋航行的他,迈向了纯粹的学术探索之路。“虽然生活经费方面很紧张,但是真的不想浪费时间去做勤工助学兼职,就想查资料、写论文。”就在去年博士入学报到的前一晚,杨小军经过论证,创立了常阶次和变阶次微积分的理论应用到反常松弛和扩散理论中,并在康奈尔大学预印本发表,目前,相关研究将在Thermal Science 和Physica A发表。


如今的他也是如此,每天的学习生活非常纯粹,“就是进行学术文章查询,论文写作,评论文章,国外学术专著阅读,审稿,和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每个月评二三十篇学术文章。”


一位纯粹的学术爱好者

“我入学时候,是专业里招生考试入学的唯一一名公费生。”提起考研时的点滴,他说,“数学书上每页的知识点我都能背下来,提起哪个公式,我都知道在第几页。”


2009年,杨小军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作之余,他对学术钻研近乎痴迷,从2009年到2016年考入我校攻读博士前,接受和发表了114篇学术论文,其中,高水平论文有71篇。“就是因为喜欢嘛,发出去的论文有人看,可以和别人交流。”导师高峰老师看到了杨小军的成果非常惊喜,他希望杨小军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研究环境,多次和杨小军深谈,对他未来的发展做了整体规划,于是杨小军决定回矿大读博士。回想决定考博时,一个三口之家已经在上海安家,而那时妻子已经有了二胎身孕。“我爱人也犹豫过,但她还是坚决支持我。”杨小军说,“错过了一次机会,就不要再错过,当机会再来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他。”去年,杨小军以全职研究生的新角色开始攻读博士时已经35岁,两个孩子一个已经3岁,一个刚刚出生。


一份纯粹的感恩之心

提到为什么硕士毕业工作期间发表论文时署名单位是矿大,为什么会决定回矿大读博,他都用“母校”一词来回答。“这是我母校啊。没有矿大给我公费生名额,我就不可能继续学业。入学后,没有高峰老师和其他老师的科研经费支持和培养,我就不可能在学术上启航,更不可能如此爱好学术研究。没有母校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我现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母校。能被老师认可,我就很开心。还奢求什么呢。”谈起导师,杨小军说,“高峰老师是我永远的榜样。他丰富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力学功底,开阔的心胸、淡泊名利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为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现阶段,妻子辞职,带着两个孩子随他一起来徐生活,从上海到徐州,从工作到求学,从一家三口到一家四口,无论是生活方式上还是生活水平上,都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会处于窘迫的状态,目前家庭的开支主要是靠工作时期的积蓄来维持。君子安贫乐道。谈及此,杨小军也是坦然一笑,“这是我的选择,不必要遗憾、抱怨什么的,坦然面对,想办法解决就可以了。”


谈及未来的发展,杨小军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发表百篇SCI论文,提前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工作。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立一个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建立一个复杂性科学的杂志,把分数阶微积分学和分形分析理论发展下去。”



韩国檀国大学博士毕业生

郑顺玉三年半SCI论文60篇


檀国大学(Dankook Univ.)郑顺玉(Jeon Soon Ok)博士在过去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6个月期间,在oled以及有机太阳电池领域共发表SCI论文60篇。 


主人公郑某本科毕业于檀国大学尖端科学部,之后继续在本校取得硕士学位并于2008年开始博士课程。SCI60篇的成果,相当于每个月1.5篇,其中第一作者为28篇。相比于韩国国内博士的平均3~4篇的水准,确实是相当突出的研究成果。 郑及其同组人员(指导教授Lee Jun-Yeob)在过去的3月将蓝色oled的发光效率提高到25%(世界最高水平),并将于此相关的4项专利完成向国内大型企业的技术转移。


 在申请的10项专利中,已有3项完成登载。除此之外,其论文也在核心期刊adv mater 和 adv funct mater 上各发有3篇。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郑某也将奔赴位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amson A. Jenekhe教授研究室继续oled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我自己翻译的。。也许会有表达不当的地方。。。。 


关于韩国檀国大学:檀国大学校成立于1947年,现在在汉城和忠清南道天安市有2个校区,有2万多名的在校生。在全韩所有综合大学中排名第五,韩国艺术类大学综合排名第一。檀国大学语学院设置在首都汉城校区,是一个专业的语言教育中心。


26岁博士出书9部

 “高产博士”能否成为大师

2011年11月04日 16:38   南海网

  刘昆/ 文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在全国上下高喊“没有大师”的二十一世纪,武汉大学(微博)的博士生韩晗(微博)凭借“26岁”的花样年龄与“出书9部”的骇人高产腾空而出,成为了11月1日《长江日报》(微博)与11月2日《渤海早报》(微博)的重量级新闻,一下子受到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关注。年纪轻轻却如此高产,而且又是名校博士,韩晗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大师?

  

在这里,笔者无法为他下一个判断,因为韩晗还年轻,但是笔者想说的是,倘若韩晗就此止步,拿这些成果作为升官发财出国移民的工具,那么且莫说大师,恐怕他将会变成庸官市侩,连基本的人格都不能保全。但是,韩晗倘若坚持下去,经受名利的诱惑,那么笔者相信,韩晗以及类似于韩晗这样一批“高产”的博士,意图成为大师,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大师”不是速成,不是恶搞,更不是广播电视网络的产物,而是历史淬炼的结果。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前途,我们只能勉励,而不能下过多的论断,不是吗?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相当多的年轻人成为了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出了一两本书之后,开始开公司、办杂志、搞资本投资。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八十年代科技人员、文化人员的“下海热”。但事实上呢,某戏剧家的公司不了了之,某作家的“影视城”举步维艰。须知知识分子下海从政,其实都是错误的选择,沉下心能够把学问做好,便是知识分子成功的第一步。我所担心的就是,韩晗今后或许会做出“脚踩两只船”的错误选择君不见,,但成功者除柳传志一人之外,还有他人乎?

  

记得一位老作家曾经所过一句话,要想成为大师,坚持三个条件即可出道早,坚持搞,活到老。现在尚且年轻的韩晗,已经做到了“出道早”,出了九本书也证明了他有“坚持搞”的能力,但是,还需坚持,一直要“活到老”还得“坚持搞”,成不成大师姑且不论,至少也可以为中国文化研究做点贡献,而不至于半路出家、歧路迷途。笔者不知道韩晗会不会看到这篇短论,在此,笔者姑且仗着自己的年岁,说些中肯的话,倚老卖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