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意义何在? 发表就是“一种学术承认”吗? PubPeer 即论文发表后同行评审......

特别声明


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旨在传播学术研究信息、净化大学教育与科研生态环境。但声明该文仅代表原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异议或侵权,本平台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期望读者关注点赞《蝌蚪士》公益事业: 为苦逼科民发声、并贡献正义的智力;且为平民大众免费科普,使之走进科学、传承科学、壮大科学——人人都能成为真才实学的蝌蚪士 (主编| 赛德夫).

学术论文

不要在乎外部影响, 而重在于其研究内容:

  • 《旧金山宣言》判刑后, SCI再被《欧洲科学院联合声明》处死了! 而迷恋者仍抱SCI僵尸走向墓地? 

  • 学术界迷恋SCI僵尸者该醒来了, 别走向“墓地”! 看看SCI数据库的一些搞笑错误,弄得作者想哭......

  • 名家急呼: 学术评价缺乏自信、且无条件投靠欧美并吸食SCI-IF新鸦片, 致使民族自主基因被掏空!

  • 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新毒鸦片SCI-CNS的捧杀与棒杀

  • 学界GDP就是学术量化SCI+IF分区: 背离了学术评价宗旨, 造就了学术不端与

  • 科研自信扯淡: , 让子弹飞一年吧! 提供缓冲, 回归原始科研本质

  • 学界该醒了! Nature学术神话被揭穿了: 勾结SCI操纵影响因子鬼把戏, , 玩弄学术界?!

  • 对新型鸦片SCI-IF上瘾的官僚,无法公正评价学者学术水平与论文期刊价值关系?

  • 院士谈新型鸦片SCI:膜拜跟风灌水论文加之学术作弊造假日益猖狂,致使科技“三虚化”!?

  • 不能再跪拜影响因子了!破除高影响因子的学术神话——顶尖杂志与SCI背后的肮脏交易!

  • 诺奖具有“立功封侯”之野性魅力:只看成果不看人,更不看什么SCI期刊或啥样的CNS牛逼文! 其实, 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不要过分在乎是否热门前沿,更不要在乎媒体或官方功利性的影响(impact),而该重在关注其研究内容(contents)的原创性 (original)与独创性 (unique), 因此不能 “以貌取人、以刊评文”。


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意义何在

--对“一种学术承认”观点的讨论

作者| 高峡


虽然科学史表明,有许多论文一经发表便成为人类知识与精神的宝贵财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论文经典价值丝毫不减。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论文发表即成为经典不仅变为过时神话,甚至人们能够辨识论文的真假都越来越困难。


为此,笔者认为,那种认为期刊接受投稿意味着“一种学术承认”的观点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而应当适时更新了。在“韩春雨事件”中,一些行政机构过早地对NgAgo技术项目和韩春雨团队投入大量、多笔经费,授予韩春雨多个荣誉称号,提醒我们是时候改变这种过时的、一成不变观点的时候了。无论这种期刊是具有世界权威性的,还是高影响因子的。在经过少数几个审稿人和期刊编辑审稿将其发表在期刊上,之后还需要经受科学界的评判与质疑,即经过“后评审”并得到认可后,才能称之为“一种学术承认”。简言之,就是将“一种学术承认”从期刊编审的“前评审”论文发表,后移到科学同行“后评审”之后。


如此,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意义又何在呢?笔者赞同如下观点:“我们应该把学术论文看作是检查科学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路标,而不是默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论文发表后的评审?》


从学术交流的视角看,论文发表只是提供了一个与同行交流的入场券,用一句老话叫“以文会友”,至于这个“文”能否在科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不由期刊编辑和论文作者说了算而在于之外的集体,即科学成果的价值和认可具有一种集体性质。“科学的发展是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互相推动和促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科学交流、学术评议等学术活动之中。设想如果论文刊登发表了就算取得科学成果,不再需要同行的评议,这无异于对学术交流的阉割、科学自我纠错机制的解构,或称之为分解、消解、拆解。


总之,随着科学研究难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步伐越来越小,人们对科学成果的识别可能越来越困难,这为提高学术认可的门槛提供了机理。

高 峡    2018年3月24日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论文发表后的评审?

作者| 祝嘉欢 胡志刚 / 大连理工大学 


论文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吗?当我们持这样的态度,就会认为,我们在论文发表前虚心接受批评,并纠正所有错误;发表后,就不再接受任何评头品足。这种态度阻碍了科学进步。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

很多人认为学术论文必须是正确的,这其实是给学术论文设定了一个过高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标准。而且,这种完美主义设定,对于科学本身也不是什么好事。其实,我们应该把学术论文看作是检查科学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路标,而不是默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对于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进行后评价和后审查,就变得非常必要。


什么是后评审?


后评审(Post-publication criticism)指的是论文发表后的评价甚至是批评[1]。在论文发表之前,只有少数几个审稿人和期刊编辑能够看到论文;在论文发表之后,所有科学家都可以看到论文的文本,这时候,如果他们对于论文本身有所质疑,那么所提出的评审意见,就属于后评审。


PubPeer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后评审的网站。它创建于2012年,是一个允许科学家们对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进行匿名评价、审查甚至是举报的“可怕”网站。不论是数据捏造、实验造假还是论文抄袭,在PubPeer网站上都无所遁形。2014年的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事件中,PubPeer上首先出来了关于数据异常的最早讨论。


后评审为什么不受欢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是论文录用前的评审意见,论文作者的态度和回应通常都极其谦恭,哪怕审稿意见有些刻薄,甚至明显外行。但是如果论文已经发表,论文作者可就不想看到别人对于论文的一点点批评了。


科学家们本身的清高和脸皮薄本身是一个原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公开而且匿名的评审,不仅有可能造成论文的撤稿,还会影响他们的声誉,甚至是工作机会。所以,不是后评审中的批评本身让人讨厌,而是科学家们给科学论文赋予了太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批评的科学意义,即将它们看作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捉虱子和去糟粕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些严苛的甚至是有些疼痛的纠错过程,或许就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怎么给学术论文纠错?


在PubPeer上,用户必须至少发表过一篇可被PubPeer收录的论文,才能注册账号。不过,注册之后的所发表的评价都是完全匿名的。这也是为什么PubPeer经常会受到公信力方面的质疑。由于一次被认为是无端的批评,PubPeer甚至还因此遭遇过一次诉讼。


PubPeer最近一次引起关注,是有人利用自动化程序对5万多篇论文中的统计结果进行了检验和纠错。这个叫做StatCheck的程序,号称可以自动找出论文中出现的统计错误,比如P值、t值等等[2]。这一大规模的纠错实践,虽然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是未尝不是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至少,。


怎么看待科学论文的后评审?

我们应该欢迎那些合理的学术批评,当然也谴责那些利用社交媒体匿名进行人身攻击和骚扰的人。科学家们的“发表合法批评的自由权”应该得到保护,也需要保护。学术论文中的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因为即便是错误的科学发现,也可能促进科学的进步。


人类会生病,科学论文也会。无论如何严防死守,错误还是会像细菌一样,不可避免的进入到科学文献中。讳疾忌医当然不可取,但是发现别人错误后的幸灾乐祸也不是绅士行为。一些粗暴的、欠妥的攻击性语言,可能会给被人难以弥合的持久伤害。 


在这个社交媒体的时代,科学工作的分享和讨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欢迎专业的,富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但是受批评者也应该提前进行一些心理建设。


[1] Post-publication criticism iscrucial, but should be constructive.Nature.540,7–8 (01 December2016).doi:10.1038/540007b

[2] Baker, M. (2016).Stat-checking software stirs up psychology. Nature News, 540(7631), 151.


同行评议的新方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摘要: 论文审稿人一直是身处科研活动幕后的默默贡献者,很少得到直接回报。近年,有些平台将幕后的同行评议内容推向了台前。


编译作者:闵超 / 南京大学

原文作者:Sandeep Ravindran

论文推荐人:李江 / 浙江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论文审稿人一直是身处科研活动幕后的默默贡献者,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评审完一篇稿件,可能最终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更不用说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更多的回报了。与此同时,大量包含科学价值的审稿意见,也随同它们隐居幕后的创造者,分散在无人知晓的角落。评审意见能否成为更有用的科学指标,评阅人能否因付出的时间与努力获得实际回报?这些新颖的想法正在一些平台中慢慢成为现实。

 

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

http://www.reviewerrecognition.elsevier.com/


2012年,SimonGosling还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助理教授时,他得知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正在举办一场旨在改善同行评议现状的比赛,并有5000美元的资助奖励。作为一位年轻科学家,他深有感触,抓住这个机会向爱思唯尔提出了一个系统设计方案,专门用于追踪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评阅意见,以期使他们付出的努力能够有所回报。Gosling的方案得到爱思唯尔的重视,不但赢得了比赛,而且直接促成了Reviewer RecognitionPlatform(以下称RRP)平台在2014年建立。


在RRP平台上,每一位用户都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能够追踪自己5年之内的评阅记录,而这些信息可以只供自己使用,也可以面向大众公开。在平台上的科学家能够享受各种各样的“福利”,例如杰出评阅人的奖章、评阅历史报告、认可证书以及爱思唯尔在线商店的折扣。而这些都取决于他们所完成的评阅意见的数量。换言之,科学家可以从他们的付出中获得一些有形的回报。


如今,RRP上已经包含了超过800种期刊与40万份个人主页。平台现在可以实现用户手动添加他们的评阅意见,而未来的目标是平台最终能够自动收录来自爱思唯尔旗下期刊,乃至非爱思唯尔期刊的评阅意见。

 

Publons

https://publons.com/


Publons平台的名称源自科学界的一个笑话“publon”,即能够达到发表要求的最少文字材料。这家2013年建立的初创公司,接受来自所有期刊的评阅意见,已经拥有超过13万用户、70万条评阅意见以及2100种期刊。与RRP相似,研究人员可以在Publons上张贴自己的个人简介和同行评议记录,这些信息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层级上公开评阅记录,例如年份、出版商、期刊、论文标题、甚至评阅意见的全文——这都取决于期刊的政策。值得称道的是,用户还可以为任何论文撰写发表之后的评论意见。


用户也会因为他们撰写的评阅意见而受到Publons的嘉奖。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给用户物质激励,每季度评出3名最佳评阅人,以及特定领域和机构的优秀评阅人。目前的奖励包括软件使用许可:免费或打折使用Mendeley(一个引文管理与社交网络平台)、GitHub(一个软件开发管理工具)以及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云计算服务);以及Publons的纪念衫。

 

Peerage of Science

https://www.peerageofscience.org/


如果说RRP与Publons关注的是评阅数量,Peerage of Science则尝试着将评阅的质量考虑在内,给评阅人打分。科学家可以向Peerage of Science提供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以寻求平台上其他成员的匿名评阅意见。每一位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同行评议论文的科学家都可以注册Peerage of Science,继而评阅其他人的手稿,只要作者与审稿人满足以下条件即可:来自不同的机构并且在过去3年内没有合作关系。期刊编辑也可以注册会员,追踪其他作者提交的手稿,并在手稿经过评阅之后审计是否可以发表在期刊上。而作者可以把Peerage of Science对他们手稿的最终评价提交给期刊,供后者做选择。这一平台设计的好处在于,论文手稿只需由Peerage of Science评审一次,而不必由多个期刊分别、多次评审。


Peerage of Science的另一个巧妙设计是,科学家可以匿名评价其他科学家为同一篇论文做出的评阅意见,为这些评语打分,从而显示其评阅质量。评阅人可以将这些分数展示在他们的公开履历(乃至个人简历)上,向感兴趣的人展示他们在同行评议方面的优秀表现。根据评阅得分与完成的评审数量,那些最优秀的评阅人可以得到Peerage of Science的1000欧元现金奖励和奖章。


参考文献

Sandeep Ravindran. (2016). Getting credit for peer review. Science.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2/getting-credit-peer-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