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获奖 | 屈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论文摘录


《孟子》在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结集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激荡赋予《孟子》一书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孟子》也成为后世弟子、学人了解与学习孟子思想的重要教材,同时也形成了教授《孟子》的专门课程。

《孟子》思想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士人阶层、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所走过的一条独特道路。

-- 屈博:《孟子》教本研究


获奖喜报

2017 年 11 月 25 日上午,全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举行了研究生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江南大学教育系教师屈博的博士论文“《孟子》教本研究”获得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屈博老师于2016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于同年其入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系。


论文的研究问题

《孟子》在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孟子》结集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激荡赋予《孟子》一书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孟子》也成为后世弟子、学人了解与学习孟子思想的重要教材,同时也形成了教授《孟子》的专门课程。汉代起,《孟子》的课程地位就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汉唐时期作为辅助"五经"教育的辅经课程,到宋元明清时期居于核心地位的兼经课程、专经课程,再到民国时期被边缘化的学科教材知识,《孟子》在"五经"、"四书"化及学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也因不同性质的课程而形成诸多不同种类的教材。鉴于此种特点,本研究以"教本"一词来概括《孟子》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既是一本教材,又是一门课程,并细致探讨《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演变,以期透过《孟子》教本来展现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特点。


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孟子》作为一本教学语录的"教育性"特点以及其成为私家教材的若干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探讨汉唐时期《孟子》因是"五经"之外的"子书"而成为辅经课程,在辅经课程影响下《孟子》教材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一系列注疏性质的《孟子》类教材,其注疏的内容与传授的方式也与汉唐时期教育、文化的发展需求相一致;

第三部分探讨《孟子》从辅经课程向专经课程的转变过程。在宋代《孟子》完成了"由子升经"的转变,在朱嘉的构建下并入"四书",在元代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些都促使《孟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与其核心课程地位相配套的教材不断涌现,传授的方式则多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部分探讨明清时期的《孟子》,其专经课程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巩固,以《孟子集注》、《孟子节文》、《孟子集注大全》为代表的国选、国编教材占据主导位置,科举考试、心学思潮、实学思潮等对《孟子》的传授产生着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探讨在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孟子》等专经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逐渐丧失,并最终融入学科体系当中,成为学科教材知识的组成部分。



论文的主要结论

《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社会变革对教育内容作出的选择与要求,《孟子》自身的价值、思想家的提倡以及统治阶层的推动是其成为经典课程与教材的关键因素。而《孟子》思想在后世得到不断地重新谊释,又使得其在保持自身价值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作出回应,从而被构建出新的教育价值。无论是"五经"、"四书"、"十三经",还是近代学科体系,《孟子》在送些不同的价值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孟子》思想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士人阶层、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所走过的一条独特道路。



文稿素材来源:

《孟子》教本研究

全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会议简报








江南教育-EDU

江南大学教育系官方公众号

欢迎关注