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硕士的奇妙经历:想考博的最终远离学术,想工作的却去读了博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学姐在一所211高校读博。因为前一段时间向她请教论文开题的事情,结果聊“活络”了,一下子把话题扯得无边无际。      

  

当我问她怎么读好研究生,她给我讲了她读硕士时候的两位同学。


她们专业方向一共7个学生,不同的老师上课都会问到各自的人生规划,其中有5个同学都是毕业后打算考公务员和工作的,学姐自己是待定,只有A同学一直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她要考博。


A同学在她们眼中比较“有个性”:平时经常翘课到隔壁的985去听课。据说当时她报考隔壁985没有考上,继续在本科这所211里读也是十分不情愿的。


到了研二,因为课程不多了,所以A同学索性就长期“驻扎”在隔壁985听课和学习,几乎把自己等同于是隔壁985学校的博士生了。


其实,研究生的学习本来就是自己去做好规划和安排。而且,她们的课程也都是话题探讨性的,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对按部就班的课程实际上管的并不严格。


几个专业课的老师又知道A同学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加上她即使不来上课,也都按时交作业,态度也还可以,因此,也没有把她不来太当回事。


直到今天,我同学对A的印象也还是不错的,除了一些个人性格上的东西,对于学习,她是很佩服A的。她曾跟我说,A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假,别谈周末,就是节假日,也在看文献、写论文。A真的很努力,而且沉浸在自己所想象的世界里努力着。


另一个同学B,他一直强调打算直接工作。学姐说,她从一开始就不是很相信。因为B在校期间几乎每天都坐在办公室很努力的读文献,写论文,发论文,所以研一当大家在主攻专业课的时候,B还利用“业余时间”发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还主持了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B不是死做科研,他还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认识不同的学术大牛,互加好友,向大牛学习,关注他们的学术动态。学姐说,每次她们很多同学一起吃饭,相互敬酒时都会夸他人脉广。除此以外,他写了很多散杂文作品,硕士临近毕业,他的散文集都快出版了。


不仅如此,B几乎每个寒暑假都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地,去过许多知名的大公司实习,比如奥美和普华永道,也在优衣库做过管培生。每个寒暑假,B的朋友圈里除了工作的繁忙就是周末在各地旅游的照片。


我的学姐纳闷在于:B以后要是工作,这么努力干什么?在学校拼命读文献写论文,在寒暑假又拼命实习、旅游。


直到学姐硕士毕业那年,后来的一切都有了答案。


那个很努力的一心要读隔壁学校的A同学最终还是没能读上,因为她之前联系的博导今年遇到了一个研三一年连发了3个C刊的硕士生,那个硕士生又想直博,所以只能带那个硕士生。本来这个导师把她推荐给了其他博导,结果是别的博导都“积攒了”好几位想读博的大学老师,有的都排队等上好几年了。实在没有名额,只能让她再等等。


那段日子,A的情绪及其低落。她欲哭无泪,更无法面对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最后,A选择了远离学术这条道路,最后去了深圳打拼。


而那位B同学,最后却靠“朋友圈”里一位非常赏识他的教授推荐给了一位知名大学的博导,免试读了博士。据说,那个教授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而且教授看到他的学术潜力和实践经验,曾向博导极力推荐。


同样都付出了努力,一位同学心存目标,意志坚定,看似没有错;另一位同学,写文章、参加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出书,这些都为他读博积攒下很多的筹码。


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就好比我们面前有做大山,有些人是想着怎么练好身体,准备好完全足够的干粮和装备,才开始攀登。而有些人选择了从低处开始,或者从两边的小山开始攀登,逐渐缩短与山顶的垂直差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取得距离缩短或者攀上小峰的成就感。虽然那些仍在山下努力的人,一直望着山顶在练习体力,从未放弃,但是,就像从一开始一样,他们的距离就没有缩短过,总是一样存在着。是啊,努力没错,可方法不对也是白费。


“美好生活再向往,也要五年五年跑。”世界说: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饭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有时候,心存目标并没有错,但如果过于执念,太钻牛角尖,而没有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量化的阶段性指标”,可能最终也会面临失败。古人讲“曲径通幽”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德威达斯,自由撰稿人,硕博群体观察员,游学中国践行者。


———— / END / ————


更多求职招聘信息,大家可以点击募格科聘小程序,通过专业筛选或直接搜索,我们也会定期为大家推荐各专业优质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